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迅最会起名字,孔乙己其实姓孟 | 凤梨·早茶夜读229

 早茶夜读 2021-01-05

229丨孔乙己

凤梨金句

执着于茴香豆的四种写法的孔乙己,在不远的未来,将不仅是咸亨酒店里粗俗的短衣帮的笑柄,在新派知识分子笔下,也将是迂阔酸腐与抱残守缺的代名词,标本一样的,被解剖、被嘲讽、被同情。


鲁迅最会起名字,孔乙己其实姓孟

文/ 凤梨

大家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我是今晚的说书人凤梨

2019年是阅读邻居的“小说民国”年,从本周开始,早茶夜读团队将每周为您解读一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藉由这一年的四十篇民国小说,为你打开一个不一样的小说民国。

这开年第一篇,我们就从鲁迅的《孔乙己》谈起。我将通过三个关键词,试着把这篇耳熟能详的名作从语文课本里拽出来,从你的少年记忆中拽出来,放回到鲁迅笔下,放回到民国去。怎么个拽法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孔乙己》确实可谓家喻户晓,讲一个中不了秀才的老童生叫孔乙己,生活困窘、好喝懒做却又固执着读书人的体面,穿长衫、满口子曰诗云,他那副不合时宜的穷酸相常受到咸亨酒店里人们的嘲弄。这孔乙己后来因为偷盗,被打折了腿,只能勉强靠两只手撑着地挪动身体。小说结尾,在咸亨酒店多日不见孔乙己的叙事者“我”认为:“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故事情节就是这么简单,小说拢共也就两千五百来字,但别看它简单,主人公孔乙己的形象却是深入人心。如今说起谁食古不化或者掉书袋,往往会用茴香豆的四种写法揶揄。而孔乙己那些个经典的身段或台词,像“排出九文大钱”或者“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甚至成了网络流行句式,很有语言上的表情包的效果。

那么我们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孔乙己。

“孔乙己”是这篇小说的题目,也是主人公的名字。但其实孔乙己并不是真名,按小说里的话讲,因为这位老童生说话:

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鲁迅最会给他笔下的人物取名字了,比如《药》这篇小说里被做了人血馒头的革命者叫夏瑜,夏天的夏,玉字边的瑜,其实是鲁迅所尊敬的那位女性革命者秋瑾的对应,而被用来做人血馒头的夏瑜,他的姓氏夏又与吃人血馒头的华小栓的华,合成华夏的悲剧隐喻。鲁迅笔下人物的名字,除了这类凸显姓名的,还有一种是故意隐去姓名,构成一种被漠视与被抹杀的象征,比如鲁迅曾深情回忆的“长妈妈”,长妈妈本来是上一任女佣的名字,新招了女佣,图省事,就继承了前任的称呼,与祥林嫂的境遇一样,没人在意她到底叫什么。当然,故意隐去姓名,还可能是一群低到尘埃里,自轻自贱又自高自傲的尘世庸众,比如《阿Q正传》一本正经地要为阿Q写传记,而名字在中国人心目中又是头等大事,它关系到一个人的阶层身份与宗法班辈,不可不传。但反复考证之后,最后定的名字是个连汉字都对应不出的“阿Q”。 

鲁迅的弟弟周作人说鲁迅这个“孔乙己”的名字起得妙,因为据周作人回忆,孔乙己的原型人物是他们家乡的一位与孔乙己有着同样身世生平的老童生孟夫子。孟夫子叫什么也没人记得了,只剩下当地人用来取笑他的夫子二字还流传至今,可见绰号倒成了正名。而脱胎自孟夫子的孔乙己更妙,就在于不仅姓氏上孔孟相对,沾了圣人血脉,而出自描红纸上无意义的符码“孔乙己”则又将孔孟圣人的法相庄严消解得一干二净,甚而有些滑稽,正符合小说人物的人设特点。

孔乙己的时代是清末社会政治变革、文化教育转型的关口。周作人说孔乙己的原型孟夫子所在的年月大约是1894-1895年,那时候鲁迅的父亲伯宜公还健在,不过因为一年前科场舞弊案而积郁成疾。这是为了科举进身,鲁迅的祖父按照当时风气收买了考官,阴差阳错被抓个正着,自己丢官坐牢自不必说,儿子也断了科举进身的出路。从祖父到父亲,科举的起伏鲁迅是再清楚不过的。一年后,鲁迅父亲去世,鲁迅又经受了两年同族的白眼与挤兑,转至南京进新学堂学洋务。放弃了族里安排给他的科举正途,在他自己看来,是

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然而在家乡人眼中却是

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

恐怕孟夫子、孔乙己知道了,也会不以为然。然而时代的大潮不是孟夫子、孔乙己们所能勘破的。鲁迅此后留学日本,眼界大开。而国内,学堂推广,留学风行,旧式教育的科举之路离1906年正式废除,还有大约十年的寿命。一批人在历史的转向中完成了转型,一批人被历史的转向狠狠抛在了身后。孔乙己无法预料,鲁迅的祖父、父亲也无法预料。执着于茴香豆的四种写法的孔乙己,在不远的未来,将不仅是咸亨酒店里粗俗的短衣帮的笑柄,在新派知识分子笔下,也将是迂阔酸腐与抱残守缺的代名词,标本一样的,被解剖、被嘲讽、被同情。

好,今天的早茶夜读就到这里,听说新年新规定,超字数要罚款。剩下两个关键词没讲完,一个是“杀人团”,一个是“新青年”。其实《孔乙己》这篇小说最能见出鲁迅笔法精彩处的,不光是孔乙己,更是孔乙己周围的那群杀人团,或者套用鲁迅完整的概念叫“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这是怎么回事呢?而《孔乙己》最初当然不是结集成书的,而是发表在1919年第六卷第四号的《新青年》杂志上的,《新青年》杂志语境里的《孔乙己》是个什么感觉?我们后几周借着鲁迅的其他小说接着聊

关注早茶夜读,从此阅读有谱系

每晚9:30,不见不散

本期主题

阿Q正传

下期主题

孔乙己

上期主题

本期编辑: 白水

早|茶|夜|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