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疲于奔命的老师

 我的教育人生 2021-01-06

疲于奔命的老师

作者:李广生

教师工作累不累?如果你问100个教师,至少99个回答累。可是,如果你向社会上的其他人进行调查,答案会让你大吃一惊。教师的累并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相当一部分人觉得教师工作比较轻松、有较长的带薪假期,而且压力不大。有些人选择从事教师职业,图的就是这个。教育内部,教师喊累喊得震耳欲聋,教育外部却认为这是无病呻吟,教师到底累不累?

教一门课、两个班,每周十几节课,哪怕是当班主任,从工作压力、工作强度、工作时间等几个方面考虑,按理说都不应该累到呼天喊地的程度。社会上的人不理解教师的累,恐怕就是因为看到了这些表象。他们没有进入到教育的内部,不清楚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误以为教师夸大其词。

发表于《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2期的文章《中小学教师工作量的超负荷与有效调适》,为我们揭开了教师工作量的面纱:

作者对2229名中小学教师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对近30名教师进行访谈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普遍超负荷运转,具体表现为工作时间长且工作构成与分配不合理,工作任务重且非教学工作过多,教师对实际工作量认知消极、对行政性工作任务认同度较低、对合理工作量充满期待。

从每天在校工作时间、工作日晚上和周末用于工作的时间 ( 以小时为单位) 三个方面考察教师的工作时间。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52. 54小时,包括工作日工作时间44. 11小时、工作日晚上工作时间4. 84小时以及周末工作时间3. 59小时。8. 5%的教师在工作日下班后加班时长为0. 5小时,35. 9%的教师加班时长为0. 5 ~ 1小时,33. 2%的教师加班时长为1~ 1. 5小时,10. 1%的教师加班时长为1. 5 ~ 2个小时,分别有7. 1%和5. 2%的教师加班时长为2~ 2. 5小时,甚至在2. 5小时以上。

单纯从周末的加班时长来看,七成以上教师周末加班时长在1小时以上。其中加班时长为1 ~ 2小时的教师占23. 52%,加 班 时 长 为2 ~ 3小 时 的 教 师 占16. 73%,加 班 时 长 为3 ~ 4小 时 的 教 师 占12. 89%,加班时长为4 ~ 5小时的教师占19. 4% 。周末不加班和加班时长在1小时以内的教师各占13. 93%和13. 52% 。

教师累不累,以上数字足以说明。教师是个看似清闲实际很辛苦的工作。但这并不是教师喊累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总体工作量比较重,但是多数教师认为,单纯的教学工作即使让他们再累,他们也会颇有价值感。但是诸如开会、写政治学习笔记、准备各种检查材料等行政事务性工作会让他们比较反感,这些工作不但占据他们过多时间,而且影响他们的心情,进而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不久前答记者问时说:在这个地方,我也呼吁一下,我们给学生要减轻负担,要给老师也减轻负担,现在老师负担是很重的,各种填表、各种考评、各种比赛、各种评估,压得有些老师喘不过气来。在这里我要呼吁,要把时间还给老师,学校要拒绝各种“表叔”“表哥”——拿着表来了,要填表,各种表,必要的表要填,现在是表太多了,基层把这个叫做“表叔”“表哥”。学校要拒绝它们,让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学、备课充电、提高素质、提高质量。

部长都要为教师呼吁减负,可见教师确实累。教学之外的工作,还有那些与教学密切相关的隐性的工作,占据了教师相当多的时间,给他们带来沉重的负担。教师为什么喊累就有了答案:一是因为确实累,二是因为很多累是局外人看不到的,三是因为很多累是没必要的。深入教师群体你会发现他们是一群很可爱的人,虽然忙的焦头烂额、累的精疲力尽,虽然满口怨言,但还是会很努力的把每一件事做好。部长鼓励“学校要拒绝各种‘表叔’‘表哥’”,一下子点中了学校和教师的软肋,因为他们最不会的就是拒绝。

教师不会说不,拒绝对教师来说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我曾论述过这个问题。教师宁可累的身心交瘁、牢骚满腹,也不会勇敢的说不,这是他们的可爱之处,也是他们的可悲之处。疲于奔命这个词似乎可以反映部分教师的职业状态。部长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所以鼓励学校拒绝。

那些与教学工作无关好像是没必要的事情,比如部长所说的“表哥”“表叔”,其实很重要,因为它们往往与教师的职称、考评有关,对于教师的评先、评优、晋升起到关键性作用。这便让教师很难拒绝,拒绝它们就意味着拒绝本该属于自己的荣誉和利益。每次职称评定,教师都要填一大堆表格,还有各种总结、论文、证书、材料,每个教师都要装满满一袋子。这些事情他们丝毫不敢懈怠,必须认认真真对待,因为极有可能一点点的疏忽就让自己的全部努力前功尽弃。这次机会错过了,可能就要再等上几年,还有可能就永远失去了。如此高利害的事情怎能轻视、何谈拒绝!

有的教师竟要提前几个月甚至一年就开始准备这些材料,还有的教师会依靠个人关系组成一个团队,挑灯夜战废寝忘食专门对付这些表格。这些表格和材料的最终去向我们无从得知,但它们无不凝聚了教师们宝贵的时间和心血。这必然会对教育教学工作造成冲击。为什么评下职称后有些教师开始懈怠,想办法离开教学一线,因为评一次职称就等于扒一层皮,他们再也无心留恋教学岗位,再也没有激情和精力应对本来就很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

本来是没必要的事情但很重要,本来是繁文缛节但与切身利益联系密切,教师如何拒绝?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海绵里的水也有挤干的时候。既然在没必要的事情上必须投入大量精力,那在有必要的事情上就要减少投入。教师的工作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上课、带班、管理学生这些工作是显性的,备课、学习、反思、进修等工作是隐性的。45分钟的一节课,其背后是无数个45分钟的研究、思考、设计、查找资料等局外人看不到的工作。投入到显性工作上的精力不能少,课必须要上、班必须要管,那么毫无疑问的就要减少投入到隐性工作上的精力。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只有自己知道,所以说教师工作是个良心活。

读书,谁都知道对教师的重要意义,虽然人们大力提倡教师阅读,但实际上教师的阅读状况令人堪忧,功利化的阅读在教师群体中大有市场。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早已经得到大家的公认,但实际上认认真真的深刻反思的教师并不太多。我们明知道读书很重要但就是不读,我们学习了很多种反思的方法但就是不反思,原因何在?因为读书和反思都需要时间和精力作保障,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所剩不多,所以就不读书不反思了。有必要的事情因此变成了不重要。

一方面是没必要的事情很重要,一方面是有必要事情不重要,两方面相互作用,导致部分教师不能安心课堂,导致很多教师自我效能感下降。教学越来越不能给教师带来乐趣、成功的体验、专业上的价值感。疲于奔命让教师疲于应付,但不是应付那些与切身利益有关的繁琐的检查评比,而是应付那些能够证明自己专业价值的教育教学。课可以调、可以补、可以两节并一节,甚至可以舍弃,但是要开的会必须开、要参加的活动必须参加、要准备的材料必须准备。当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发生冲突时,让步的肯定是教学,牺牲的肯定也是教学。这不仅伤害教育,更大的受害者是教师。

教学是他们的专业,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基,他们要从中获得职业的幸福和专业的尊严。疲于应付教学工作,一方面让他们良心上不安,另一方面则让他们在价值上失落。越来越多的教师不是用自己的课堂证明自己,而是用证书证明自己,不是用学生和家长的口碑激励自己,而是用奖杯激励自己。上课远不如做课更有吸引力。常态课是谁提出的概念不得而知,但这意味着有一种课叫非常态的课,也就是公开课、研究课、评优课等课。在一次和几位医生朋友吃饭时我提到公开课,并谈到公开课试讲的事情,他们很惊讶,说:“还是当老师好,我们做医生的可不敢那样,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啊。”这句话对我刺激很大,虽然我反对把学校和医院类比,但这点上我认为和医生相比教师缺少了一点对生命的敬畏。我们面对的何尝不是活生生的人,但我们为了证明自己却敢于用他们做实验。常态课的缺憾与公开课的完美哪一个重要?有限的精力该投向哪里?这其实是不需要回答的问题。

过重的负担让教师疏于专业的修炼,为了逃避内心的愧疚,他们会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别人——学生不好管怪家长、课上不好怪学生、成绩考不好怪教研,总之与我无关。教师群体渐渐多了这样一种人:满腹牢骚、满不在乎、既少责任感,又少进取心,良心越来越成为标榜和借口。有一次,我和一位教师聊天,他对我说:“反正我尽心尽力的教了,学不学是他的事情。”我说:“如果他连学都不学你尽心尽力教又有何意义呢?”他的回答是:“反正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了。”掷地有声,大义凛然。教师这个被繁重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来气的可怜的群体,越来越表现出可悲的冷漠的一面。

喊累已经成为教师群体的显著特征,好像每个人都累的要吐血,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学校内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结构失衡问题,管理体制和分配机制又不能很好处理这种失衡,于是就导致确实有人很累,也确实有人很清闲,但这并不妨碍大家都喊累。在一片喧闹的累声中,那些真正很累的人发出的声音反而微弱了,因为他们累的连喊的力气都没有了。因此又引发心理的失衡,消极情绪漫延,损害集体的意志。

理解教师,既要理解教师的生态,又要理解教师的心态。一是教师工作量很大,确实很累,不像有人想象的那么轻松。二是教师的工作量中有相当比重的部分是外人看不到的。他们在课堂之外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比如备课、批改作业、与家长沟通、学习、思考、研究等等。班主任和身居要职的领导一样,也是24小时不能关机的。即便在假期旅游中,他们也会收集一些素材,用于课堂教学——这是人们看不到。三是各种各样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情牵扯教师很大精力。但这些看似没必要的事情其实很重要,因为它们会影响到教师的切身利益。

正因为这样的客观存在的生态,导致教师的心态非常复杂。面对繁重的工作,他们感到倦怠无奈,有疲于奔命之感;面对社会的不理解他们又感到委屈孤独,所以要大声喊累,以获得更多人的理解和同情;面对那些强加给自己但又不能不认真对待的事情,他们只能忍辱负重,敢怨而不敢拒绝,也不能说不。这个社会再没有一个群体像教师这样纠结、矛盾。他们比谁都知道常态课的重要但热衷于非常态的课;他们渴望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和尊重但不得不取悦于领导和专家;他们清楚功夫在课堂之外,但课堂之外属于自己时间已经非常有限;他们明白育人才是自己最大的责任,但因为肩负的责任太多而只能把育人的责任推掉一些。

疲于奔命的状态是生态和心态综合作用的结果,既伤害教育也伤害教师,对此教师自己也要有清醒的认识。随着对教师的重视程度的提高,下面将要到来的是什么?会不会是更多的培训、更多的评选、更多的考核、更多的会议和活动……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