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与子

 我的教育人生 2021-01-06

父与子

作者:李广生

“您吃了吗?”

“吃了。”

“吃的啥?”

“水饭。”

“有菜吗?”

“有。”

“啥菜?”

“葱沾酱。”

“哈哈。”

“嘿嘿。”

电话两端,父子同时笑出声来。我躺在沙发上,一手握着书,一手拿着电话。老父亲那头,一定站在电视机旁边,双手捧着电话,听筒紧贴在耳上,满是皱纹的脸,笑容绽放。

每天晚上,父子间的通话,总是相同的内容,一问一答,像是对台词一样。该问的问了,该说的说了,通话结束。父亲要用十几秒的时间,才能把电话放好,听筒里传来电视的声音,放置话筒发出的碰撞声。耐心等待,他小心翼翼、动作缓慢,把话机插进卡座。终于,嘟嘟的忙音响起。放下电话,我继续读书。

“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写过这样一篇文章,追忆父亲,内容记不得了,好像很温馨,但这个题目,印象深刻。能够成为兄弟的父子,一定很美好,让人羡慕。“横眉冷对”的鲁迅,其实也有温情的一面,“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句诗可谓是他的爱子宣言。在《今天我们如何做父亲》一文中,更可见其爱之深沉。触龙与赵太后之间的一番对话,因为选入教材而脍炙人口。赵太后问触龙:“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最终,赵太后认可了触龙的观点,把老儿子送到齐国做人质。在触龙看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是耶,非耶,很难一概而论。

父亲正在渐渐老去,面对这一不可逆转的现实,心情是复杂的,恰如孔子所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在这样的雨夜,静静思索这件事,又觉得吊诡。父子一场,冲突似乎伴随始终,母子之间的矛盾和父子之间的较劲,不可同日而语。开始,父亲想掌控儿子的命运;后来,儿子想左右父亲的生活。权力的更迭在父子身上,犹如王朝的兴替一样,虽说不上波澜壮阔,也称得上暗流涌动。作为对手,父亲想让儿子取胜,却又不肯承认自己失败;儿子想把父亲打败,却又害怕父亲倒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矛盾的心理愈加强烈,早已超出孔子所谓的一喜一惧。

岳父很喜欢刘和刚的那首《父亲》,托我找过伴奏和乐谱,七十多岁的人了,底气十足,歌至动情之处,情绪饱满,声音高亢,令人动容。“想象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你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你眼角添了皱纹。我的老父亲,我最亲爱的人……”如此直白的表达——我的老父亲,我最亲爱的人——是不多见的,用在母亲身上,似乎更合适一些。父亲对儿子的爱,是内敛的,同样,儿子对父亲的爱,也是含蓄的。较了几十年的劲,父亲老了,儿子大了,儿子也有了儿子,开始新的一轮较劲,则对上一轮较劲,多了几分理解,甚或同情。看到对手失去对抗能力,就像梦想突然实现一样,也许不是惊喜,而是失落。

由崇拜而至怀疑,由服从而至反抗,父子之间通常要经历这一过程。较劲也好,较量也罢,妥协则是必然的,而且是相互的。相互理解,其实,就是相互妥协,没有妥协,就没有理解。但这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长到有的人等不到这一天的到来,因此留下很多遗憾。和女人相比,男人其实更狭隘一些,尤其对同性。嫉妒,女人通常藏在眼神儿里,话里话外的,总要表现出来。男人之间的较量,是埋在心底的,埋得很深。也正因为如此,有对手,会让男人更有质感,就像嫉妒可以让女人可爱一样。

父子之间,既是亲情,血脉关系,也是两个男人之间的较量,最终,由妥协而达成理解,因为理解,又发展为相互欣赏。就像筷子兄弟的那首《父亲》中所唱的,“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阎维文也唱过一首《父亲》,他把父亲喻为“登天的梯”“拉车的牛”。很多人欣赏这个比喻,我却更喜欢后面两句: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不要有那么多感恩,理解就足够了。而这两句: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一定是有了儿子的儿子,才能体味到的。共情是一种能力,可以习得,但必须借助岁月和阅历。由此可见,让小孩子理解父母,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勉为其难的。父子之间的理解,是斗争的结果,一场没有胜者的斗争,最终都要妥协。

父亲从不主动给我打电话,他给出的理由是没必要。我想,也有放不下架子的原因吧。那好,我给他打,我妥协。有一次,电话里我问他,是不是想我了?他报之以呵呵,不置可否。我也较起劲来,反复追问,非要他说,他妥协了,说,有点想。我乘胜追击,要他完整的说:我想你了。停了一会,电话那端,老头子的声音传来:还有事吗?前几天,我感冒了,电话里跟他说的。第二天,又到了我们通话的时间,他主动打来电话。吓我一跳,以为家里出了什么事情。急忙问他啥事,父亲说,还发烧吗,头还疼吗?……

心里暗笑,他妥协了。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