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挑毛病的老师

 我的教育人生 2021-01-06

爱挑毛病的老师

作者:李广生

刚参加工作的那会儿,受校长召见,叮嘱我要好好工作,在教育岗位上建功立业,要甘于奉献,等等。因为我没有任何教育学背景,本来要去工厂从事机加工行业,阴差阳错成了一名教师。记得校长特别指出:要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优点。当时我很奇怪,问他:干嘛用放大镜,学生身上的优点不是很明显吗?校长哈哈一笑,说你以后就明白了。

成为一名教师后,每天和学生打交道,近距离接触他们,渐渐就觉得他们并不那么可爱。我觉得自己和他们一样年龄的时候,浑身上下都是优点,当然也有些小毛病,总的来说瑕不掩瑜。虽然那时老师也经常批评我,说我这不好那不好,但认为是老师故意挑刺,其实自己挺好的。

“现在的学生,”——我年纪轻轻、刚刚走上讲台,很快学会了用老师特有的口吻说话,好像自己历经沧桑、桃李满天下一样——“不知天高地厚、目无尊长、调皮捣蛋、懒惰成性,总之是一无是处。”于是,我想起老校长的话。

当我开始用放大镜寻找学生优点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读到这里你可以停几秒钟,猜一猜什么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是不是发现学生有很多或很大优点?不是!我特别想告诉大家的是,千万不要用放大镜去找孩子的优点。因为放大镜会把缺点和优点同时放大,很难做到只放大优点不放大缺点。你认为优秀的学生,优点占主体,用上放大镜之后,被放大的优点足以掩盖那些也被放大但零星的缺点,一好百好,这个孩子在你眼中简直就是完人;你认为不够优秀的学生,缺点占主体,用上放大镜之后,被放大的缺点足以掩盖那些也被放大但零星的优点,这个孩子在你眼中简直不可救药。放大镜也是一把双刃剑,不知道你发现没有。

后来我从事管理工作,一位班主任和我交流。他抱怨说:“你让我用放大镜从他身上找优点,我找了,哪找得着啊?”我说:“不存在没有任何优点的人,只要找,总是有的。”他想了想说:“也别说,还真有优点。”我说:“是什么?”他说:“仗义呗,他真挺仗义的,狐朋狗友一大群。”我还没回应,他接着又说:“这也算优点嘛,要不是因为仗义,还不至于跑出去跟人打架呢!……”听完他一通数落,我问道:“如果你交朋友,愿意交他这样敢于为自己挺身而出的人吗?”他没有回答。

他确实使用了放大镜,也确实找到了孩子的优点,但同时也把缺点放大了(缺点和优点好像是一对连体婴儿),结果是缺点遮蔽了优点。从此以后我再也不跟老师提放大镜了,我希望老师用正常的心态、一颗平常心对待学生,全面客观的看待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但这也很难。

爱挑毛病也是很多家长的习惯。俗话说“孩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但实际上有很多家长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你瞧瞧谁谁。”这是为数不少的家长的口头禅,动辄就拿这句话对孩子进行教育。我记得有个电视剧,忘了叫什么名字,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父亲对儿子说:“你瞧某某的儿子,人家又被评为三好生,你怎么就不行?”儿子反驳道:“您瞧某某的爸爸,人家是个总经理,您怎么不是?”父亲哑口无言。

一方面觉得自己的孩子哪都好,骂人都能骂出水平;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的孩子哪都不好,这也比不上人家,那也比不上人家。两种极其矛盾的心理并行不悖的同时存在于家长的思维中。你会不会觉得很奇怪?且慢,请你反思一下自己,也许你就是这样的人。你为什么不会觉得自己很奇怪呢,你为什么放任自己一会儿望子成龙、一会儿就恨铁不成钢?让你心安理得的原因是一个字——爱。因为你知道自己爱他而且爱的那么深,你确信世界上再没有人比你更爱他,你便觉得自己拥有了一种权力,既是要求他的权力(望子成龙),也是挑剔他的权力(恨铁不成钢)。

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所以你比别人更为关注他的缺点,更习惯于放大他的缺点。还因为你们每天生活在一起,你比别人更了解他,所以你比别人更容易发现他的缺点。缺点总是醒目的,就像一张白纸,只有一个小小的墨点,你的目光却会被它吸引一样。

如果你理解了家长那也就理解了教师。成为一名教师之后,你是不是觉得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对,就是这样!回忆一下你的从教经历,从入职到现在,你会越来越觉得你是学生生命中重要的人,还是他们最亲密的人,你会不由自主的把自己和他们的父母等同起来,你会觉得自己付出和期待一点也不亚于他们的父母。于是,很自然的,你形成了爱的思维,你因此而拥有了自豪感和神圣感。因为爱是伟大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于是你变得和家长一样,一会儿望子成龙,一会儿恨铁不成钢,夸学生的时候夸得天花乱坠,骂学生的时候骂的狗血喷头。你从来不觉得自己过分,因为你和家长一样,以为爱可以让你拥有肆意的权力。

挑毛病是老师的“绝活”。无论什么事、无论什么学生、无论什么时候,老师总能够入木三分的洞见不足和缺陷。其明察秋毫的本领,以及丰富的联想和预见能力,远在社会上其他人之上。“不就是个小毛病嘛。”如果学生表现出这种轻视的态度,一定会招来老师一番深刻教育。“细节决定成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等名言警句喷涌而出,让孩子充分意识到这个小毛病足以毁掉自己的一生。

“但是——”你发现了吗,这是老师的口头禅。不管前面说的是什么,“但是”一出,话锋一转,后面就是指出问题和不足,娓娓道来,谆谆教诲,让你清楚的知道,后面要说的才是重点,而前面那些热情的表扬和鼓励,不过是个铺垫而已。有一次我跟学生谈话,大大表扬了他一通,然后告诉他可以离开了。学生很奇怪,问我:“没有但是了吗?”我一愣,问他:“什么但是?”他笑了,没说啥,走了。

“这次写的非常好,但是——”

“这段时间进步很大,但是——”

“这次活动中表现很棒,但是——”

“这个孩子各方面都不错,但是——”

……

进入教师群体你会发现,让他们挑不出毛病的人和事,几乎不存在。开始满怀欣喜,随后一盆凉水,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过这样的遭遇。

还记得我前面提到的“好心办坏事”和“过犹不及”吗?在挑毛病这件事上,这两条原理又跑出来作怪。帮助孩子发现不足并督促其改正当然是好心,怎么变成了坏事?道理很简单,过于关注缺点则会把人的注意力引向弥补不足或改正缺点,从而忽视培植发展自身的优势。缺点虽然改正了,但独有的优势也丧失了,这是得不偿失的事情。平庸就是这样造就的。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越是优点突出的孩子其缺点越是明显。如果我们专注于他的缺点,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帮助他克服缺点,则很容易导致随着缺点的消失优点也变得不再明显。最后,他成为一个既没有优点、也没有缺点的、毫无个性的孩子。

完美是一个巨大的陷阱,跳进去便难以自拔。在这个巨大的陷阱里,堆积着无数光滑的鹅卵石,它们几乎都是一个样子,圆润、细腻、美丽,你无法区分它们,因为它们趋于雷同。制造一堆鹅卵石绝不是教育的目的,甚至可以认为是教育的罪过。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当然是出于好心,但过于关注缺点、一门心思的盯着缺点不放、希望改掉所有的缺点的完美主义念头,则会把好心演变成坏事。

与挑毛病这个“绝活”相对应的是改毛病的“绝活”。教师擅长挑毛病,也更擅长对症下药帮助孩子改掉毛病。首先,这是教师专业性的体现。他们能够应用自己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制定具体可行的方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孩子克服自身的缺点。家长经常向教师讨教这方面的技巧,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只能干着急或是反复说教,通常效果不明显。教师会给出忠告和具体的建议,让孩子在活动或游戏中慢慢地培养注意力。在这些方面,教师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受到尊重。有些教师被尊称为专家,就在于他们有丰富的矫正和转化能力。这些经验和能力也让教师自己尝到甜头,他们的工作更加顺畅,更有成就感。于是,越来越多的教师热衷于转化,其负面效应就显露出来。

我曾参加一个班主任工作研讨会。讨论时间不长,大家的话题就聚焦于后进生转化,不少人贡献出很多的小妙招。探讨的气氛非常热烈。我提出一个问题:既然我们有这么多的好办法转化后进生,那么对那些非后进生有什么办法促进他们发展呢?会场立即冷清下来,发言的人明显不如刚才积极。也有几位教师分享了他们的经验,但大多是原则性的含糊的说辞,比如表扬鼓励、创造机会、调动兴趣等等。后来我曾访谈很多班主任和教师,发现大家都有这个特点:矫正学生缺点的办法很多也很实在,但发展学生优点的办法很少也很虚。这就意味着很多教师更习惯于把自己当成医生,为学生诊断病情、发现病灶,然后对症下药。经常有人把学校比喻成医院,把教师比喻成医生,把那些善于矫正学生缺点的教师称为手到病除的神医。

现在你知道教师为何爱挑毛病了吧,因为他们把学生当成了“病人”。既然学生是“病人”,教师的责任就是诊断病情、查找病因,所以他们就会格外的关注那些可能是病因的缺点。如果你有看病的经历就会明白,医生会紧盯着你的病情不放,采取各种手段分析病因。也许只是个小毛病,但在他的眼里,你就是一个病人。回忆一下走进诊室医生看你的眼神和问你的话,你会发现和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不是有不良生活习惯?”这是医生的话。“是不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这是老师的话。“不要掉以轻心,小病会养成大病。”这是医生的话。“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小缺点会酿成大错误。”这是老师的话。把学生当成“病人”,老师就会变的像医生那样敏感和敏锐。

我一直不提倡把学校和医院、教师和医生类比。走进医院的都是病人,走进学校的都是健康的人。找医生是为了看病,找老师则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矫正和转化缺点是教师的“绝活”,发现并发展优点更是教师的“绝活”。

教师是用生命工作的人,工作中形成的这些特点必然会带到生活中。在现实生活中,老师的爱挑毛病也是出了名的,最大的受害者就是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对于这些与自己关系最亲近的人,他们更是无所顾忌的挑剔、变本加厉的指责。在学校里他们还能克制自己,尝试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优点,在家里则是直接用放大镜寻找家人和孩子的缺点。很多教师子女,因为自己的父母从事教育,反而不能接受到科学的教育,而是受到残忍的折磨。他们挺可怜的。

因为爱和期许——老师在这方面的投入是其他行业无法想象的,还因为责任——前面曾论述过,人们把“知识改变命运”转化为“教育改变命运”并把这份责任交给学校和教师,导致教师比其他行业更需要注入情感,更容易激发起爱心和使命。不信你去问问教师,几乎每个人都言之凿凿,称自己为好人,有一颗好心,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教育内部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每个人都在爱的鼓舞下,在责任的驱使下,在完美主义的诱导下,把目光锁定在缺点上。

因为理性的缺失,当另一种理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来临时,他们又突然地发生集体转向,各种各样的溢美之词充斥在课堂。很多教师由爱挑毛病到专夸优点的转变在一夜之间完成,导致孩子晕头转向、不敢相信。我亲眼看到有些孩子缠着教师要批评,因为他们明显感觉到老师的夸奖很虚伪。已经有不少的孩子对老师的热情表扬没感觉了,态度就像他们听老师喋喋不休的批评一样。“你真棒!”老师对一个孩子这样说,然后请他坐下。我就坐在这个孩子身边听课,看到他无动于衷的表情,悄悄对他说:“老师夸你真棒。”他说:“老师谁都夸。”

要么一门心思找缺点,要么一门心思找优点,要么翻来覆去的批评,要么热情洋溢的表扬,教师总是在两极徘徊。教育磁场和物理磁场相似,都是两极的磁力强。昨天我们信奉严师出高徒,今天我们信奉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有这些都是理性缺乏的表现。人们对教师提出了太多的要求,希望他们有爱心、耐心、细心、诚心、同情心、进取心……一个小老师哪有那么多的心,他们的心哪能被分成那么多份。其实,他们更需要有一颗平常心。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