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到底以何为本?

 我的教育人生 2021-01-06

好像是去年,也大概是前年,或更早,《人民教育》推出“生本教育”专辑,刊号忘记了。“生本教育”推崇“生本课堂”。今年,《人民教育》第16期,又推出“学本课堂”专辑。搞得我有点迷糊——课堂,到底以何为本?古人说,本立则道生。以何为本尚且稀里糊涂,教育之道从何谈起?教育之乱象丛生,常在于此。

两本专辑都认真的阅读了,说的好像是一回事,又好像不是一回事。“生本教育”认为,“生本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学本课堂”认为,“可以将课堂视为一个动态生命体”。是一回事。从方法论上来看:“生本教育”提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学本课堂”提出“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是两个关键词”。还是一回事。可又怎么不是一回事呢?“生本课堂”立足于学生,“学本课堂”立足于学习。学生和学习,虽只有一字之差,但确实不是一回事。

“先学”是目前教学改革的焦点。各路高手纷纷从此下刀,大有“先学”之不行,中国教育之不兴的势头。自洋思中学提出“先学后教”之后,各种各样的“先字头”理论,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涌现,比如“先学后导”“先学后练”“先学后议”等等。试问诸君,你们真的认为学生没有“先学”吗?或是说,你们真的认为,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大脑是一张白纸吗?如果您真的这么认为,只能说您太天真。

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老早就告诉我们:“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奥兄是外国人,他的话我们若是怀疑,也不足为怪。而比他更早之前,我们的祖先惠施,曾用纯正的汉语说过:“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是大孩子还是小孩子,也无论是聪明的孩子还是愚钝的孩子,还无论是老实的孩子还是淘气的孩子——带着空空如也的脑壳走进课堂。不管我们是否布置了“先学”,关于我们所要传授的内容,孩子们总有一些了解和认知。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真的重视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如果我们不重视,“先学”也是白学,啥用没有;如果我们重视,即使不去刻意布置,他们也会“先学”。我们的重视程度越高,他们“先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越高。

综上所论,“先学”并非关键,关键是我们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态度及认知。我观察过很多课堂,很多在“先学”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先学”形同虚设,绕来绕去,还是听老师的。久而久之,聪明的孩子很快悟出,“先学”就那么回事,做做样子而已,“先学”不如“不学”。

“生本课堂”也好,“学本课堂”也好,我都认同,也都存疑,其中的一些精华和创见,都值得学习借鉴。但若是论及课堂之本的归属问题,我还是坚持以教师为本的立场。

“我的课堂我做主”,这是在教师群体中广泛流传并得到广泛认同的一句话,其背后则是教师对专业自主权的诉求。说实话,关起门来,课堂就是教师说了算。专家也好、学者也好、领导也好,若不动用强权,对课堂的影响其实是很小的。课堂教学改革,若不以教师为本,下场会很惨。李希贵先生提出“学生第二”的观点,颇有深意,值得深思。“学生第二”,谁为“第一”,不知道大家想过这个问题没有。课堂,一方面让教师负责,一方面否认教师的主体地位,这从情理上和逻辑上都说不通。总不能让人民当家,却不让人民做主吧。人民不会答应。

当我们尝试沿着以教师为本的思路思索课堂的时候,教师素养便成为第一只跳出来的“拦路虎”。抛开体制、政策等因素,教育实践中的所有问题,最终都会指向教师的专业素养。就拿“先学”这档子事来说吧。教师若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先学”,如同让学生“瞎学”,白耽误工夫。还比如现在流行的“小组合作”,教师若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小组合作”经常会异化为“怪胎”。我看到小组长颐指气使的训斥组员,组员毕恭毕敬的听组长教诲,小组中不是分工明确而是等级鲜明,就直截了当的劝告教师:“别搞小组合作了!”方法固然重要,运用方法的能力更加重要。金庸先生说“倚天一出,谁与争锋”。倚天剑厉害,那要看拿在谁的手里。换做是我,与菜刀无异,会被江湖人耻笑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素养为本。

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培训是唯一的出路吗?除了培训,我们还能做什么?解决这些问题,不是本文的主旨,但本文可以提供一个思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还是要以教师为本。我们能为教师做什么?教师需要我们做什么?这两个命题的逻辑起点不同,可能会集中到同样的一件事上,但效果会因此而不同。

教学改革,最终要通过教师完成。相信教师、尊重教师、依靠教师——以教师为本,乃是唯一的出路。《人民教育》记者晓谕,在“学本课堂”专辑中撰文《珍惜教学改革的实践突破》。文章的立意,我基本赞同;但其中一个观点,我觉得不妥——“教育实践总是落后于教学思想,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典型的人民群众落后论,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旨相悖。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然如此,“教育实践总是落后于教学思想”,还是“不争的事实”吗?教育思想来源于教育实践,一线教师既是教育思想的实践者,又是教育思想的创造者,还是教育思想的检验者。以教师为本——不要让教师臣服于某种教育理念,要尊重教师的自主性,激发教师的创造力——才能迎来教育的美好明天。

课堂,到底以何为本?我不反对“生本”,也不反对“学本”,但我坚持以教师为本。其实这才是本文的主旨:关于教育,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思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