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八位皇帝七次迎佛指舍利,封闭1000多年后鎏金铜浮屠面世

 建安视觉 2021-01-04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三楼展厅内的唐代鎏金铜浮屠。(王建安  摄影)

  

唐代鎏金铜浮屠,公元78世纪。(王建安  摄影)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厅的唐代鎏金铜浮屠文字标牌。(王建安  摄影)

  

游客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内参观。(王建安  摄影)

   一位游客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内观赏唐代鎏金铜浮屠。(王建安  摄影)

现藏陕西省法门寺博物馆的鎏金铜浮屠,唐代,1987年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通高53.5厘米、座宽28.5厘米、刹高23.5厘米。铸造成型,通体鎏金。由宝刹、浮屠、月台、基座组成,浮屠设方形基座,基座上有三层月台。栏杆上下段有宝珠、如意云头、葫芦状的装饰物。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铜浮屠原是安放第四枚佛骨舍利,是地宫内发现的唯一一枚真身灵骨。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相传创建于东汉,先有佛塔后建佛寺,所以最初便因阿育王塔而名阿育王寺。后来唐高祖李渊赐名法门寺,唐太宗李世民在这里重修了一座四级木塔供养佛指舍利。贞观五年唐太宗李世民敕命开启地宫,尊奉舍利,宏建地宫,旌表佛塔,扩充寺域。法门寺成为有唐一代的皇家寺院,大唐八位皇帝七次迎送佛指舍利,从李渊开始,太宗、高宗、武则天、中宗、肃宗、代宗、德宗、宪宗、懿宗、僖宗等皇帝均曾迎送佛骨或修葺过寺院。

    唐禧宗把佛指舍利送还法门寺地宫,并布施大量宫廷器物供养。从此以后湮没千年,不显于世。到了明代,唐建木塔倒塌,明神宗万历七年至三十七年(1579—1609)重建八角十三级砖塔一座,塔高47,但地宫从未扰动过。

    1981824,雷电交加,法门寺砖塔塔身在狂风骤雨中突然崩塌。198610月,文物部门决定拨款重修宝塔。19874月在清理塔基时,神秘法门寺地宫之门被打开,发现唐代地宫并出土佛指舍利和大量唐代稀世珍宝,鎏金铜浮屠随着面世。尘土飞扬中,一段尘封1000多年的史事再度被人忆起。

    佛指舍利何时传入中国,已不可考,早期存放于琉璃瓶内,供养于塔龛之中,可随时供人瞻礼。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一百多年,古印度有个国王叫阿育王的崇信佛教,曾广泛建立佛塔以供奉佛舍利。人们将这些塔统称为阿育王塔。据传中国境内有十九处,扶风县阿育王塔即为其一。法门寺先有佛塔后建佛寺,所以最初便因阿育王塔而名阿育王寺,后唐高祖李渊赐名法门寺。

    浮屠,也做浮图。其含义有多种,可解释为佛陀、佛教、僧侣或佛塔。此处所指的是佛教建筑形式的“塔”,源于印度,最初为供奉佛骨之用。见舍利如见佛陀本身,造塔的功德很大。俗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为死去的人造塔,毕竟不如救人一命的功德更大,然而,早期的浮屠形制已无人知晓,唐末为四级木塔,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件鎏金铜浮屠是唐代法门寺木塔的原型,因此它是地宫出土文物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典型文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文物出国(境)展览呈现出日益繁荣的局面。但是也由此加大了文物遭受损害的可能性,对文物的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2002年,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铜浮屠被国家文物部门收录为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重要文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