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怜的孩子

 我的教育人生 2021-01-06
可怜的孩子
作者:李广生

最近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听低年级的课。走进他们的课堂,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脸,一双双纯净的眼睛,他们天真的语言,充满善意的笑容,让我有如沐春风之感。来在孩子中间,感觉自己也成了孩子。我跟他们套套近乎,开开玩笑,甚至做个鬼脸,心情倍感舒畅。

那天上午,我走进一间教室,一个一年级小男孩,好奇的看着我,我问他叫什么,他告诉我叫李某某,于是我很开心的对他说,我也姓李。我们握了一下手。孩子有些激动,他拿着铅笔袋,从袋里拿出一块糖,递给我,说:“妈妈早晨给我装的。”

我连忙接过来,问他:“送给我吗?”孩子使劲点了点头,眼睛却盯着我手里的糖,表情很复杂。我想了想,端详一下那块糖,又交给他,表示感谢,说我听课不能吃糖。孩子笑了,接了过去,装进铅笔袋,又说:“这是进口的,妈妈托人买来的。”

那一刻,心里暖暖的,多么真实的孩子。

来到教室后排,我把手机放到旁边一个小男孩的课桌上,托他替我保管一下,然后从肩上摘下背包,从包中掏出听课本。

小男孩拿起我的手机,看样子是怕手机被我的衣服蹭掉地上,想往里面挪一下。多么细心又善良的孩子。可就在这时,与他同桌的小女孩,一个大眼睛、短头发,透着很机灵,看着有些厉害的孩子,突然伸出手,按住小男孩,严厉的说道:“不许动!”

我吓了一跳,心里暗想,小家伙怎么如此厉害。小男孩乖乖的放下手机,不好意思的瞥了我一眼,没说话。我用探询的目光看着小女孩,她立即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解释,说:“他做什么都做不好,您的手机不要用他保管。”小男孩无动于衷,好像没听见似的,但再也不碰我的手机。

我把手机收起来,好奇的问那个小女孩:“是不是老师派你管着他?”小女孩点点头,又补充道:“他啥都干不好,还管不住自己。”小男孩依旧一副无所谓的表情,对小女孩的话,充耳不闻,也不争辩,也不反驳。

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小男孩举手回答,小女一边举手,一边瞪着眼睛对他说:“你会吗,就举手?”小男孩二话不说,直接把手放下了。看来小男孩已经被小女孩征服,言听计从了。

课堂练习期间,小女孩更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小男孩完成一个题目,她立即把本子拽过去,替男孩检查,像老师判作业一样,打上对勾或是叉。小男孩非常配合,你拽我的本子,我就给你,你说我写的不好,我就擦掉。小男孩不仅被征服,而且习惯了小女孩的霸道。

老师说,谁做对了,举手我看看。小男孩举起手,立即又被小女孩按下,并且用严厉的目光盯着小男孩。

开始觉得挺好玩,看了一会儿,又觉得不是滋味。“这可怜的孩子,什么时候能熬出头儿啊。”我心里暗想。

我注意观察一下他的作业,发现做的还可以,并非啥都不会。也许是身边有小女孩严加看管的缘故,课堂上也未见他有什么出格表现。“怎么就沦落到如此地步呢?”我很奇怪。

我指着小男孩作业本上的一道题说:“写的真好,你真厉害。”他不好意思的笑了,还歪头看了看小女孩。小女孩一脸严肃,对我说:“不能夸他。”作为一名苦心研究教育20余年的老教育工作者,被一个入学不足100天一年级小学生教训,我懵了。

我问小男孩,可以给你拍张照片吗?小男孩的一个动作差点让我崩溃,我打心眼里可怜这个孩子。他扭过头,看看小女孩,小女孩点头之后,他才对着我的手机露出笑容。但是,我没按下快门,我不忍心。

教师出于好心,委派小女孩管理小男孩;小女孩出于好意,既完成教师任务,又帮助同学。结果呢,小男孩变成了小绵羊。

一年级小朋友入学之后,学校一定会采取相应措施,以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校通常会面临两难选择,从管理角度来看,孩子越听话越好,从教育角度来看,孩子太听话又不好。到底让不让孩子听话,既怕管不住,又怕管死了,校长和班主任都很为难。

不知从何时开始,学校流行一种可以称之为“口令法”的管理方法,把对学生的行为要求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教师发出一个口令,学生立即全体背诵与之相对应的顺口溜,并按照顺口溜的要求做好。比如:教师发现很多同学没有认真听讲,他并不去纠正学生的行为,而是发出一个口令“小眼睛!”,全班同学立即条件反射一样齐声背诵“小眼睛,向前看,小嘴巴,不说话”,铿锵有力,声震屋宇,与此同时,端正坐姿,注视黑板。教师发现有些学生写作姿势不对,也不去纠正,而是发出一个口令“写字!”,全班同学立即条件反射一样齐声背诵“一尺,一寸,一拳”,铿锵有力,声震屋宇,与此同时,调整坐姿。

这样做确实便于管理,便于操作,效果也不错。难怪有些教师钟爱这种方式,课堂上口令不断,口号此起彼伏。但是,几乎所有教育者都能认识到,这种方法过于机械,训练的意味太浓,不宜频繁使用。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口令法”的效果,来得快,去的也快。一个口令发出后,孩子的行为很快得到纠正,但很快故态萌生。于是,教师不得不频繁使用口令。于是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于是整节课都充满口令。充满口令的课堂,越来越不像课堂了。像什么地方?稍微发挥一下想象力,就能想出来……

孩子们形成条件反射的力量真是强大,下课后,我看着一个孩子,用开玩笑的口吻说“火车火车向哪开?”没想到,不仅这个孩子,就连他身边的孩子也一起大声说“哪组安静向哪开!”

那一瞬间,我震惊了,这还是教育吗,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教育吗?

提出“生命课堂”之后,我像个小商贩一样,背着双肩包,四处推销“生命课堂”的相关理念。我们致力于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但是,那个被同桌管的服服帖帖的小男孩,那些被训练的出口成诵的小朋友,他们的生命活力在哪里?这些可怜的孩子啊。

一群活蹦乱跳的小孩子,没点规矩,教学几乎无法开展。但是,订什么规矩呢,怎么贯彻落实规矩?对于低年级小孩子来说,订什么规矩都没用,因为他们根本不明白,用什么方法也不如用强制执行或机械训练的方法落实得彻底。因此,沿着规矩这条路,一定走不出去,还会越陷越深。除此之外,难道就无路可走了吗?

我们所制定的大部分规矩,都是要求孩子“静”的规矩,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天性喜动不喜静,即便静也坚持不了多久。所以说,我们的规矩大部分是违背儿童天性的规矩,束缚儿童天性的规矩。为什么不能顺应儿童的天性呢?如果这样的话,要变的就不是规矩了,而是教学方式。

既然孩子不能长时间安静的专注的听教师讲,那就不要用规矩强迫孩子听讲了,设计适宜的学习活动、学习项目,让孩子在玩中学、做中学、游戏中学,也许可以帮助我们走出规矩的纠结。在玩中、活动中、游戏中,同样需要规则,而这里的规则,是顺应儿童天性的规则。它的目的不是把人的行为管住,而是把生命活力激发出来;不是管死,而是激活;不是束缚,而是解放。

那些可怜的孩子,急需我们进行这方面的探索,让属于孩子的生命尊严,受到尊重,生命活力,得到释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