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变革,请从学习开始

 我的教育人生 2021-01-06


变革,请从学习开始
李广生

这里的学习特指教师的学习。通常情况下,教师在学生面前更习惯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而在专家面前更习惯以“服从者”的身份出现。两种相互矛盾的身份竟然如此和谐的统一于教师的身上,使他们处于“满足感”和“挫败感”的夹击之中,从而忽视了自身的学习和发展,因为“满足感”和“挫败感”都是学习的天敌、杀手。人们常说“小学老师就是小学水平,中学老师就是中学水平”,原因何在?因为缺少有效的学习。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只有成为一名优秀的学习者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

事实上教师学习的时间和内容并不少,除了国家规定的继续教育内容,几乎每所学校都要安排相关校本培训,但学习的有效性令人忧虑。主要表现为:一、被动参与,二、盲目出击,三、纸上谈兵,四、单打独斗。限于篇幅,暂不详述,仅凭顾名思义,熟悉教师工作的人也能明白一二。总之,教师学习渐成“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教师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主观原因确实存在,但也不可否认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客观原因。

实现教师真正的学习、有效地学习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教学变革通常会随着教师的成长自然而然的发生,而教师成长又是教师学习潜移默化的结果。“强力推进改革”的做法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失去市场,因为强大的推力必然会产生同样强大的反作用力。变革,请从学习开始。

实现“学习共同体”向“生命共同体”的跨越,以“学习型组织”建设为基本推动方式。毫无疑问,这灵感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人彼得.圣吉。老彼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给我的最大启示是转变思维方式,并让我对成人学习、团队学习产生了新的认识。几年前,老彼的书在国内风行的时候,大多数人采用老彼反对的方式学习他的理论。“生命课堂”致力于在教师中实现真正的学习——唤醒每个人的创造力。所以,大家一起读书、制定发展规划、研讨、反思、分享,将成为“生命课堂”团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首先,“生命课堂”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分享学习。团队成员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在我们看来比任何学习方式都要有效,因为我们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学习是生命的互动;其次,“生命课堂”所坚持的学习目标是唤醒自我。我们从来都认为影响教师发展的关键人物是“我”,也就是教师自己。倘若不能唤醒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激发教师主动发展的意愿,增强教师自我突围的勇气,学习再多的知识也是毫无益处的。第三,“生命课堂”所关注的学习内容是实践智慧。有研究表明,教师最重要的知识是来自于实践的“默会知识”,就是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称之为实践智慧,是不可以通过讲授的方式让教师获得的,只有基于实践的反思和碰撞,才能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智慧。第四,“生命课堂”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是项目攻关。基于某一具体的任务而不是某一具体的知识或理论的学习,是项目学习的内涵。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的学习虽然把学习作为手段,但使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更强,从而效果更好。

分享学习、唤醒自我、实践智慧、项目攻关是“生命课堂”推进教师学习的四个主要策略。我们期望通过学习让教师学会学习,从而引发变革的内驱力——基于教师自身的变革。我们坚信:只有教师发生了变化,教学才能发生变化。仅仅依靠外部驱动的方式“逼迫”教师变化,成效往往是表面的、暂时的,惟有唤醒教师“沉睡的心灵”,由内而外的爆发变革的激情,变革才会真正的发生。

带着种想法我和教研室老魏马不停蹄的到各个学校游说,寻找志同道合的校长和教师。我感到最大的困难来自和保守的学习文化、简单的思维方式的对抗。例如:“缺什么补什么”是目前学校推进教师学习的主导思想,缺理念请人讲理念、缺方法请人讲方法,“补”了很多,最终的效果呢?——理念依然欠缺、方法依然不足。还有一种更为可怕的现象:有理念而无行动,有方法而无实践。人们不去反思推进策略,反而坚定地认为:还是“补”的不够!于是继续加大“补”的剂量和力度,于是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越缺越补,越补越缺。有时候竟感觉自己像堂吉诃德一样。我的“敌人”是无形的,但能量无比巨大。所以我需要一个团队,一群热爱生命的人。我不再做孤独的西西弗,虽然我的老朋友法国人加缪和我的看法一样——他是幸福的。

因此,我开启了“教育人生”的转载权限,允许其他公众号转载,但我依然鄙视抄袭!也拜托朋友们转发分享,如果您认为有价值的话。我想,这也是一种尊重吧。当然,我会首先尊重您的选择。


刘东生,1977年生于怀柔,1998年毕业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现就职于平谷区第一职业学校,北京市平谷区摄影家协会会员,平谷区教育系统摄影协会会员。封面及文章插图均为刘东生摄影作品。
原创文章 谢绝转载  欢迎分享
微信号:jiaoyu_rensheng
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