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黄昏经过一座广场”|余佳·早茶夜读643

 早茶夜读 2021-01-05
  

643| 读城记2020



👆一定要开音频👆

“每个黄昏经过一座广场”

文/ 余佳

28岁,教师

在《肉体与石头》中,桑内特分享了一段和戴着金属手掌的朋友一起看战争片的经历。同场观众观影时被血腥、暴力的画面刺激得肾上腺素飙升,在散场时却对现实中看到的断肢残躯唯恐避之不及。这种虚拟和现实脱节造成的割裂感,让桑内特觉得他和朋友“仿佛是人海中的一座孤岛”。桑内特随后从空间和身体的关系分析原因时指出:“人口在地理分布上的分散化致使人们在现实中感受弱化,并且压抑了身体感觉功能”。另外,人们在道路上移动时的速度感和“无阻碍的自由”,也让身体对空间的感知越来越麻木、迟钝,而对不被卡住的追求越来越极致。

相伴而生的还有“对接触的恐惧”。“‘每天,生活里都要努力否认、减少、控制和避免冲突。人们避免彼此面对面,并且不愿意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更不想当面谴责恶行’。一旦与他人接触,自己就有可能冒风险,以至于把某事物或某人当成与己无关的事物或人。现在的科技可以让我们避开这种风险”。这让我想到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一句话“每个人自己都是一个海岛。只有他首先乐意成为自己,并得到容许成为他自己,他才能够向其他的海岛搭起桥梁”。

但现实却是,由于感受弱化、自我压抑,一些人只愿进行短、平、快的虚拟接触,而不愿迈出建立真实深度连接的那一步。既然连自己都看不到自己也不被他人看到,更遑论乐意成为自己或从真实关系中得到成为自己的许可。

之前看过高校是否有围墙与高校精神是否自由开放之间有无关系的讨论。有的观点认为大学的围墙就代表思维里的墙,所以高校建筑实体的开放程度与大学精神的自由度呈正比。去年,西安交大新校区没有围墙的新闻引起了不少关注。这显然与印象中国内不少高校的标配:高高的围墙和铁栅栏,再加上非常有气势的校门是完全不相符的。国内高校的“隔”代表是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隔断,是大学行政化的结果。与国内高校跟周边环境有明显的区隔不一样,不少欧美的高校都没有筑起高高的围墙,有一些甚至连学校标志和名称都没有那么打眼。这很大程度是因为高校与所在城市尤其是周边社区是紧密相连的。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的体现是从服务高校周边社区开始的。

说完高校的隔离与连接,再谈谈我自己的。先分享一个博纳富瓦的诗《夏夜》的片段,里面写道:

今晚,仿佛
星空变宽,
迎向我们,夜
在星火的后面,不再那么黑暗
我从小到大都没体验过“星空变宽,迎向我”是什么感觉。然而读到这里,还是不禁抬头向外看,穿过房间向外开着的断桥铝窗,看到阳台的纱窗,窗外包着防护栏。护栏外,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图层下移遁匿起来的夜空,而是对面楼中一个个同样亮着灯的“小格子”,有的格子里面的人在看电视;有的格子里面的人走来走去;有的格子里面的人伏案桌前,有的格子被拉开的窗帘挡着看不到屋里的状况。起身走到阳台,抬头望望,目之所及的夜空像被分成一栏一栏的长条碎布,上面点缀着为数不多的几颗星星。把头探到护栏外面,想到自己也是被关在按照秩序排列的其中一个小格子里面的一员,虽然感觉外面的世界是那么触不可及,但是有那么多人都有相同的感受,心里会好受点。
突然想起之前看电影《1980年代的爱情》,女主角丽雯的爸爸每天编制鸟笼,却把自己比作笼中鸟,坐困笼中。突然明白笼子外的世界再广阔,也无法体验的痛楚。疫情期间宅在家的日子,体验了长时间的物理隔离,更加体会到心理和社交连接的宝贵。房间的窗帮助我体会到与外面光影的连接。每天透过窗感受外面阴晴雨雪霾,日光明暗的变化,云朵的流动,星光的闪烁,每天倾听它们的问候,感受和他们相伴。封闭的时候,身体和感官都不自觉地比之前更加主动了一些。

最后与大家分享一首柿柿的诗《上帝给我写信》:

今年春天,没人给我写信。
除了上帝每天寄来一些云朵
这些遥远的信件,总是字体很大
塞满老套的关心:嘱托我
好好做一个动物,与狗为善
准点觅食,日落而息。必要时
可以偷窃、做梦,寻找爱情
勤劳地组织奇妙的一生
我每一天都认真拆信
认真地执行嘱托
诚恳地使用我的双手和大腿
童年起我就这样信任上帝
好像一匹套了麻袋的小马驹
忠于生存的直觉。
每个黄昏经过一座广场
我都想给上帝回信:我很好
偶尔失落,但生活幸福,从不消失
身体茁壮。太阳强烈时
我将勇于奉献,而不怯于领受
我必须告诉上帝我很好
和那些破碎的人一样好
和那些消失的人一样好
和因爱获刑的人一样好
每个黄昏经过广场我都这样想:
上帝,请你看见我
请你看见我们。
每个黄昏,我这颗还在跳动的心脏
就是写给上帝的回信

今晚二条

半夜吹笛子,同学说汪曾祺“是个疯子”

月白风清之夜,他会坐在
昆中北院的一棵大槐树的老树根上,
独自吹笛到半夜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往期

TAN

回顾


看见“看不见”| “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当城市已经是你家,你得……| 所有的东西,原地刷成了静物| 给城市分类,他很有想象力| 千城一面:最经济的享乐| 道在屎溺垃圾中| 十八年前,几个中学生采访了一位老北京小吃传人| 如此包装,包装如此| 湮没在城市里的女人| 大卫是肉体,还是石头?| 伊通河畔的芝麻花| 真实一幕及城市幻想曲| 北京,你的北京在哪里?| 罗马:石头筑成的永恒之城| 地上单车,地下轨道|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