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办医院,开学校,学术统帅管理

 医馆界 2021-01-05

点 标 题 下 蓝 字 关 注 中 医 馆 产 业 新 媒 体

 292 

一个就是医高群雄,你的医术一定要好,你在你的医馆里头一定是一个学科带头人,这样大家才能够有方向。

第二就是信任用人、团结人。一个好的领导是人尽其才,大家忙起来,你自己是从容淡定的,而不是整天自己喊忙,抱怨众人。

北京杏园金方国医院创始人 薛钜夫

30年前我创办医馆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有职业经理人的概念。就是说,你要办个医馆,应该找一个懂管理的人来管理医馆,即使有我也没有钱请不起。

而且我创办医馆的初衷并不是说,我要当馆长,我要做管理者,而是想多学本事,因为我特别喜欢看病。

薛钜夫在看书

为了学医,我萌生了办一家医院的想法

在上世纪80年代,我的老师祝谌予先生在中山堂创办名医讲坛,请一百位中西医名家开设讲座。

我有机会去听了这个讲座,才知道什么叫大师风范。他们讲的内容都是干货,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正好是你学习中的困惑,让我特别受吸引,老师讲的内容怎么正好都是在解决我的疑惑,都是我想要的答案。

在我们手里非常复杂的疑难大病,到老师手里头,那样的轻描淡写,举重若轻,化繁为简,特别过瘾。

我当时就萌生了一个非常不切实际的一个想法,我想办一家医院。

想让偏远农村的青年中医,能亲自得到大师的指点。农村还有很多疑难复杂的病,想看看大师是怎么处理的。

当时这个想法就是天方夜谭?老先生们都是国宝,到本单位以外的地方去执业看病,在全国没有先例,到农村的小门诊部,最多也只能是一两次义诊,长时间的来应诊,好像不太可能。

农村经济条件还很差,即使这些老先生来了,我又能够怎么保证他们不受委屈呢?想到这我就不敢再往下想了,再想就没法办了。

但自己还是一门心思,特别想能够坐在老先生旁边,看看他们是怎么看病,我还是鼓足了勇气去跟我的老师祝谌予说,结果他一下子就同意了。

一是为了支援农村建设,二是为了完成师爷施今墨先生复兴中医的愿望:编书、办医院、开学校。

薛钜夫和其老师祝谌予合影

刚开业,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在老师祝谌予先生鼎力帮助下,我在顺义京郊创办了杏园金方,实现了中医人生幸福的起点。

1986年8月17日开业那一天,当时的卫生部长崔月犁先生说: ”你们是全国第一家国家级名老中西医出诊的民营医疗机构“,当场题写了“为农村培养人才,为农民健康服务的光辉纪律”,对于我来说激励也是超强的,但是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

门诊部开业,当时的崔月犁部长为其剪彩

由于各方面条件不足,事先没敢预设种种困难,等到真正开业的时候,一下让我陷入焦头烂额的状态,很多行政事物都要亲自去跑,甚至忙得都没有跟老师一起吃饭的时间,更不要说去侍诊抄方了。

我的老师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然后找到我的师兄弟们:“小薛的行政事务,你们自己能承担哪部分,就来承担哪部分”。

师兄弟们都有各自的工作单位,那时候是不允许他们到农村来做兼职了,只能完全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帮我分担一些行政事物。比如每天接送老专家,陪着他们抄方子,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再比如陪我去药材公司进药,门诊部近离县城大概有五公里一样的。

杏园金方庭院一角

一个有智慧的领导者是应该有时间玩的

这时老师特别给我讲了,我的师爷施今墨先生,当年在创办华北国医学院的时候,比我创办杏园金方要难的多,当时中医被打击,他还兼任着中央国医馆副馆长和香山慈幼院院长,等诸多社会事物,尽管如此,他还每天坚持百余人的门诊工作。

施今墨为病人诊治时,西医也来见习

 施今墨为弟子讲课

而祝老自己当时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任教务长同时是教研室主任,组织全国的教务长来编写教材,还能保证每周三次出诊,带教学生。我想象不出来,他是怎么实现的。他看出我的疑惑,然后就跟我说了这样几句话。

“一个好的将领,首先得是能征善战的勇士,文韬武略的能手。从战略宏观到战术的细微,每一环节都要了如指掌。你要达到这个境界,只要两点就能做到。

一个就是医高群雄,你的医术一定要好,你在你的医馆里头一定是一个学科带头人,这样大家才能够有方向。

第二就是信任用人、团结人。一个好的领导是人尽其才,大家忙起来,你自己是从容淡定的,而不是整天自己喊忙,抱怨众人。领导和管理者不是一个概念。这些他们都是从我的老师,施今墨先生那学来的,我现在又传给了你。 ”

我回去一下子明白了,但是等我回头过去做的时候,还是得慢慢的去体悟。

祝老师还说,施老认为一个有智慧的领导者应该有时间玩的,而不是只会埋头苦干。师徒如父子,我特别信这个话。

上世纪八十年代祝谌予先生与弟子们合影,左三为薛钜夫

我当初创办杏园金方的初衷就是跟老先生学医。面对来之不易的机遇,只顾埋头苦干,占用了学习看病的时间,那应该是得不偿失了,也就是从那时起,不忘初心,成了我时刻警示的座右铭!

由于方向明确,医馆的事务一下变得井然有序,我由此悟出了学术统帅管理的真谛,也真切地体会出了一个好中医,一定是一个良好统筹能力的领导者。

自此渐渐知道,哪些是必须做,哪些事可以缓做,哪些事坚决不做,能解决的问题可以不用着急!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着急的人生感悟。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的学术突飞猛进呈几何式进步,感觉自己突然明白了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和医馆管理通行的智慧和方法论,可以治病,也可以用在医馆管理,真正意会出了“从大处着眼,细微处落墨”的深刻含义。

医馆领导工作不但没有让我更加繁忙,反而成就了我整体观察能力和决策力,做事做学问自然有程序,看病有成熟的思想观,管理简单就用数字就可以了。

其实这道理很清楚,古代就有良相良医的习语。

薛钜夫和其老师祝谌予合影

学术统帅管理的关键

在一个专业技术为重心的医馆,领导要摆好行政与管理关系,必须得有将两者统一的方法,我的体会就是学术统帅管理!

1

只要对人有尊敬,对人有感激,关注到别人的长处,对自己就会有回报,找到众人共同的价值观。

2

减少经营者的霸道,身边的朋友和知心的朋友就会多一些。我认为这是一个领导应该要做到的。

3

一个有仁心仁术的医馆,其内部良好的秩序,患者的公信度,一定会自然产生。这时领导者只要牢牢记住,成绩是大家的努力得来的,成果理应大家来分享的道理。

4

尊重工作人员的价值,我认为这一点是很实在的,当他每个月的良心收入已经高于靠灰色手段赢得回报的时候,其人心已经形成了习惯!

我的理念是让员工在杏园金方,长本事受尊重,感觉这就是自己创办医馆!

5

医馆的核心就是学术。我在与很多朋友和同业朋友交流医馆管理经验时。有一种观点可以说.大体上一致的,医馆抓的是疗效,其他都是见仁见智。

6

我们医药行业如果能够对某一人产生崇敬,这个人一定有其学术的超人之处,同时还有对人的亲和力。

7

有10条制度可以解决的事,就不要定在11条,多定一条就是抽屉的文件。这些文件越简单越好,简单的让员工感觉到舒服。

赔钱12年从未想过放弃

杏园金方在开始的12年净经营亏损是逐年累加的,其中所要的困难可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艰难苦窄!

我父亲曾经在药店学药,后来又跟施老学医,我们对药材要求十分严格,从药材公司买来还要再挑拣,压缩了药的利润,而诊费收入又大部分给了大夫。

钱还不是最大的困难,作为民营医疗机构当年就是低人一等的个体户。各种经营限制,比如接送老专家,买车没有指标,租车没有那么多钱,那我就和我的师兄祝肇刚先生去跟人家去借车,每周要借五天,一借就借了五年,大家可以想想这个数字的难度。 

杏园金方忙碌的药房

朋友来劝我说何苦啊,凭你的医术和你的患者圈子,你到哪去都比这样去轻松。

就在这个时候,也是我最坚强的后盾,我的老师站出来来支持我。杏园金方自86年8月成立到99年8月12日我的老师去世13年,老师没在医院拿走一分钱,把诊费全部留给国医院作为日常开销,并把自己家里的米票面票节省下来供给老专家就餐用,甚至吃完橘子的橘子皮、橘子壳也拿着洗干净,拿到医院药房让我来用,大家想我还有退却的理由吗?

我这人有一个特质,我想做一件事,即使遇到再多再难的波折,也不会轻言改变,属于那种一条道走到黑的人!

虽然我在经济上承受了一些压力,相对说我有更大的丰富的收入,那就是14万份老专家在我们医院应诊的大病历记录,300盘他们讲课看病的录像带。

杏园金方保存并正在整理、研究的名家现场讲课及声像病例

向青年中医学习

我60岁后就完全从管理岗位上退下来了。

杏园金方的第三代青年中医,他们不仅德术兼修,还是医院管理的中流砥柱,其经营管理水平已经远远超过我,尤其是服务的意识,所以我对青年团队,像朋友一样和他们交流。

他们紧跟时代信息,是我的老师,我要向他们学习,即使看病的经验,我也会学他们的心得,化为我用。

我现在很轻松,给自己设立了下一个人生目标:把金方弟子班同学培养成青年会看好病的一把手,再一个就是遍访天下名医高手,广交热爱公益的青年人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