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学:朱晓玫|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弹奏的最高境界是忘记观众的存在

 晨钟声鸣万物欣 2021-01-05


朱晓玫:享誉世界的法籍华裔钢琴家,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获得者。她对巴赫的诠释被誉为是“最纯净的声音”。20世纪50年代出生在上海的一个艺术家家庭,8岁时就在北京的电台中演奏钢琴。现居住在法国巴黎塞纳河畔,任教于巴黎高等音乐学院。.一位目前不为人知,低调而有实力的中国钢琴家。

《一位中国钢琴家与巴赫》片段 《哥德堡变奏曲》的体验、思考、演奏

米歇尔·莫拉:法国著名古典音乐评论人、企业家。他的电影《朱晓玫:一位中国钢琴家与巴赫》获得了2014年加拿大蒙特利尔艺术影片影展的最佳创作奖。
Divertissement D 818, 2 : Marche 朱晓玫 - Franz Schubert: Divertissement à la hongroise

编者按:

昨日偶然在豆瓣影评上看到一则短评《如鹿切慕溪水》“在生活的每个时期聆听哥德堡变奏曲都有不同的感受,在结束了一天的学业之后,回到住处,我就会打开哥德堡变奏曲,坐在案前闭上眼睛,慢慢的让这来自于寂静的泉水流进我的身体里,把所有的尘世喧嚣都洗净。有时我会流下眼泪,有时我会露出微笑,但不管怎样,我在聆听哥德堡变奏曲时,我无法做其他任何事的,因为它无穷无尽的情感已经占据了我所有的思绪。这段话大概是所有喜欢聆听朱晓枚演奏巴赫作品的感受 。就在刚刚过去的一个周末2019年9月20日),以“归根故里,播种翼望”为主题,朱晓玫与法国古典音乐评论人米歇尔·莫拉共同探讨音乐哲学
Divertissement D 818, 3 : Allegretto 朱晓玫 - Franz Schubert: Divertissement à la hongroise
《一位中国钢琴家与巴赫》海报
音乐是为了理想人格的塑造

自古以来,音乐和哲学就是人类生活中的行动,而不仅仅是某些学派争论的问题,或处于真空中的产物。谈及音乐哲学,既要谈论音乐也要谈论哲学,它不只是理性的思辨,也不只是音乐的经验。在日常生活中,音乐家可能跟哲学家成为朋友,如勃拉姆斯和维特根斯坦;瓦格纳与尼采,虽然后来决裂了。但毫无疑问,音乐与与哲学是互通的,这种互通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活的历练和精神的修养,正如柏拉图开设的七艺一样;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和音乐,都是为了理想人格的塑造。
从开始思考音乐问题以来,笔者就非常关注它与哲学的关系,或者说诗与思的问题。二十世纪初学术界有一次索绪尔的“语言转向”,直指语言问题探讨的三个思想运动:其一是语言学、符号学的内部研究,指出了语言研究中的两个向度(历时性和共时性)。沃尔夫随即看到语言与思维之间的特殊关系,要研究思维必须研究语言,罗兰·巴特由语言推及符号的问题,指出比语言学更宽泛的是符号学。其二,现象学思潮所导向的语言研究,胡塞尔发起了现象学运动就是要“回到事物本身”,海德格尔通过对“存在”的“还原”发现,语言是“存在之屋”。伽达默尔在此基础上把诗、美、艺术看作诠释学的一部分,认为“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其三,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弗雷格把数理逻辑看作数学研究的主要手段影响了罗素。罗素强化了数理逻辑操作性,把其当作是哲学研究的方法运用到语言的研究上,主张创立“人工语言”,摩尔则认为日常语言才是主要的研究领域,通过概念分析可以理解语言中的问题。此后,维特根斯坦创立“图示说”和“语言游戏说”,都是关注语言的问题。至此,语言学、现象学、分析哲学替代了认识论,语言成为重新看待音乐问题的路径。

西方哲学与音乐历史漫长,但二者都是以古希腊文明作为起点,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其交汇点:如古希腊哲学与古希腊音乐对应,中世纪音乐对应经院哲学,近代音乐与近现代哲学对应等,在历史的语境中,诗性的创造与文化思潮的发展遥相呼应。音乐史和哲学史的书写凸显了各自历史发展的意义,也遮蔽了音乐和哲学作为人的两种诗性创造能力的统一进程。音乐哲学关心的是两种历史在修辞化的语言进程是如何“往来”,这恰恰就要回到索绪尔的理论关键词之一“结构”上来,在他看来共时性研究是对历时性研究的重要补充,作为结构语言是由建构的语言彰显的,正如“棋法之于下棋,交响乐法则之于演奏”。

音乐结构关乎人类理智的逻辑性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试图描述世界的结构语言和语言的结构,并在两种结构中探索对应的关系,他认为,“事物的本质在于能够成为事态的组成部分”这是结构主义的核心问题,即本质消解于事态的组成关系中,只要弄清楚语言结构,问题从根本上一获最终的解决。诚然,“结构”对音乐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音乐由旋律、节奏、节拍、和声、力度、织体等要素构成,它们的排列组合就是一种结构。在分析一部音乐作品通常谈得更深入,和旋结构、曲式结构等,似乎只要掌握了结构就能理解音乐。“建筑师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种说法的妙处就是它是找到了二者在结构上的相似性。
音乐关乎听觉的经验性,音乐结构关乎人类理智的逻辑性,经验和逻辑渗透并编织到音乐中,对于音乐“历史结构主义”来说,历史和结构都只是在语言的修辞中被理解,这种修辞本身不具有本质化的意义。这与黑格尔理论的“历史和逻辑的辩证统一”不能划上等号。伽达默尔将诗学、美学和艺术还原到哲学的语境中去思考,而非仅仅当作美学的问题,这种方法跟康德一脉相承。康德也是在写完《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之后意识到,在人类的心智中还应该有一种诗性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命的存在,于是又写了《判断力批判》来弥合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裂隙,从而形成其完整的批判体系。若当代哲学还讨论真、善、美的问题,那么诗学、美学和艺术学向着哲学的回归就是可能的,或者说它们本身就应该是哲学思想的一部分。

从人类的情感和思想的诉求来看,诗与思乃是同义硬币的两面,诗乃艺术,思即哲学,心灵是这枚硬币本身,所谓的诗思同源,这个“源”就是心灵、世界和语言的同构。对音乐哲学的思考并不能获得确定的答案,而为可能性创造一个“共存的空间”,意义也是重大的。哲学不是真理本身,音乐也不是美本身,它们总是漂移不定地倚靠着“语言”来维系自身的“发展”。伟大音乐的声音,那些在音乐知识破碎之处的动荡不安的音符就是在音乐的演奏中被“听见”的,哲学开辟出思想的“时空”,音乐创造出听觉的“时空”,二者在重叠之处建构了“语言”,融化了心灵,让世界可以被我们所感知(聆听),所思考。

朱晓玫与《哥德堡变奏曲》(法语,中文字幕)

结构的转换程式塑造音乐家的“风格”

众所周知,巴赫最著名的键盘器乐作品《平均律钢琴曲集》就是两卷前奏曲和赋格,两卷作品分别用十二个大调和十二个小调写成,这部作品就是一个整体(内在的连贯性)。在十二平均律中,十二个音被均等地划开,并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而存在。其所有的音符都可以转载钢琴键盘上找到,所有的音符的排列组合都在十二平均律的结构之中。巴赫在创作是运用到了十二平均律中的每一个音,但它并没有穷尽它们(事实上也不可能穷尽),音符之间的各种排列组合都只是运用而已。也就是十二平均律作为一种结构,并不只是12个音符的简单集合,每一个音符在结构中的位置不会独立存在于结构之外。这里的整体性实际上是要关注结构中的部分与部分之间,以及这些部分在整体结构中的各种关系,而非探讨其单独的某一部分是什么,因此,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探讨的是十二平均律这个结构中的诸多关系。

12个音符一方面显示出平均律的结构,一方面建构出新的音乐作品。虽然集子中所用的音符都是平均律中的12个音符,但每一首乐曲都不同,必须具有转换能力,正是这种结构才具有转换的能力,让巴赫不断有新的作品被创作出来,没有转换能力的结构就没有生命力,一个音乐结构的转换能力决定了这个结构所能建构音乐作品的可能性。十二平均律作为巴洛克音乐之后的一种重要的结构,就是其具有强大的转换能力,可以说,自巴赫到当下,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十二平均律的产物。在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旧约)之后的另一座高峰就是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新约)。结构的转换能力是结构自身所赋予的,而怎样转换却考验着音乐家对结构的驾驭能力。结构的转换程式就是音乐家的“风格”不同的音乐家在某个结构中转换形成的一套属于自己的转换程式,这套程式被音乐家在作品中反复使用,即塑造了不同的“风格”。

Variations D 813 朱晓玫 - Franz Schubert: Divertissement à la hongroise

钢琴演奏家朱晓枚

钢琴家对作品的“再现”显示音乐存在的价值

巴赫是一个伟大的音乐结构主义者,他不仅是音乐的创作者,还是音乐的思想者,其音乐思想集中体现在《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中,他总结了自中世纪以来的各种复调音乐作曲技术(对结构自身调整性的研究),才找到突破口,寻找到新的作曲途径。只有弄清楚结构的内在法则,才使得巴赫所使用的主调音乐作曲技法成为音乐史上一个关键的人物。现代钢琴家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专攻某一作曲家的的作品,另一种是以自己的方式应对所有作曲家的作品。诠释巴赫音乐的钢琴家朱晓枚显然属于前一种钢琴演奏者。从巴洛克至今,经典的作品需要卓越的钢琴家反复演奏(诠释),与此同时,钢琴的弹奏也在不断地激活人的音乐智慧。在诠释与激活之间很难分清楚孰先孰后,也很难评判孰优孰劣。也没有必要区作这种区分,钢琴家们对音乐作品的“再现”都共同显示了音乐自身存在的价值。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在影片《朱晓玫:一位中国钢琴家与巴赫》中,朱晓枚说:“对我而言,巴赫近似于中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老子以水为喻,水周而复始地流逝,无所而不往。水性趋于居卑,善利万物,与世无争。然而,它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水,就是生命。《哥德堡变奏曲》的咏叹调就是如此,它告诉我们,生命中的强者莫若柔和。而整部《哥德堡变奏曲》几乎表达了人的全部情感。”巴赫《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三十年来,它陪伴着我的生命。它已成为我的一部分。我一直问自己,为什么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能打动那么多观众,无论是在音乐厅,还是在学校、医院,甚至是在监狱。其实原因很简单,在这部作品中,巴赫将生命谱写成乐谱。 变奏曲是一个令人陶醉的曲式,一个变奏曲的主题好像一个人,一生不断成长、变化,但始终如一。 ”

Fantaisie D940 朱晓玫 - Franz Schubert: Divertissement à la hongroise


'心灵的满足是追求音乐的最高境界'

“生活对于我而言是一种简单。我追求的是另一条路。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生活上仅能满足生存最基本条件,包括现在也是如此。但是,我得到的满足是心灵上的。这并不是忍辱负重,而是一路享受一路满足。我认为这是追求音乐的最高境界。”朱晓枚住在法国塞纳河边,巴黎圣母院、罗浮宫近在咫尺,都是她家的邻居。“当我弹奏钢琴时,我觉得与毕加索、伏尔泰、居里夫人的灵魂在沟通。我在法国一点也没有异乡的感觉。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我静静地感受,静静地弹我喜欢的音乐。”
多年前,她在张家口(劳动改造)的时候,就是用巴赫的赋格来联系,钢琴搬到时,断了琴弦,就用钢丝代替,继续练习。弹琴不仅活动了手指,也是让她的心变得沉静,在一张一弛中感受安静的力量。她回忆起自己刚到美国的时候,借住在别人家,练琴的声音吵到了房东。她就用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代替其他练习曲,后来她才知道原来是那首钢琴曲是巴赫写给伯爵助眠用的。她说:“我练习哥德堡,是因为它可以使人安静。”我她后来曾到监狱里为囚犯们弹奏《哥德堡变奏曲》,演奏的效果异常的好,囚犯们就这样静静地听完了她的弹奏的二十五首变奏曲。

'态度决定一切,想成功不能走捷径'

西方音乐是复调音乐,是一种对话形式,将不同哲学思想交织在一起,独立、碰撞、然后融合,而复调音乐是自己唱的同时需要听别人怎么唱,这是一种如何与别人交往的艺术。她说:“天赋是一种对工作的需求,如果没有这样的需求,就走不远。弹琴弹到后面,并不是靠技艺,而是悟性。刚开始到美国弹琴,因为图快,想走捷径,不看谱子。于是老师五分钟就打发我回去了。在当时100美金一节课,而我做清洁的收入是5块钱一小时。我非常后悔。这个事情教育我,态度决定一切,要想成功不能走捷径。”她还讲到一次跟随自己的钢琴教师一起去听音乐会,台上演奏的是一位古巴的钢琴家,弹得飞快,技艺非常了得。结束后,她当时很羡慕,“我老师告诉我,他觉得他自己更幸福,因为他从事的才是音乐。”从此,她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好音乐。
郑板桥说:“画到熟时是生时,画到生时是熟时。”这朱晓枚对弹琴的感悟,“尽可能地练琴,越坚持越能发现每个阶段的变化,也越能感受到音乐丰富的内涵。钢琴家弹奏音乐的最高境界是忘记观众的存在,忘记自己在哪里演出,这样才能带给观众感动。观众欣赏到最好的音乐会,应该是忘了台上是谁在弹走,而自己却牢牢地记住谁写曲子。”(部分文字图片来自公众号:古典音乐)

朱晓玫谈与钢琴家Kit Armstrong相处的神奇经历

周善祥(Kit Armstrong)26岁的中英混血的“天才“,他精通钢琴演奏、数学、自然科学、游戏开发。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 称他为'我见过的最伟大的天才'他是伯恩斯坦奖(The Bernstein Prize) 获得者他是索尼古典签约钢琴家。2019年4月中旬,布鲁克林音乐厅的开幕式音乐会上,周善祥弹奏了一台新的贝希斯坦音乐会三角钢琴D282,演奏了李斯特的《死之舞》(Totentanz)。下半场中,他演奏了作曲家Bernd Richard Deutsch的作品和钢琴家夏尔·卡米尔·圣-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ns)的管风琴交响曲(第三交响曲),并同时在贝希斯坦三角钢琴B212和Brucknerhaus管风琴中切换演奏!多么精彩的一场音乐会!
I. Allegro Andrej Bielow;Adrian Brendel;Kit Armstrong - Chamber Music (Piano Trios) - BEETHOVEN, L. van / ARMSTRONG, K. / HAYDN, J. / LISZT, F. (Bielow, Adrian Brendel, Armstrong)
II. Adagio Andrej Bielow;Adrian Brendel;Kit Armstrong - Chamber Music (Piano Trios) - BEETHOVEN, L. van / ARMSTRONG, K. / HAYDN, J. / LISZT, F. (Bielow, Adrian Brendel, Armstrong)
III. Scherzo: Allegro assai Andrej Bielow;Adrian Brendel;Kit Armstrong - Chamber Music (Piano Trios) - BEETHOVEN, L. van / ARMSTRONG, K. / HAYDN, J. / LISZT, F. (Bielow, Adrian Brendel, Armstrong)
IV. Finale: Presto Andrej Bielow;Adrian Brendel;Kit Armstrong - Chamber Music (Piano Trios) - BEETHOVEN, L. van / ARMSTRONG, K. / HAYDN, J. / LISZT, F. (Bielow, Adrian Brendel, Armstrong)
专访朱晓玫丨安静,你的创造才有力量 音悦人生 - 音悦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