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毕业即来医馆,我与平台相互信任共同成长

 医馆界 2021-01-05

中 医 馆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医疗,除了疗效可靠,还需要真诚的关怀和帮助。



青年中医


翁大夫硕士一毕业便来到医馆工作,是纯粹由中医馆培养的青年中医。他熬过了最初没有患者的时期,没有病人便在寂寞中学习,在网上为患者免费答疑,他的门诊量不是指数级的爆发增长,而是细水长流慢慢变多,代表了更多脚踏实地青年中医的成长路径。

比较特别的是,他在医馆的建议下,在保证常见病疗效的基础上,增加了自己的优势专长, 也不失为一种「突围」。





减少像我这样的遗憾


我,88年出生,西安人,由于早产,又患了小儿麻痹症,以至于现在左下肢留下了残疾。父母都是实在的农民,他们一直告诫我:“你只有加倍努力才能改变命运”

高考填志愿时,我毅然的选择了医学专业,我觉得这个职业能实现我的价值,能减少一些像我这样的遗憾。

2008年我考上陕西中医药大学。大学生涯很枯燥,除了学习就是学习。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充满童趣的人,还是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

本科毕业后,我决定从事儿科。多方打听,成都的中医儿科氛围比较好。2013年,我考上了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研究生,师从四川名中医常克教授。

 





刚毕业便到医馆工作

2016年硕士毕业,本来打算回西安工作,毕竟是家里独子,但父母觉得我的未来发展更重要,不需要考虑他们。加上我的性格太直,也不太愿意受一些框条的约束,想静下心来做一个门诊医生。机缘巧合之下,经王卫涛师兄介绍,我来到成都秉正堂中医馆工作。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诊所,是一个真正做中医的诊所。我记得当初面试时,考官何老师对我说:“我们首先需要的是一个有医德的医生,经验都可以慢慢积累学习,我们这里没有药物提成。”这让我很震撼,让我坚定了在这里发展的信心。

2016年6月我开始独立门诊,2019年下半年半天平均能稳定达到10-15个左右,一个月大概400-600人次。

疫情管控对发热患者就诊有要求,但我的总体诊量基本上还比较稳定。我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青年中医生,知道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里只能简单分享下自己的一点成长经验。





耐得住寂寞,在寂寞中学习

刚毕业便在中医馆独立坐诊,患者很少。我告诉自己,这是必然的,是每一个医生都要经历的阶段,相信这个时间对于自己不会太久。我现在需要做的是,静下心来,多多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

上班没病人时,我就坐在诊室看书或者琢磨自己的病例,这是难得的思考时间;休班时就去跟其他老师上门诊,学习经验;只要别的医生临时停诊,我都积极去代诊。我不轻易停诊,因为看一个病人,就多一分经验。因为上班多,我还成了诊所的劳模。

空余时间,我也会在QQ群、微信群无偿进行答疑解惑。我自己很喜欢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展现自我、赢得信任、积累病源,而且可以让我对儿童常见疾病的诉求更加了解,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医生成长和平台有很大关系

我们秉正堂有很多优秀的青年医生,诊所一直帮助我们成长。比如定期中医经典的学习,中医儿科学的梳理,西医学、生理学的学习,还有义诊活动、科普讲座、微信推文等对外宣传方式。

夏隆江老师和医馆也会主动帮我们推荐分诊,这些对于我的成长都至关重要。所以一个医生的成长,除了自身的努力,和你所处的平台有很大关系。很幸运,我来到了秉正堂。

医馆希望我们在稳定常见病疗效的基础上,能够往专病、疑难病发展,把自己的职业目标做高一些。2019年底,诊所正式计划打造疑难病专病学科。

我当时选择了抽动症、多动症作为主攻方向。也希望在这个基础上向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上扩展,比如,癫痫,孤独症,自闭症等。

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多动、抽动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中西药的效果都不太稳定,第二,曾经治好的一个抽动症患儿,让我真切感受到一个家庭从绝望到希望的转变。我想自己应该带来更多希望。

一年来,通过诊所分流、老师推荐、患者介绍等多种方式,接诊的抽动症患儿越来越多,也有上百例,通过学习研究和临床总结,目前80%左右的抽动症都能缓解症状,复发率较低。多动症在注意力不集中的改善上,反馈也比较好。

我希望能够进一步稳定抽动症、多动症的疗效,并以此为基础,在小儿癫痫、遗尿、自闭等神经性疾病上有所突破。





用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医疗,除了疗效可靠,还需要真诚的关怀和帮助。

和患者相处的时候,我会注意以下几点:

  • 打招呼,保持微笑

患者推开医生的门,其实对彼此来说都是一种陌生,尤其是看到的是一个青年医生,他正常都会想:这么年轻,到底行不行?这个时候需要快速拉近距离,我会微笑着和家长还有小孩子打招呼,主动扶着座椅让他们坐下,这样也会防止一些调皮的小朋友摔落。

  • 认真听他们诉说

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会尽量多听患者诉说,可以多了解病情,也有助于缓解他们的焦虑。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哭闹是他们生病时的最常见表现。学会哄孩子,一个压舌板、一个糖果、一个听诊器,就能让孩子安定下来。

  • 为孩子的长远健康着想

儿童疾病的症状缓解,其实相对比较简单。但儿童是一株幼苗,我特别反对过度用药,一定要顾护脾胃,勿杀其生生之机。所以,我在诊断明确后,能不开药尽量不开,能少开药尽量少开。

儿童疾病绝大多数都和不当喂养有关,比如挑食、积食,多是脾胃不好,我在治疗上多建议家长调整饮食结构,而不是寄希望于药物调理;一些过敏性疾病,除了治疗干预,其根本是应该回避过敏原、减少日常损伤。

  • 多一点真诚的关爱

抽动症、多动症等慢性病,都是需要长期复诊和用药的,我会从减轻经济负担方面多考虑。

比如全蝎、蜈蚣等效果不错,但价格比较贵,长期使用也容易有毒性积累,我一般都会少用,大多数不用。后期的巩固阶段,一般我都只开两三味药泡水当茶喝。那些经济条件困难的,在后期的复诊治疗上我会根据他们情况减免挂号费。

微信回访也是一种关爱:孩子烧退了吗?一句话也许会温暖一家人。





我的学习方法

  • 多和朋友同事探讨交流

经验的互通,有时候比你看一百本书都有价值,相互学习才能进步更快。所以我经常会和诊所同事或者师兄弟互相探讨,当然不仅仅涉及医学,也可以是宗教,历史,世界观等,这是一个快速的学习方法。

  • 总结经验,反复验证。

我喜欢在手机备忘录里面将一些临床中有意义的案例简单记录下来,包括一些有趣的,疑难的,或者治疗失败的。对于一些效果比较好的思路,我会反复用在同样一个疾病上,我始终觉得,一个疾病肯定有一个共性。

  • 带着质疑去学习

变通是我硕士导师常克教授交给我的最大财富,我没有记住他几个方子,但是他天马行空的思路,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魅力。秉正堂的夏隆江老师对我影响也很大,

他总是能对一些医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样一种病,用不同的方或许都有效,但我们要找到最接近真相的一个”。这是他经常说的,我深受启发。



因为翁东博大夫的成长,离不开所在医馆秉正堂的支持,所以《医馆界》邀请秉正堂分享了他们对于青年中医培养的一些思路与方法,供医馆同行参考学习。





秉正堂青年医生成长探索

作为一家以学术发展为核心目标的中医馆,秉正堂将自己定义为良医聚合平台。青年医生是中医事业的未来,他们也需要一个平台来临床、成长、展示才华。秉正堂成立才刚刚8年,很多工作也在摸索、试错、总结。

所以,我们将秉正堂与青年医生的关系定义为“共同成长,相互成就”。

在青年医生成长方面,经验探索如下:

  •  选:价值观,是彼此选择的基础

秉正堂以“正规 正确 正直”为核心价值观,在具体业务操作体系上也形成了一些约定。所以,在医生的入选上也会有一些要求,比如,基本医学理论和操作掌握如何,个人从医的基本职业规划,是否具有对患者的同理心,能否接受诊所的管理规定等等。

从实际情况来看,价值观的契合度,确实是医生和医馆互相选择、能否稳定的重要因素。

  • 融:融合,是从个体到集体的转换。

在CEO何宇新老师的倡导下,秉正堂形成了温暖、关怀、包容的氛围和传统,运营和行政团队也会主动给予各种帮助,定期的聚餐也有助于加深大家的感情。融合,是青年医生稳定的重要黏合剂,让他们理解秉正堂不仅是职业平台,还有真诚的朋友们。

  • 培:培养,是对青年医生必须的支持

每一个合格的医学毕业生,都是经过了较为艰苦的学习和训练,能够入选留下的更是优秀。但是,从“医学生”到“医生”,他们还需要很多成长,例如:把理论落到实践,熟练诊疗技能,提升患者交流技巧,认识并规避临床风险,等等。

我们目前开展的学习培养工作有以下几项:



诊前轮岗:为了让医生对患者的就诊全流程有更清晰的认识,我们现在要求青年医生在正式出诊前,在导医咨询、药房调剂等岗位进行一周的实践学习;

老师带教:根据青年医生的学习意愿,我们协助安排高年资老师进行临床带教,并跟踪了解其学习情况;对表现良好的青年医生,老师一般也都愿意分流推荐部分患者过去;

学习讨论:秉正堂成立了多个学习小组,有以中药学习为主的躬行社,有专题式的儿科、代谢学习,有医生自发结队的讨论组,有自由发挥的午餐会;

继续教育:秉正堂购置了大量公共图书资料,设置了专门的继续教育基金,不定期派遣医生进行外出学习;

反馈总结:运营部门会将患者的反馈即时转告给医生,也会协助医生进行特定患者的诊后跟踪,针对疗效不好的病例,会组织医生进行分析讨论;

其他支持:青年医生需要更多的露出机会,义诊、讲座、科普等会优先邀请他们参加,也会协助医生进行医案梳理、推文编写、

教学培训等。


  • 用:每一个人,都希望有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医生更不例外。

随着医馆的发展,医生团队不断壮大,秉正堂也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挑战:

一是儿科入口优势明显,需要青年医生在常见病上稳定疗效,也需要在特色病、疑难病上早设目标、勇于挑战;

二是过敏、宫外孕、肿瘤等疾病存在突出的医患供需匹配矛盾,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痛风等慢性疾病存在巨大的诊后需求,亟待组建“高年资医生+青年医生”的专病团队,形成有序的治疗管理服务;

三是随着企业知名度提升,各类中医大健康项目越来越多,青年医生可以在临床门诊以外找到更多的舞台,但也有更多的挑战。

注:「每个青年中医适合的学习方法不一,文中的方法仅为参考,不可拘泥」


I 版权声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