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三十六)

 远山星际 2021-01-05


三江有月《骗不死人》(三十六)


和老刘家主动托孤不同的是,成王姬诵是被托孤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姬旦是掌握着这件事情较大的主导权的,他的态度不必象诸葛亮搞得那么极致,吃相自然好看得多。
姬旦搞定了成王、姜子牙一系以及召公姬奭之后,并没有马上动手东征,(而在这时到姬旦东征的一年多时间里,三监们到底做了什么历史上没怎么交代,恐怕还是管叔鲜他们实在不愿意真反,或者说,他们干脆就没准备反,只是做个样子希望谈判解决?)他只是按照预定计划做了相当多的准备工作。
一方面,姬旦还是继续扩充他的战略同盟,他以托孤之王(这身份一点都不尴尬)的名义许了不少愿,收买了相当多还在观望的游兵散勇,让三监更加孤立,这些势力包括:他的大部分同父异母弟弟以及姬室宗亲,协助过文王奠基、武王定鼎甚至牧野之战、朝歌大典的功勋文武官员,以微子、箕子为代表的商朝旧臣,黄帝、尧、舜、禹等历代君王、名臣的后裔,还有南方和东夷里的一些不坚定势力,比如楚。


另一方面,姬旦为他东征胜利以后的周朝大局进行了无数的事先安排,这些安排主要有如下两项:
一是启动新都建设。姬旦选定了洛水、伊水交汇的伊洛盆地作为新的都城所在地,那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南望龙门山,北倚邙山,群山环抱,地势险要。伊、洛、瀍、涧四水汇流其间。东有虎牢关,西有函谷关,据东西交通的咽喉要道。顺河而下可达殷商故地顺洛水可达齐、鲁;其南有汝、颍二水,可达江淮是个掌控大局的所在,确实不负世界中心的美名姬旦派姬奭主持监造,建成后,城方一千七百二十丈,外城方七十里。新都名“新邑新洛邑”,名“郏郫”,因新洛邑为周王所居,故亦名“王城”。新洛邑可能还有一个名字叫“成周”,取义“成就周道”,(也有说那时候已经有两座城了,王城以东今白马寺一带的那城才叫成周,后来的周敬王从王城搬出并不需要重新修建,不过是让晋人重新修缮了一下而已。)而原先的镐京则改名“宗周”了。自此,洛邑也就是洛阳,正式登上中国历史舞台,成为中国第一都城。
二是启动制度准备。姬旦搞了一个庞大的写作班子,为周朝和自己的长治久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制度起草工作,大量专业人士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加以系统化并结合是周人具体实践,后来搞出了一个千年不废、被孔老二顶礼膜拜的“礼乐制度”。所谓“,是维护周朝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它的核心是“封建制度”和“宗法制”,也就是严密的分赃与继承制度则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传说《周官》(可能也就是我们多次提到的《周礼》)、《士礼》和后来孔老二修订的《乐经》就是那个时候弄出来的。
(有人总跟我说,其实礼乐制度中的乐似乎并不重要,实在不知道什么用途。说句实在话,人家姬旦搞的还真蛮成体系,“强调的是,即所谓尊尊的作用是,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乾坤相济,才能万事大吉。)
 
等到姬旦拉开与三监的战争序幕,一切也显得比较简单。不过三年的时间,姬旦率领周王室的大军,在军神姜子牙的大力协助下,在不影响新都建设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把俘虏送来当劳力),先是轻松搞定三监,杀了首恶管叔鲜,擒罪过较轻的蔡叔度北逃的武庚,一个流放,一个公开处决;然后挥师东进,直指黄河下游地区,消灭了五十多个大大小小的东夷方国,东夷的领袖国被灭(其中一部分投降者后来成为秦和赵的先祖,另一部分逃窜者据说跑到江苏常州的武进筑了一座淹城,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三城三河相套的旅游资源),唯一给西周大军制造了麻烦并打过几次大胜仗甚至饮马黄河的东夷头号大国徐国最终也被彻底打败,退往江西休养生息在姬旦东征军的威势下,许多东夷人纷纷迁往江淮,连和周军一伙的楚人也退出了丹江以北地区。

 

西周王朝至此方才大局初定。

 

而慧思显然没到这个地步,虽然他干得已经非常出彩了。
鉴于慧思的佛法和地位,衡阳周边地区的一些官员富商和不是官员富商的人们,纷纷来到般若寺进香朝拜,供奉佛寺,其中也有不少人提出要拜师出家,还有不少其他寺庙的和尚也申请改换门庭。
急于扩张势力的慧思一开始自然是不会拒人门外的,直到般若寺僧众人数很快接近千人大关才罢手。慧思不顾那三千人规模的和尚宿舍,又陆续在周边修建了一些分院,并安排了一些亲信担任分院领导,逐步开始团队的编制建设,并给每个门下都颁发了身份证明。


我们知道,和尚的身份证明主要是度牒和戒牒。
实际上,在慧思和尚以前,除了那些有级别的著名和尚以外,证明和尚身份的只有戒牒一样。
戒牒是由庙里的僧官或者传戒师签发,一般来说,只要你终身有志于投身佛教事业,找到个和尚师傅,听他胡吹几句后表态加入,经过一个剃度仪式后,庙里就可以给你折腾一个戒牒,类似于发的工作证,有这个东西,开展业务就可以代表庙组织了。
那时候的戒牒式样很多,几乎都是纸质,大多比较简陋,上面一般要写明受戒人,戒名(如菩萨戒等)、日期、传戒和尚,证戒师、教授师、坛头、和尚、同学伴侣、同受戒人及受戒发愿文。其中证戒师、教授师、伴侣等大部分象征性地以佛、菩萨代之,签署者一般为僧录等高级僧官,盖章的情况极少。
这样一个东西拿出来,如果庙组织和相关和尚名气不够的话,别的庙一般很难认账,哪怕你法力非凡、见识非凡,人家都会把你搁一边凉快去。所以,那些和尚削尖脑袋都要入个名庙或者拜个名师。
这也是慧思能够急速发展最关键的因素。

 


不光和尚,其他方面似乎搞得比这个还要厉害。比如现在的大学生毕业求职,首先得弄出一大堆跟戒牒差不多的材料,选人的人先从这一大堆类戒牒中找出几个师承名家的高等级人物,大抵也就是什么“九八五”、“二一一”范畴内所谓名校的博士、硕士之类的,再把这几个人找来,提几个傻气或者憋气的问题,看谁回答得比较敞气(既然敞了气,内容和味道恐怕都不是关键问题,觉得对脾气才是核心),就认定为人才,并据以授予各种职位和权力。
当然,在我所经历过的那些工地里,情况比这个要直接多了,人们的戒牒内容,仅仅在于安全帽的颜色。熟悉内情的人,一以看来人帽子的颜色,就知道这厮是干什么的。有一次,我临时起意带着几个文友去看三峡工地,就在工地旁的施工单位营地里抓了几个安全帽,正好有个监理工程师在那里休息,就顺手拿着他的帽子戴在了自己头上。进了工地,看到那些施工人员很是怕我的模样,文友不解,我便即席演讲了一番,那演讲词是这样的:
我当监理你施工。
赤白黄橙帽不同。
道是人间多此尚,
尊卑只在一冠中。

 

简单的办法往往更有效。
但人们似乎更愿意享受使用高等数学般复杂工序带来的快感。
又有几人真的能够放弃复杂呢?

 


九、制
人马近千、分院数所的慧思终于可以停下来歇口气,他再也不必整天抛头露面出席各种活动,也基本不直接收弟子了,(同时也开始要求其他和尚从严控制收徒,)而象智无大师这样的内弟子也大多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处理日常事务。
而慧思则在祥光峰下建造了小般若禅林(这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南岳藏经阁),环境极其幽雅,自己居住在那里,开始考虑般若寺向集团化发展和整个佛教在南朝的发展等重大问题,为此,还组建了一个辅助他的专班,毫无疑问,精通历史的慧思当然也希望和周公一样建立一个可以烟传千年的学术理论体系和佛教管理体系来。

 

那么,我们也回归周朝继续说周公。
东征之战结束,一流的军事家周公旦终于也要回归到伟大的政治家了。
姬旦班师回到刚刚营造好的洛邑,同时请来了周成王,在那里举行了一次并不由姜子牙主持的“封神”大典,他一口气置建了七十一个封国,和中央政权一起凑成七十二之数,此外还有若干附庸。


关于这七十一个诸侯国,历史上说法颇多,和之前之后历代的封国之间也很有些混杂,我也没太搞清楚,大体知道的是:
一、天子之下,诸侯分五等,依次是公、侯、伯、子、男。天子与诸侯,只能是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只能再分封次一级的位置如诸侯、卿大夫和士,(这样衍生下去,最多的时候就有了一千多个诸侯国存在)。诸侯国国内推行井田制,诸侯必须服从天子和中央政府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定期朝见天子,并带兵随天子作战。


二、七十一国中,姬姓独占五十三,据《左传》记载,管、蔡、成、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等十六国是文王儿子做国君,邗、晋、应、韩等国是武王儿子做国君,姬旦儿子做国君的由凡、蒋、邢、茅、胙、祭等国,这就是所谓“文之昭、武之穆、周公之胤(从这里看,姬奭就不是文王的儿子,他只能是被封众多其他周宗室的一员,当然是最大的一员。)但除了后面提到的那几个以外,都不是什么大国。
三、圣王后裔地位崇高,但实力普遍不强。五个第一等公爵的国君分别为舜、禹、汤、周太王次子的后人以及文王的弟弟,依次为陈、杞、宋、虞、虢,除了微子启(商帝乙的庶长子)的宋势力较大外(功劳也不小),其他封地范围实在有限,根本就是有名无实。而远一些的黄帝、尧的后裔仅仅混到了杨国、蓟国这样的侯爵等级。其他如什么鄫国(少康之后)、邾国(即邹国、颛顼之后)不过是子爵而已。


四、真正意义的大国只有姬旦的鲁国、姜子牙的齐国、姬奭的燕国、康叔姬封(姬发、姬旦的同母小弟弟)的卫国(从前面提到的韂国可是扩充了不少势力)、叔虞(武王幼子、成王的同母弟弟)的唐国(后来更名为晋)等五个侯爵等级的诸侯国,外加一个殷商旧族势力转化而来的宋国。再往下的强国就只有子爵级别的西南老大庸国了。
五、姜子牙的收获也不小,除了强大的齐、唐分居东方和北方之外,齐的西面还有淳于国过渡,中原尚有在许昌的许国和南阳的吕国作为内应。此外,他还得了个类似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名头,可以举兵讨伐他国的,(所以后来齐国能够逐步做大)。
六、各方势力相互牵制。姜子牙的齐国被鲁、燕上下包夹(说过的,齐,脐也),正面还有卫、宋两大势力,不好轻举妄动;宋之地域虽广,但处于各国包围之中,洛邑出兵即日可至,更是得小心翼翼;而燕国屏障东北,切断了殷商旧族和他们的北方同宗的联系;而殷商故都朝歌一带的卫国地域广大,实力强劲,国君更是姬旦最为亲密的康叔;姬诵退回宗周,安做接班人;姬旦和姬奭只让他们的儿子去鲁国、燕国就任,他们自己坚守洛邑,执掌天下;反叛的殷商贵族和俘虏们集中居住在成周,安排召公带领麾下大军驻守看防,(燕国因此战斗力不强?)自是打鼾都不得高声。而姬旦自己也没多轻松,一旦天下有变,姜子牙的势力和成王的王师可迅速成四面包围之势,立取中原。

 


关于唐叔虞封在唐地,最著名的说法大概是这样的。年幼的成王姬诵和更年幼的唐叔虞一起玩耍,姬诵随手就把一片桐树叶子剪成圭的模样,给唐叔虞说“把这个封给你好了”,当时有一个著名史官叫史佚(这名字令人浮想联翩,却是那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命根子)就记录下来,并要求择日立唐叔虞,姬诵说那是闹着玩的,史佚义正辞严地说了一句至今还在流传的话:天子无戏言。于是,周公刚刚平定的唐国就被成王这么封出去了。这个桐叶封弟的故事记载在《史记》里。
但在更早的《吕氏春秋》里,是唐叔虞遇到周公,周公以天子无戏言的说法逼姬诵就范,把唐国封给唐叔虞。
也许是司马迁实在看不过去,就把吕不韦的周公改成了史佚(再说一句好名字),并且直接添了段神话以表示对桐叶封弟的不屑,说周武王和姜皇后行周公之礼的时候,老天托了一个梦,说会生个男孩,叫虞,与之以唐。等孩子生下来一看,手掌上有个虞字。于是以后的唐王叔虞就有了武王遗志的意思。
后来有人考证,唐、桐在当时同音;又有人考证唐、桐金文字形相近;还有人考证虞字古文做“从从”,完全可以以掌纹的方式出现在手中,不免一笑。
打油曰:
周公无奈彼家公。
千里之唐是叶桐。
却笑史家多胜笔,
戏言推究竟无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