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阳叔侄先后掌一府之政 禺草号汉阳

 派拉汉 2021-01-04

清·乾隆年间,弘历(乾隆皇帝)为了延续盛世,不断制裁墨员,整顿吏治,采取矫枉过正之法,惩治一批中饱私囊之徒。并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吏治,对官员的考核,也更加严格,即抽查和常规考核相结合。此事起因,还得从乾隆六年(辛酉1741年)三月初七日,山西巡抚喀尔吉善,弹劾山西布政使萨哈谅说起。喀尔吉善在一份奏折中称:“山西布政使萨哈谅收兑钱粮,加平入己,擅作威福,吓诈司书,纵容家人,宣淫部民,婪赃不法,给领饭食银两,恣意克扣,请旨革职。”乾隆皇帝批示:“萨哈谅著革职,其贪婪不职各款,及本内有名人犯,该抚一并严审具奏。”第二天,也就是三月初八日,喀尔吉善又参劾山西学政喀尔钦之疏:“喀尔钦贿卖文武生员,赃证昭彰,并买有夫之妇为妾,声名狼藉,廉耻荡然,请旨革职。”乾隆帝看过这两份弹劾奏章后,十分气愤,于三月初八日当天下谕,痛斥这两贪官道:“朕御极以来,信任大臣,体恤群吏,且增加俸禄,厚给养廉,恩施优渥,以为天下臣工,自必感激奋勉,砥砺廉隅,实心尽职,断不致有贪黩败检以干宪典者。不意,竟有山西布政使萨哈谅、学政喀尔钦秽迹昭彰,赃私累累,实朕梦想之所不到,是朕以至诚待天下,而若辈敢于狼藉至此,岂竟视朕为无能,而可欺之主乎。”说到此只见乾隆将笔锋一转又道:“我皇考整饬风俗,澄清吏治,十有余年,始得丕变,今不数年间,而即有荡检逾闲之事,既不知感激朕恩,并不知凛遵国法,将使我皇考旋转乾坤之苦衷,由此而废弛,言念及此,朕实为之寒心。昔日俞鸿图贿卖文武生童,我皇考将伊立时正法,自此人知畏惧,而不敢再犯。今喀尔钦贿卖生童之案,即当照俞鸿图之例而行,若稍为宽宥,是不能仰承皇考整饬澄清之意也,朕必不出此也。萨哈谅、喀尔钦二案,著吏部侍郎杨嗣前往会同巡抚喀尔吉善,秉公据实严审定拟。若杨嗣有意为之开脱,是伊以己之身家,博二人之感悦,亦断难逃朕之洞察也。且此二案,系朕先有访闻,始行参奏,一省如此,他省可知矣,喀尔吉善著该部严查议处。凡为督抚者,遇该省贪官污吏,不思早发其奸,或题参一二州县以塞责,而于此等大吏,反置之不问,且妄意朕心崇尚宽大,遂尔苟且姑容,以取悦于众,返之于公忠体国之义,甚可愧赧,且国法俱在,朕岂不能效法皇考乎。可传谕各省大小臣工知之。”摘自《清高宗实录》卷138,页9,10,乾隆皇帝紧接着下批示:“喀尔钦著革职,其败检淫等情,及本内有名人犯,著侍郎杨嗣前往会同该抚严审定拟具奏。”摘自《清高宗实录》卷138,页9、10,10。《皇朝政典类纂》在职官志部分载到,知府“掌一府之政,宣理风化,平其赋役,听其诉讼,以教养万民。凡阖属吏,皆总领而稽核之”。也就是说,知府作为一府之长,不仅需要教化辖区子民,包揽断案、收税、科举等事务,将朝廷所需钱粮赋税按时收缴上报。这里补充一句,知府在赴任前,还有个程序,叫“谢恩请训”,即向皇帝谢恩。皇帝在召见时会做些“重要指示”,或者面授机宜。可见知府的重要性在天子心中的位置。光绪廿年《张氏家谱》上记载:张坦让①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巳恩科举人,历任四川夔州府同知、庚戌雍正八年(1730)江西吉安府知府、壬子雍正十年(1732)调山西汾州②府任知府加一级,授中宪大夫。 而张任燕则是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科第四十三名举人。历任山西右玉翼城等知县、大同府同知、调顺大府治中刑部司员外郎,简授山西汾州府知府加一级。诰授中宪大夫。从时间上判断,这是张坦让在山西汾州府知府任上的第九个年头,适逢摊上这桩捅天的弹劾案。仁者爱人的知府张坦让,爱他所服务的汾州人,和他的幕僚及下属,在乾隆不断制裁墨员,整顿吏治,雷霆行动之下,主动以自己防范不严例应处分,要求革职,望保留其任,以便更好服务如汾州庶民。《史部·别史·清实录乾隆朝实录》 卷之一百四十八中这样记载道:“因山西吏治废弛已甚。而泽州知府李肖筠、汾州知府张坦让、于喀尔钦贿卖生童案内。防范不严,例应处分。是以均照部议革职。今据喀尔吉善奏称、李肖筠办事实心。张坦让老成历练。实系知府中杰出之员。恳请革职留任。以观后效。等语。乾隆思量山西知府降革者甚多。尽行更换新任之人,恐于风土民情,未能熟摺,措置得宜,著照所请。李肖筠、张坦让、俱革职。从宽仍留原任。”看来乾隆皇帝的吏治也需要借坡下驴,社稷岂可无人治理,如果革职面太大,被革的人太多......故批准了这个革职留用的请求。此时,其侄张任燕在自己的仕途上,经过右玉翼城同知、大同同知,和刑部司员外郎等职位上历练,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六年,逐步走向成熟。根据材料,张任燕从刑部司员外郎,简授山西汾州府知府加一级。诰授中宪大夫。实乃属于铨叙授职,即:根据官吏的考核成绩而决定升降,别与职位后授予的官职,这样看来张任燕和其叔张坦让一样,勤政廉洁爱民如子外,而且比其叔办事更加大胆有魄力!办事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丁是丁卯是卯,深受上级青睐。就在喀尔吉善弹劾案处置后,张坦让虽被革职留任,仍然干得有声有色,深受同僚和民众爱戴,直至任职期满后调离,民众拦道挽留,哭声如失考妣。幸运的是,接替他掌管汾州府知府的,正是张坦让的亲侄张任燕(其叔伯兄弟张坦麟的儿子)。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叔侄交替一个样,知府大人照姓张。勤政爱民汉阳人,安居乐业有保障。”果然张任燕不负众望,和其父辈们一样,遵照祖训三十九字:“清白忠厚,不爱钱,做好官,尤以活人为念。宜缄默,毋自衿侈。宜省刑,毋多事扰民。惟歉为和,以宽以恕。”秉承汉阳三甲张氏家族的家风。“叔侄交接”成为山西汾州民众,当年茶余饭后的一段佳话。


  


注:

1.张坦让系张三异长子张伯琮次子,张任燕是张三异次子张仲璜的孙子,叔(三)子张坦麟的儿子。2.汾州是北魏太和年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由477年至499年的年号)设立的,在今山西隰县。以后汾州迁置于太原盆地南部的隰城县,历时近千年,成为这一地区正式的地名,经历近千年,是古代山西中部重要的行政区之一。明朝时,汾州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重新升为直隶州,这一时期汾州城内有两座郡王府,一曰庆成王府,一曰永和王府。庆成王府在太和桥街之北,即今山西汾阳监狱行政区位置;永和王府在西府街中段道北,即今汾阳市外贸公司位置。晋恭王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子, 亲王府设在太原。作为孙子辈的庆成王与永和王,他们同时把郡王府筑在汾州城内,可见汾 州当时在三晋大地的名望之高。两座王府从永乐十二年起,到崇祯十七年明亡,两家的世系传了十一、二代。一代代的王爷,及他们的子子孙孙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们,在繁华的古汾州城内,享荣华,受富贵。明清时期汾州府城墙,现已毁。清朝初年沿袭明朝制度,但州不辖县。康熙六年(1667年)将冀南道撤销并入汾州府。府下管辖一州、七县:汾阳县,府治所。孝义县。平遥县。介休县。石楼县。临县。永宁州。宁乡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