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没有名字吗? 程予东 记得一位比较有名望的语文老师上课伊始就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上一篇小说,篇名是《孔乙己》,孔乙己是小说主人公的绰号,他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闻听心绪有些不宁,孔乙己是主人公绰号无疑,小说里写的分明,可是说他没有名字,却让人心生疑窦,他怎么会没有名字呢,他可是一个读书人啊。心念,大概他只是随意一说而已,不必当真,孰料课堂结尾的时候,他再次强调,孔乙己只是绰号,他是一个卑微得连名字都没有的落魄的知识分子。在他的强调里,我就难以认定他是随意的了。 孔乙己没有名字吗? 从小说里我们确实找不到他真实的名字,只知道他的绰号叫孔乙己。难道就可以据此说他没有自己的名字吗?我看不能如此简单视之。 小说中说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注释中对进学的解释是:科举时代,一般童生先在县或府里参加院试,考取了叫“进学”,也就是中了秀才。“终于”这个词语向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呢?推测孔乙己一定是多次以童生的身份参加过县或府里的院试,只可惜“蹭蹬连年,屡试不第”,以至于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 孔乙己参加过科举考试是确定无疑的,他不会没有自己的名字! 笔者曾翻阅过《中国科举史》,知悉历朝的科举机构都需要考生提供详细的体貌特征的履历、准考证。进考场前,考官根据履历、证件验明考生的身份。考生持证进入考场号舍,对号入座。对作弊者的惩处历代都很严厉,清代尤为严酷。惩处的办法,一是枷号。凡临场枪手、冒籍、顶替、夹带、抄袭、传递、不坐本号者立即由监考官吏带上枷锁在考棚外示众。 如此森严的封建科举制度下,说孔乙己没有名字显然属于常识性错误。 那么鲁迅在小说中为什么不提及孔乙己的真实名字,非要整出一个绰号来呢?窃以为这正是先生笔意深远之处。清朝末年科举流毒依然甚嚣,很多读书人还是想通过科举考试来博取功名,成为人上人。 孔乙己和丁举人都是读书人,算得上知识分子。可是进学与否命运就有霄壤之别了。进学的会成为丁举人之流,他实施暴政,作威作福,孔乙己仅仅偷了书就将之吊起来殴打,为了让孔写伏辩,把他的腿生生打断,由此可见一旦读书成功就可以为所欲为,狂妄至极,残酷之至,令人生畏。失败的则沦为孔乙己之流,任人奚落嘲笑,斯文扫地,尊严荡尽(或许有人会说他可以做别的啊,何必把自己弄到如此田地,这正体现了科举制度对人心的毒害,流弊甚深。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于劳动受科举制度戕害的读书人是不屑的,鄙视的,即使他有劳动的身体条件,也是惰于稼穑的,最后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废人。)。 一个落拓无成的读书人怎么可能被人记住名字。名字是什么?它是一个符号,是“一个人”的象征。孔乙己在他人眼中不是“一个人”,他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是别人眼中的笑柄,多余人,存在就是止增笑耳,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一个被隐去名字的读书人,一个被随意“绰号”的读书人,这是怎样凌厉的悲剧。 孔乙己是有名字的,可是他只被人记得了绰号。强调说孔乙己没有名字,消弭了悲剧的深刻。 【原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afb4960102vi8n.html 孔乙己活动时间考证 程予东 最近在《中学语文》上读到周章轼老师的一篇短文,题目是《几处铜钱数几多悲凄情》——教学《孔乙己》一得。文章从小说里出现频率高达铜钱入手,体味出作者如此安排的匠心独运,可谓具有探幽发微彰显大义之感。对周老师的细化阅读,强力捕捉甚感佩服。但是读完之后发现周老师的解读与原文信息存在相左。周老师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内容: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作为硬通货币的铜钱(不是纸币),其价值竟有每碗四文贬至十文,可见当时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榨下,国民经济十分虚脱脆弱,物价扶摇直上,处于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短衣帮们艰难竭蹶之状,由此可见一斑。于中,也注定了孔乙己命运的基调。 从周老师的理解里不难明白他认为孔乙己的故事是发生在二十多年后,也就是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的时间,也即是鲁迅先生写作此小说的时间——1918年。对此笔者不敢认同。理由如下: 其一,我们可以回到原文里思考,原文里有两处破折号,这里的作用是补充说明。二十多年前一碗酒四文,现在要十文。此中的现在就是1918年。补充说明的文字可以暂时删除,如果把前后的破折号内容去掉的话,原文就变成了这样的: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这样的改动并没有什么影响。我们据此可以说孔乙己的故事是发生在1918年前,距1918年有二十多年时间,那是清末时间,而孔乙己就是生活在清末的知识分子,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迫害。 其二、小说里的小伙计是一个12岁的孩子,其实可以说是鲁迅先生的写照,(但不等同于先生本人)。而鲁迅先生是生于1881年,加上12年,就是1893年,也是清末时期。 其三、小说里这样写:他(孔乙己)不回答,“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九文大钱可以买两碗酒,一碟茴香豆。联系小说的第一段,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小说写的内容是二十多年前的,二十多年后一碗酒就要十文。而“排”字又显示了孔乙己有钱时的穷摆显阔。 综上所述,觉得周老师的理解是不合原文之意的。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塑造一个清末的知识分子形象呢?笔者翻阅了相关的资料:《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原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afb4960102vi8h.html 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寻找什么? 程予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