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你可以理直气壮地教!

 我的教育人生 2021-01-06

 教师,你可以理直气壮地教!

作者:李广生

教师,顾名思义,教之师也。但是,教,越来越不吃香了,这是当前基础教育的普遍现象。先是有“因材施教”,后来有“教是为了不教”,再后来有“以学定教”,再后来就是对教的口诛笔伐。教,好像成了万恶之源,人人欲除之而后快。于是,便有了“教师退到幕后”“课堂还给学生”“先学后教”“变教为学”,等各种改革和探索。教师们谈教色变,教,日益被边缘化。

但是,在真实的课堂上,大部分教师依然津津有味的教,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教。据我的观察,好像存在这样一种有意思的现象:表面上反对教,暗地里支持教。被掩盖起来之后,教呈现“野蛮生长”的趋势,不但没有解决教的问题,反而让某些问题恶化。年轻教师走上讲台,面对真实而具体的学生,因为缺少必要的教的训练,一下子傻眼了,不知如何是好。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会感到困惑——不让教了,做什么呢,怎么做呢?一些不负责任的学者和一些不懂教育的人,一味地喊“放手”,好像教师一放手,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而在真实的课堂上,常常发生这种现象:教师放手了,学习却没有发生,或是不能深入。

我反复强调真实——真实的课堂,真实的学生。这是我的一贯主张,做真实的教育。书斋或实验室里得到教育理论,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往往会表现出局限性。包括在公开课、评优课中得到的方法和经验,也很难迁移到常态课堂上。可以“把课堂还给学生”,但你真的不敢保证他们会把课堂变成什么,也许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学堂。

教,确实存在问题。正因为如此,更需要我们直面教,而不是否定教、回避教。教师不教了,学习不会自然发生,教育将会更糟。

教育改革进行到今天,需要我们用广阔的胸怀和科学的态度,对待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问题。事实上,教学法自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在关注着人的培养。教学法,从来都不是“教书”“教知识”的方法,而是“教人”“育人”的方法。虽然教学法是以学科划分的,如语文教学法、数学教学法等,但另一个维度的划分,占据着更加重要的地位,如小学语文教学法、中学语文教学法等。怎么培养人的问题,是教学法的核心问题。

教师要理直气壮地教,前提是深刻洞察教的意蕴,不能把教简单的理解为“教书”“教知识”。在我的看来,教至少有五重含义:

其一,教是规划。教是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规划,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教是对环境的设计、资源的统筹、过程的安排和方法的选择。让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同时,有方向、有规范,以适应社会和未来发展的需求。所以,不能随心所欲的教。

其二,教是引发。教是采取适当的方式和适合的方法,引发学习和成长的动机。教是让学生想学、爱学,点燃他们学习的激情、成长的希望;把他们对进步的渴望转化为学习的动机和成长的动力,从而承担起自主发展的责任。所以,不能简单粗暴地教。

其三,教是指导。教是对方法和过程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告诉他们如何获得答案,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指导他们开展学习、相互学习、深化学习,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所以,不能包办替代地教。

其四,教是维持。学习也好,成长也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困扰,学习会因此停滞,成长会因此而偏离方向。教师要有预知这些“陷阱”的能力,并掌握帮助学生跨越这些难关的知识,从而让学习和成长不至于半途而废。所以,不能急功近利地教。

其五,教是反馈。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包括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做出评价,而不是仅仅依靠考试。评价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反馈,通过反馈,引导激励学生总结过去,面向未来,不断取得学习和成长的进步。所以,不能为过去而教。

目前的教,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它是绕不开的问题。是以学定教,切忌以学带教。教,不是万恶之源,相反,它是众妙之门。洞察教的本质,掌握教的奥秘,好了,那就理直气壮的教吧。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