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程下衡量一位好教师的标准

 木香草堂 2021-01-06

林华民

新一轮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完成三大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改革制度,其核心任务是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尤其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的观念是否得到更新,就必然成为新课程改革理念是否得以贯彻的关键。可以说,我国新课程改革能否获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与基本专业素养的提升。为此,提出了“新课程下好教师的十条标准”,更准确地应该说成“判断一位教师是否有经验的十个标志”。这里所提出的所谓“十条标准”,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同行参考。

一、情感还是信息交流放在首位

建立在缺乏师生情感基础上的教学行为,是一种纯商业行为。——林华民

记得一位同事告诉我他的中学时代的一件往事:在初中学习时,他的班主任是一位非常热爱学生,恨铁不成钢的女教师。她十分敬业,每节课都提前到达教室,讲课也十分卖力。不过,她有三个小毛病:一是上课从头讲到尾;二是上课经常批评学生;三是喜欢拖课。因此,她所教的学科成绩都不如其他科任教师。她总想不开自己的付出为何得不到学生的感激。

其实,这位女教师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道理:在课堂上过分关注知识传递的同时,忽视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因为,建立在缺乏师生情感基础上的教学行为,是一种纯商业行为。教师在功利思想驱使下,不知不觉会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与自己的评先、晋升职称等结合起来。学生也就不知不觉成了教师实现个人利益的工具。在这种教师的眼里,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解题机器”,能够在考场上为教师夺取高分数。这种教师,最终都会得到学生的厌恶,都不会成为成功的教师。

新课程明确提出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位位教师如果要成为成功、快乐的教师,要培养更多快乐、自信的学生,就要在课堂内外有意识地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师生的情感交流:在课堂上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不会做的练习题;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找“学科小先生”,进行一对一的帮助;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微小进步,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课后多找学生谈心,并坚持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把学生喜欢听的“好消息”,通过家长的嘴巴传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参加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课外作业批改、学业检测等日常教学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要有意识地创造与学生情感交流的机会,把整个教学行为建立在师生深厚情感的基础之上。换句话说,教师无论在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中,都要有意识地、刻意地把师生情感交流放在比知识与技能培养更重要的位置上。

因此,衡量一位教师是否好教师的第一条标准是:情感还是信息交流放在首位。

二、把希望寄托于学生还是自己

把知识的重难点等同于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是课堂教学的失误。——林华民

在备课的时候,一些教师只关注知识点与考点的教学,只重视知识重点与难点的解决。这些所谓的“重难点”实际上只是知识层面的,而我们教师长期以来却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我认为,把知识的重难点等同于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是课堂教学的失误。

在我所编著的教育专著《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的两大任务:保持欲望与养成习惯——保持学生继续生活与学习的欲望,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就是说,课堂教学最主要的“重难点”是学生学习欲望的保持与增强,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引导与养成,是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每位教师都希望学生多学自己所教的科目,希望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这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无可厚非的。如果一位教师把(大面积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希望寄托于学生,能够让学生对自己上的课充满好感与渴望,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这位教师的教学一定是成功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一定会得到提高;如果一位教师只把(大面积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希望寄托于自己,坚持我国传统教学中早该摒弃的“满堂灌”、“填鸭式”、“替代式”的教学方式,以教代学,则必将走向教学的“死胡同”,必将成为一位不受学生欢迎的、失败的教师。对于这种教师,一定要改变课堂教学策略,重视课堂调动与激励,做到“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课——喜欢‘为你学’——学会怎么学”,那么,你的教学就一定获得好成效,你的教师生涯就一定是快乐的、成功的。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书是学生学出来的,而不是老师教出来的”。

因此,衡量一位教师是否好教师的第二个标准是:把希望寄托于学生还是自己。

三、学生越教越多还是越教越少

把学生教多了还是教少了,是区分一位教师是否有经验的重要标志。

记得一位多年前的学生问我:“林老师,你能不能告诉我怎样才算是位好老师呢?”我开始长篇大论:“我们不能把老师用‘好老师’与‘坏老师’来区分,就像我们不能把学生分成‘好学生’与‘坏学生’一样。我们只能用‘有经验的老师’与‘缺乏经验的老师’来表述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看着学生谦恭的神态,我又卖弄起来:“对于你的问题我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有经验的老师把学生教少了,缺乏经验的老师把学生教多了。”

虽说这话说得有点太绝对,但我还是十分坚定地坚持自己的这个观点。所谓“越教越少”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过你的课堂教学,需要你教的学生越来越少;二是每节课需要讲的东西越来越少;同理,“越教越多”也有两层含义:一是需要你教的学生越来越多;二是每节课需要你讲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如果一个班级有50位学生,其中有10位不需要老师怎么教他们都会学得比较好,这说明这个班级有40位学生需要老师教;如果经过甲老师的教学,又有5位的学生掌握了学科学习的科学方法,养成了自学能力与习惯,可以脱离老师自觉地学下去。那么,需要甲老师教的学生就只有35位了。这就是“把学生越教越少了”;如果通过乙老师的教学,把原来会自学的学生教笨,让这些孩子越学越没有信心,越不懂得怎样学下去,越学越离不开老师,那么这就是“把学生教多了”。我们就说,甲是位有经验的教师,乙是位缺乏经验的教师。

作为一位教师,我们要追求的是把学生教少了,而不是教多了。如果一位教师在设计完一节课后,能不断反问自己“我这样教是把学生教多了还是教少了”,那么,这位教师所设计出来的课会越来越科学,教学成效也自然会不断提高。

因此,衡量一位教师是否好教师的第三个标准是:越教越多还是越教越少。

四、教了再学还是学了再教

教了再学还是学了再教,是区分新旧教学方式的主要标志之一。——林华民

江苏泰兴的洋思中学,一所几年前还名不见经传而如今闻名全国的农村中学。该校之所以能够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所总结出来并付诸实施的教学策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福建省长乐市的农业中学,一所偏僻的农村中学。十几年前它的物理科中考成绩稳居长乐市各中学前列,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几乎同样的教学策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提问、自由思考、自由解疑、自由学习、自由讲课。

1989年夏天,福建师大物理系章镇教授,带着几十位教育专家与一线教师,历经了几个小时乘坐各种机动车的颠簸之苦,来到了偏僻的长乐农业中学,仅仅是为了听一节由农村中学年轻物理教师上的一节课。令人欣慰的是,与会教师为农业中学的学生能够从容走上讲坛讲课的情景所感动。他们纷纷表示“没有白来这一趟”。正因为当年的那些学生能够大胆地走上讲台,使得当年的傻小子——那位年轻的物理教师,如今有机会走出农业中学,走到了长乐市众多教师的面前。

十六年后,长乐农业中学又出了个叫吴山的富有才华的年轻物理教师。他在参加长乐市中学课堂教学总课题——“五化”课题研究中,所建立的“小先生制”、“小组合作制”培养了一批能够从容讲课,能够进行“小组指导”、“一对一指导”的 “学科小先生”。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超强的讲课能力,让听课的福建省教育专家、教授们大为惊讶,发出了“这里的学生一点都不比大城市的孩子差”的感叹。这里的物理课成了学生的最爱,物理学科成绩不断提升。

相隔十六年的这两个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案例,说明了同一个道理:学了再教比教了再学好。这也是区分新旧课堂教学方式的主要标志之一。当然,实施学了再教策略,培养农村中学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习惯,不仅需要教师的信心与决心,更需要教师的耐心与智慧。

因此,衡量一位教师是否好教师的第四个标准是:教了再学还是学了再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