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节俭的清华教授,1500万捐款,缺席的“朗读者”让人泪奔

 我是明珠絮语 2021-01-05

教育·美文·感悟

-1-

央视最新一期朗读者节目,最后一位嘉宾缺席,没有能够来到现场。

但他的事迹,却让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泪奔。

他一生节俭,1998年退休后在美国高薪任教,却一家人只吃超市里最便宜的鸡腿,全家每个月的生活费标准只有100美元。

一件花几美元从旧货市场淘来的毛衣,一穿就是十几年。

但他却向素不相识的贫困学生,捐出了自己毕生的积蓄,1500万元。

他就是已故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赵家和。

-2-

很多人都肯定会纳闷,一位普通的教授,怎么会有那么多钱?

这个问题,在他的学生那里找到了答案。

赵家和退休之后,应邀去美国,担任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客座教授。

两年多以后,他执意回国,带回了省吃俭用攒下的20万美元。

他将这些钱交给了投资行业的学生,让他们打理。

并把平时几千元、几万元的讲学、兼职收入节省下来,一笔一笔地汇聚。

也许是出于经济学者的敏感,也许是历史的机遇使然,赶上了港、陆两次投资潮,完成了不错的资本积累。

到了2005年,投资账户里的钱变成了500万元。

此时,赵家和说了一句话:可以做点事儿了。

2006年,他开始做那件思虑已久的事情:捐资助学。

他以“一位退休清华老教授”的名义,为贫困学生捐款。

之后3年间,他先后捐出200多万元,让数百个孩子从中受益。

-3-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赵家和被确诊为肺癌晚期。

他决定,捐出自己所有的积蓄。

他舍不得用这些钱给自己治病,舍不得买500元一片的进口药,而是托人从印度买50元一片的仿制药,使得自己浑身过敏,日渐消瘦……

而此时,他想得最多的,仍然是贫困学生。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找到了多年的同事,当时经管学院快退休的党委书记陈章武教授,请他做基金会的发起人。

在陈章武和一些热心清华校友的帮助下,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在2012年正式成立。

这一年的6月,他捐助的一个班级,创造了奇迹,全班高考最高分677分,一本的录取率高达88.37%

而就这一年的7月,赵家和教授溘然长逝。

临终前,他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

-4-

可以让赵家和教授欣慰的是,兴华助学基金后继有人。

几年来,基金吸引了更多的各界爱心人士,纷纷奉献出自己的点滴爱心。

一些青年学生尽管没有经济能力,却纷纷加入爱心社、成为志愿者。

教了一辈书的赵家和教授,不仅在讲台上教给了学生们知识。

他捐资助教的义举,同样是在教育,而且,是更大的教育。

他用自己的行动,教育了更多的人,洗涤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

-5-

赵家和教授的大爱,超越亲情,超越生死。

正如光明日报的评论说的那样,生与死都是人生必然,我们无法评价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但那些最后被人们记住的人都有着和赵家和一样的人生标准——做有意义的人和事。

赵家和教授,就是有意义的人,赵家和教授做的事,就是有意义的事。

这样的人,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他燃尽自己,了无遗憾;而他的精神,烛照世界,永不熄灭。”

遗体捐赠者墓碑上的这段话,是赵家和教授一生的写照,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共勉。

作者:遗君明珠,时评人,自媒体平台作者。侧重于教育、美文、人生感悟。微信公众号“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欢迎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