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亲戚

 我的教育人生 2021-01-06

走亲戚

作者:李广生

走亲戚可是过年的一件大事,不信你到街上看看,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大包小包,行色匆匆,都是走亲戚的。到了年根儿底下,走亲戚到了高潮,今天去这家,明天去那家,都要忙活几天。

这段时间住在老家,早晨往街口一站,就看见一拨又一拨走亲戚的人,或是开汽车,或是骑自行车,或是驾驶电动三轮车,浩浩荡荡从眼前走过。到了亲戚家门口,停车,卸东西,一箱又一箱,一件又一件,大大小小,红红绿绿,像是送快递的。卸好了东西,再去叫门,“舅舅”、“姑姑”、“大姨”,叫得山响。主人出来,打开门,先是惊呼:“大外甥来啦!”“大侄女来啦!”然后就是极其热情的往里让:“快进屋,快进屋,外面冷。”再然后就是嗔怪:“来就来吧,还拿啥东西!拿就拿吧,咋拿这么多!”再然后就是招呼家人搬东西。几乎每家门前,都会上演这同样的一幕。不一会儿,那个刚刚被让进去的人,又出现在大门口,主人举家相送,双方热情道别,直到客人消失在视线中,他们才如释重负般转身回去。

小时候既盼着跟大人走亲戚,也盼着家里来亲戚。所为者何?因为走亲戚也好、来亲戚也好,都能混口好吃的。跟着大人走亲戚,自己就成了客人,自然受到热情招待,好吃好喝;家里来了亲戚,虽然不能登堂入室大快朵颐,残羹剩饭也要比平时多些油水,聊以解馋。家里来了客人,小孩子是不能上桌吃饭的,这是规矩。桌子一般放在炕上,是那种四四方方的矮腿炕桌。亲戚或长辈坐在上首,家里的大人坐在靠近炕沿的位置,方便随时下地。

烫上一壶酒,给亲戚满上一小杯,很小的杯子,倒满了才三钱酒,15毫升左右。要尽量斟满,但不能倒洒,不能溢出。客人喝一口,主人立即给满上,不能空杯或半杯,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并表明家中的酒很充足。菜上来,拿起筷子招呼客人吃菜,但自己不能先夹,只在菜碟上虚晃,非要客人先夹第一口,自己才稍微夹一点,意思意思。看客人把菜咽下,停下筷子,赶紧端起酒杯敬酒:“您喝口儿,咱边吃边喝。”这时候一定要自己先喝,所谓先干为敬吧,但不能干杯,只是抿一小口,倒是要劝客人:“您喝深点儿,咱家酒有的是。”

餐桌的规矩特别多,比如,不能吧唧嘴,不能把筷子横在碗上,更不能竖叉在碗里,不能紧盯着盘子,不能埋头吃饭,不能够着夹菜,等等。跟大人走亲戚混顿好饭,对小孩子来说也真是不容易。出门之前先要教育,把各种规矩重申一遍,然后是警告:“不听话哪都不让你去!”到了饭桌上,还要学会看眼色行事。大人脸色一沉、眼珠子一瞪,立马就知道自己又有哪做错了。吃顿饭小心翼翼、提心吊胆。

在这些规矩中,最让我难以忍受的就是不能“连箸”。箸者,筷子也。连箸的意思是连续夹同一道菜,这是大忌。再好的菜,再想吃,也不能连续夹。毕竟是小孩子,哪管得住自己。看见好吃的,抓心挠肺一样,一下子就忘了规矩,夹了一口,又去夹第二口。再想去夹,筷子刚伸出去,“啪”的一声,手背被大人的筷子敲一下,出现一道红印,抬起头,看见一道威严的目光。主人连忙解围:“瞧你,哪来的那么多规矩,在这儿跟在家一样。孩子嘛,让他吃,让他吃。”一边说一边把那道菜移到孩子面前。想吃却不能吃,真是折磨。

后来,我发明了一种方法,可以破解这个恼人的规矩,应用的策略是:欲取之必先予之。看到好吃的菜,先吃一口,称赞说这菜做的真好,然后装出很懂事的样子,向别人推荐,让别人吃,甚至给别人夹菜,这一过程中自己就可以借机连续夹几次。亲戚们夸我年小懂事,但母亲看出其中端倪,每当我要故技重施,她就一楞眼,说:“闭嘴!”

家里来了亲戚,小孩子只能在外屋,烧火、端菜、打下手。闲下来后,门帘掀开一道缝,往里偷看,嘴里流着哈喇子。不能上桌,我们就盼着桌上的人少吃一点,给自己多剩一些。有一次,二哥趴在外面看三舅吃饭,心急如焚,叫出声来:“三舅又夹了一块鸡蛋呢!”估计鸡蛋剩的不多了。

如今,无论走亲戚还是来亲戚,吃饭的已经很少了。大多是匆匆而来,放下东西,寒暄几句,转身便走,急忙赶往下一家。走亲戚越来越像走过场。小孩子也不再盼着走亲戚或来亲戚,好吃的的诱惑没有那么大了。天天吃好吃的,他们都吃腻了。

礼尚往来是国人的习俗,这一个“礼”字颇有深意。礼节不能不讲,礼物更不能将就。看长辈必须带酒,即便他不喝,这是礼节。亲戚关系的亲疏远近,主要体现在礼物上,用礼物的质量和数量证明。因为大家都要走亲戚,而且是相互走亲戚,所以很多礼物就在亲戚间流转,从这家到那家,又从那家到这家。有的东西送出去,转了一圈,又回到自己家中。

村里有这么一个传说:某人出门走亲戚,半路饿的难受,就把果匣里的果子(点心)偷吃了,装上土块送给亲戚。亲戚没舍得自己吃,把它送给另一个亲戚,另一个亲戚也把它送了出去。到了年底,那个装着土块的果匣又回到某人家中。土块碎了,从缝隙中洒出土面,某人的妻子气得诅咒,谁吃了里面的果子谁拉稀坏肠子。第二天,某人狂泻不止,大呼应验了。

礼物的选择也是一件颇费心思的事情。质量要相当,数量要对等。拿少了怕人瞧不起,拿多了又觉得亏得慌,还怕给对方带来压力。非常微妙。据我观察,礼物的规格日趋提高,在我的农村老家,走一门亲戚大概花费四五百元左右。说实话,这会给一些农村的年轻人带来很大负担。他们生活在农村,这些习俗必须要沿袭,但挣钱不多,花费不小,而且好面子,怕被人小瞧。一个春节要消耗掉他们两个月左右的工资收入,负担确实不小。

和大哥一起去看三舅、三妗子和二妗子。三舅88岁了,这两年因为脚疾,状态大不如前;三妗子小他两岁,显得年轻很多。二妗子过年就是95岁的高龄,精神矍铄,声音洪亮,拉着我们的手说个不停。一年才来一次,来了就坐那么一会儿,老人有很多话想说。

我不知道国外有没有走亲戚的习俗,但我知道他们也互赠礼物,大多是一些小礼物。“礼轻情意重”,这句中国的老话似乎更适合他们。礼太重了,情何以堪?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