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惕过度设计——不要让孩子成为“打工仔”

 我的教育人生 2021-01-06


过度设计
李广生

“如果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就一定能被3整除。”这是小学数学的一项经典内容,教材几经改革,这个内容一只被保留。把这个规律给孩子讲清楚,并指导他们应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我保守的估计,大概需要十分钟的时间。如果通过严谨的数学证明的方式,让孩子明白这一规律背后的原理,恐怕又超出了小孩子的理解能力。于是,教师面对这一经典内容就陷入两难选择,既怕教的过于简单,变成教死知识,又怕教的过于复杂,孩子无法接受。教师为此而左右为难,教学设计也是五花八门。

在查阅资料时,我看到一个教师关于这节课的教学反思,很具有代表性。他说:不想直接告诉学生这条规律,所以安排了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发现规律。为了设计探索方案,他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在摆小棍和列图表两个方案间反复权衡,最后确定更为直观和更有意思的摆小棍的方式。

看了之后,我由衷地敬佩这位老师的敬业精神,也由衷地感到遗憾。这么有意思、有挑战、有创意的事情,居然被他一个人包办了,孩子们只需要按照他设计的方案,一步步操作、计算就可以了,何谈探索与发现?我多么希望,“绞尽脑汁、费尽心思”的不是他,而是学生。

和这位教师一样,让孩子探究、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众多教师的普遍选择。今天我特意找到两个版本的教材,比较一下,看得出,编者也是这个意图。遗憾的是,无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一线的教师,都没有真正领悟到探索和发现的秘密。所以他们会把最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设计探索的方案、发现的视角等,自己来做,而把最没意思的事情,几乎是没有任何创造性的简单重复的劳动,交给孩子去做。表面看,孩子确实探究了、发现了,实际上却是孩子在教材或是教师的指引下,完成一些规定任务。从根本上讲,这不是探究,也不是发现。这样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最能够考验和锻炼教师的创造性,而学生充其量就是个“打工仔”——完成教师的设计方案,验证教师的实验猜想。这样的探索和发现,除了锻炼孩子的计算能力,对于发展孩子的思维、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几乎没有任何作用。

这让我意识到,在我们的常规教学中,存在着“过度设计”的现象。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安排的过于精致、过于周密,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预留空间非常有限,导致学生深度学习的缺失,学习浮于表面、活动流于形式。就目前来看,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被动听的局面有所改善,但是,教师设计过多、学生被动做的苗头显现出来。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更加隐蔽的对学生思维的禁锢。

教学需要设计,而且是精心的设计,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要警惕“过度设计”的倾向,有意思的事情不要都让教师“包办”了,留一点给孩子,不要让我们的孩子成为教师的“打工仔”。“生命课堂”提倡有体验,这里的体验,不仅仅是实践的体验,也包括思考的体验,不仅仅是“打工仔”的体验,也包括“设计师”的体验。


欢迎关注·感谢分享·期待留言
关注生命 致力原创
微信号:jiaoyu_rensheng
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