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亿分之11!中国法院裁判文书背后法官的故事丨律新社观察

 律新社 2021-01-06

律新社丨廖丽君

在座的每一位法官,你们就是行走中的裁判文书,你们对当事人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动作、注视的每一个眼神、写的每一句话、付出的每一份心血,都是裁判文书,都是在说着公平、正义和善良!

2020年12月30日下午,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共同举办的“裁判文书背后的故事——新入额法官职业第一课”上,上海市各级人民法院百余名法官代表及法律界嘉宾在2020年冬季最寒冷的一天,见证了职业生涯最温暖的誓言:法律是公正与善良的艺术。


法律本身没有温度,但他们全力在办案的过程中让当事人感到“温度”;

正义不是神秘的,他们坚持在每一篇判决书中传达正确的价值观,输出正能量,表明法官的“态度”;

裁判文书中专业问题的描述是否准确、到位,直接关系到当事人是否服判息诉,他们用“如履薄冰”的严谨铸就法官的“专业”……


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的文书总量已突破1亿篇,有200篇被最高法院评为“全国法院百篇优秀裁判文书”,其中上海法院11篇。“裁判文书背后的故事”由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上海广播电视台《法眼看天下》栏目组联合呈现,从2020年10月开始,连续3月19位法官,600多分钟,共同讲述法官如何写作优秀裁判文书。本次线下活动是“裁判文书背后的故事”升华版。

律新社一路跟随,记录了全部十期节目,更近距离感受到,裁判文书的背后包含着多少笔耕不辍的专业打磨、辗转反侧的深思熟虑和将心比心的理解关怀,这不仅是法官的职业信仰,更是法治信仰。
当戴尼法官走上台时,活动现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这是属于人民法官的职业尊荣。30年前,原静安法院刑庭专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女法官戴尼在办理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时,在少年的悔过书里看到这样一段话——

 “每当佳节的时候,别人他们一家一家都非常的热闹和快乐,可我只好一个人默默的过着生活,我也哭过好几次,但是没有人能来关心和理解我。”


这段话让戴尼在案件判决后也无法安心。
少年审判有6个字,“教育、感化、挽救”,可究竟如何才能够实现少年的改造?几经思虑,她想用爱与关怀带领这个出生就被遗弃的孩子回到“父母”的怀抱。
她在医院堆积如山的档案中寻找18年前的那一份出生证明,拜托赴广州的沈志先院长亲自联系当年的医生,面对逃避责任的父母和饱受伤害的男孩软硬兼施、苦心规劝……小男孩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庭,也永远记住了他的戴尼“妈妈”。如今这个男孩已经成家立业,还有了自己的孩子。

为当事人实现真正的案结事了,不仅是戴尼“妈妈”的选择,也是今日法官们共同的选择——法律本身没有温度,但法官可以在办案的过程中让当事人感受到“温度”。

律新社注意到,裁判文书背后的故事中,法官的“温度”格外动人。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庭法官李兴曾办理一起赡养纠纷,丧偶退休的老太太在独子房屋内居住养老十余年后,被儿子要求搬离,租房居住。尽管母子之间形成了关于赡养方式的协议,李兴还是驳回了儿子的诉讼请求。“裁判是理性的活动,也是价值的引领。子无母育无以至今日,母无子养无以尽余年。这也是指引我探寻法律依据,作出最终抉择的一句话。母亲一定要有住的地方。”李兴说。

“要忘记一个人很容易,但是要记住一个人不容易。这件事,你让我一直记到现在……我觉得这个判决很公平……”当老太太特意录制的“感谢”在现场播出时,李兴对自己当初的判决更加笃定。


“家庭和睦谁愿意来法院呢?”一声轻轻的叹息里饱含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法院立案庭法官何吉英的动容与无奈,在庭上,当感情突突地往外冒时,这位年轻的女法官会马上克制自己,让眼泪在眼眶里转一转,然后吸一口气,平静下来,再继续开庭。2015年,在一起抚养关系变更案中,为了实实在在地帮助被父母“不要”的女孩儿,她反复调解,虽然也写了判决书初稿,但始终没有放弃劝说原被告,最后终于做通女孩父母的思想工作,案件以调解结案,她心中的一块大石头也放下了。

通常法官都是坐堂问审、作出判决,但“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团队负责人、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立案庭法官王宏霞时常下基层做调解。“我不但不觉得遗憾,反而在看到怒气冲冲的双方,经过自己的调解握手言和时,还感到很满足。一个优秀的判决,能够体现专业法官的高度,而调解和撤诉,能让当事人感受到一个法官的温度。”王宏霞说。她曾遇见一位年轻妈妈因丈夫不在身边而患有严重的产后抑郁症,多次来到法院咨询,因为没有具体明确诉讼请求,法院无法受理,王宏霞就像姐妹一样和她聊天,安慰她、开导她。几次以后,这位年轻妈妈不仅解开了心结,还把王宏霞当成了“朋友”。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帮助当事人,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民庭法官陆逸特地考取了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不管是遇到焦虑、抑郁、消极的当事人,还是亢奋、歇斯底里、随时准备“战斗”的当事人,陆逸都会认真倾听他们的婚姻故事、家庭矛盾,然后真诚地给出建议。“很多时候只需要法官讲几句关键的话或者交谈十来分钟,把问题讲透彻,讲明白,就会打开当事人心中的疑虑和心结,从而达到服判息诉的效果。”陆逸说。


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的文书总量超过1亿篇的今天,裁判文书不仅写给原、被告及其代理人看,也写给不了解案情、没看过卷宗的人看。在每一篇判决书中传达正确的价值观,输出正能量是法官们坚持的“态度”。

他们计之深远,在裁判中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上海海事法院海商庭法官谢振衔审理中国首例涉外邮轮重大人身伤亡赔偿案时,邮轮游泳池旁边要不要配置救生员引发了不小的争论。“我当时写判决时就想,不能因为我的这个判决给上海的邮轮旅游带来负面的影响,但把对游客的生命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是必须坚持的,这不仅是邮轮公司的事,也是我们广大游客的事,邮轮公司要加强安全管理,我们游客也要遵守邮轮上的相关规定和安全提示,自身也有注意义务。”谢振衔说,并最终判决邮轮公司承担了80%的责任。


他们不惧压力,敢于对行政机关的错误处罚决定进行监督。“既然选择成为法官,除了应当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之外,还必须具有一种有错必纠的勇气。”从业多年,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法官王静始终抱着这样的信念,“作为一名法官,如果连纠错的勇气都没有的话,是愧对法律,愧对人民赋予的裁判权的。一个纯粹的法官,在面对压力时,必须要排除各种干扰,遵从自己的内心去作出正确的裁判。”

他们敢于回应敏感问题,将自己对立法本意的参悟融入到裁判文书中。“判决书就是应当让法律的精神易于为人所知,正义不是神秘的,应当是实实在在被看懂的。”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庭法官李兴在文书中罗列法条时,都会结合案情,对法条做通俗化阐释,让事实与法律自然地结合起来。“能够将事实与法律有机结合,通过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论述使最终的结论水到渠成的呈现,这才是文书写作的力量。”他强调。

他们敢于打破常规,用法律的精神和原则实现真正的价值引领。在一起普通的货物运输合同纠纷引发的案件中,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助理、调研科科长荣学磊没有采用习惯的“允许一方选择侵权赔偿,并基于该选择排除对方基于生效合同享有的抗辩权”的简单思路,而是“审理被告提出的合同抗辩,并认定抗辩理由成立”,在法律并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合理平衡当事人利益。“如果允许一方选择侵权赔偿,并基于该选择排除对方基于生效合同享有的抗辩权,则不仅会导致双方合同关系形同虚设,有违诚实信用原则,也会导致市场主体无法通过合同制度合理防范、处理正常的商业经营风险。”荣学磊在裁判文书中详细阐述了裁判理由。


“法官不需要名片,裁判文书就是法官最好的名片。”

法官是一个孤独的职业,必须严格约束自己的社交活动,一般而言不需要名片,他们依靠用心撰写的一份份裁判文书在业界积累专业知名度。

为此,法官们“如履薄冰”,在裁判文书的校对中不留差错。“如果文书中有很多简单差错,或者有不当的表述,哪怕只是一句,影响的是整个司法权威。”上海海事法院海事庭审判长杨婵说,“写完的文书我自己至少审核三遍,有时候洗着澡,刷着牙甚至睡着觉的时候,突然会灵光一闪,找到案件的突破口。”


为此,法官们“从不放过自己”,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就要弄懂吃透。为了写好一篇未注册驰名商标认定及商标侵权纠纷案裁判文书,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法官吴盈喆不仅大量阅读红酒文化相关书籍,了解红酒品牌“拉菲”;还查阅了中国进口食品标签的相关规定,用以回应被告抗辩;甚至查询了进口商品的税率标准,以便能更准确的确定赔偿数额。“裁判文书中专业问题的描述是否准确、到位,直接关系到当事人是否服判息诉,对法官的专业水平是否认可。”吴盈喆说。

为此,法官们相信只有说服了自己,才能说服别人,在堆积如山的案件里,默默打磨“武林秘籍”。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庭法官张文忠炼就了“勤、钻、精、新”四字“法宝”。面对新的案件情况,他都倒逼自己从头开始,系统学习,将新的知识理解吸收转化为自己的审判能力。“‘射击世界冠军都是用子弹喂出来的’,你打100发子弹和打1万发子弹的感觉,它是不一样的。”他说。

为此,没有一位法官敢在“修炼”的路上懈怠。杨婵探索出“先调研再判决”的方法,先写调研论文,再写判决书,调研论文既能在文书引用,也能用于案件报告。吴盈喆琢磨出“先初拟裁判文书后开庭”的小技巧,按照写判决书的要求,梳理一遍证据和事实,先固定好没有争议的内容,让开庭方向更明确,审理重点更突出……

功不唐捐,后来,杨婵成为了上海法院唯一一位连续两次获得“全国法院百篇优秀裁判文书”奖的法官,吴盈喆成为了全国法院办案标兵、“上海法院邹碧华式的好法官”,张文忠成为了全国首家跨行政区划法院——上海三中院的行政庭庭长……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

“老法师”与新入额法官们洪亮的宣誓回荡在活动现场。那一刻起,新入额法官们的个人命运与家国使命紧密相连,“老法师”们也再次忆起职业初心。


上海市人大代表何红民为法官们“背后的故事”而动容:“这些‘故事’就是法官们的寻常生活。”他对新入额法官们寄予期望:“要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捍卫法律的正义,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精彩人生。”
上海市人大代表陶峥指出,规范裁判文书不仅对法院裁判、法治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可作为新入额法官们很好的参考书。上海市人大代表刘格春希望年轻法官们能够静下心来,真真正正地做一些事情,为司法审判事业,真正地去努力、去奋斗。
上海市政协委员方玥同时也是中国福利会托儿所所长、上海高院特约监督员,她常见法官们在法庭上审理案件时“威严庄重”的模样,但“戴尼妈妈”对少年犯小涛的关怀让她感受到法官充满“人情味儿”的一面:“每一个案件的背后,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司法不仅需要制度、需要规则、需要公正,更需要人文关怀,期待新法官们以老法官们为榜样,让上海这座城市更有温度。”

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法官学院原副院长蒋惠岭对新入额法官提出两个“珍惜”:“一是要珍惜时代的厚爱,珍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代给我们法律人秉持正义、造福社会、确保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法治轨道上实现的机会;二是要珍惜正义的资源,公平地将当事人和广大人民应当享受的正义分配到他们手中,并让他们感受到正义的温度。青年法官必须成为未来正义事业的中流砥柱 。”

本次“裁判文书背后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上海法院法官的温度、态度与专业。他们是全国十余万名法官一个小小的缩影,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还有更多法官在自己的岗位上奋楫笃行,竭尽所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一颗星星的光芒或许微弱,但无数颗星星汇聚在一起,就是灿烂而壮阔的银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