分享

应城东乡名老中医艾星舫先生

 aizhid64050 2021-01-04

忆名老中医艾星舫先生            

        艾星舫先生,字文彬,生于1869年,卒于1946年,享年77岁,系湖北省应城市隔蒲潭南岸艾家大湾人,青少年勤攻苦读,于清末取得秀才功名(1893年)。先生鉴于当时宦海弄权而无意仕途,乃拜师学医,立志歧黄,不求仕途发迹,愿能济世活人。他家藏医书不下数千册,经多年苦攻医学经典,博览近代医林群书,使其对中医学理论和临床都有较深的造诣,当时为东乡群众的健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先生长期苦读,积临床实践之经验,至不惑之年,已善于使用四诊方法,按八纲辨证,得心应手,故名传遐迩成为蒲城东乡之名医。

据本市郎君镇退休职工傅传庭口述:1927年腊月,他满10岁,突患重病,高热、呕吐、二便受阻,病情十分严重,“神”(当时巫医)、医双治无效,后经医生治,服药 数日而愈。根据记忆,先生对流行病得心应手,如善用银散、桑菊饮(《温病条辨》)、二陈汤(《局方》)、菊梗杏仁汤(《累岳全书》)等方面治疗呼吸道疾病;运用羚羊角、犀角、紫血单(《局方单方》),犀角地黄汤(《千金要方》)、白虎汤(《伤寒论》)等经方治疗热性病,每见良效。

据我先父介绍,我大哥陈椿荣1929年18岁时,因高热昏迷,多日求医不但不能解除,而且日趋恶化,当地医生束手无策,先父求到先生门下,经先生精心辨证,使用紫血丹、安宫牛黄丸为退热成药,使病危消除,紫血丹为成方,他们均为凉性药,如果用药火侯把握不准,用药剂量把握不当,是难解高热的,这对一般医生是难以办到的。而艾医生把握了这两点,使我大哥的高热速退,精神好转。艾先生再开以滋补药治疗十余日而愈。因此,先父十分仰慕,乃拜于门下,学成后生医于长江埠。

1942年10月,汉川麻河有一中年男子,约40岁,因哮喘病反复发作,长期医治无效,病人十分痛苦,严重时唇绀面紫,家属异常担忧。慕先生之名,专程求治,家中因长期医病,劳力缺乏,家景十分贫寒,先生见情,好言安慰,并精心诊脉,仔细辨证,取定喘汤(《摄生众妙方》),金匮贤气汤(《金匮要略》)为主方。金匮贤气汤当时的中医中很少用它作主方,因为用得不好,容易引发它病,起相反的作用,关键在于要把病情辨证清楚。由于艾先生有较深功底,善于辨证,所以用了金匮贤气汤做主方,约月余治愈,一年未曾复发,其家属感激不尽。因此先生大名远扬,盛传乡里,求医者日众。

根据追忆,先生用真武汤、五苓散(《伤寒论》)治疗心源性水肿;用归脾汤(《济生方》)、交泰丸(《韩氏医方》)治疗神经性衰弱;茵陈蒿汤(《伤寒论》)治疗黄疸,亦常奏良效。邻县如安陆、云梦、孝感、汉川、京山、天门等县常有求医者,按当时地区估算,覆盖面积约百余华里,应诊常住地点为隔蒲潭和长江埠集镇。

先生文学渊博,医德高尚,态度和蔼,平易近人,不论贫富,等同对待,精心施治,疗效显著。应诊不暇,从无怨言。先生对门下弟子均精心指点,教诲不倦,诸弟子从业后均能单独应诊,在当地多有一定影响。笔者少年时代,有受先生之方笺众多(据方戥药)侍诊多年,常问必求源,先生解答不倦,在探索祖国医学中获益非浅。

先生文、词、诗、歌均有不少佳作,医案方笺难以数计,可惜终生忙于临床应诊,未留下经验遗著,于日军投降后不久因脑溢血而辞世。家藏的千卷医案方笺,因战乱和种种原因,遗失殆尽,弟子们也无法整理成册,深感遗憾。只是先生诲倦攀医学高峰之精神,妙手回春起沉疴于一瞬之事迹,令人连绵难忘。

(注:由《应城文史资料第四期》及《应城文史资料第11期长江埠专辑》编辑组供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