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烟雨溪口 诗画茶乡

 zzm1008图书馆 2021-01-06

  柘荣乍洋溪口这座千年古村,有不凡的身世。10月5日几个影友专程从宁德驱车赶往溪口采风,虽然路途较长,沿途山峦起伏、修竹叠翠,伴着溪水潺潺,丝毫不觉疲惫。溪口村素有“十里翠竹、万担茶乡”之称,系宁德市历史文化名村。

    到达溪口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弯石桥卧在潺潺碧波之上,这便是溪口村最出名的永安桥。该桥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横跨两岸,桥面用千斤重的条石筑成。

  经专家鉴定,这座桥是华东地区现存单孔跨度最大的半圆石拱桥。远看永安桥似半轮明月,水中的倒影与水上桥拱“双拱”合璧,构成一幅完美的圆月图,疑是天上明月飞落人间。跨过永安桥,漫步在古村道上,但见城墙绵延、牌坊耸立,在这其间,民房鳞次栉比,村民悠然自得。自从两年前,溪口村成为柘荣最先启动的一个摄影旅游点后,其优美的自然生态和深厚的人文景观,让众多摄影家及游客纷至沓来。

  四方笋是溪口村最具特色的农产品,每年10月,是四方笋上市的季节,也是溪口村旅游旺季。每逢这时,村里的四方笋都供不应求。来溪口的游客不仅仅局限于柘荣附近,也有北京、辽宁、上海的游客远道而来。去年有一波上海的游客来溪口游玩,原本只打算住一个晚上,但被溪口的美景所吸引,最后住了四个晚上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2017年,溪口村投入60多万元完成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改厕67户。同时投入近100万元修缮了古墙古道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袁氏宗祠。 柘荣县委宣传部和县广电局影视制作团队携手精心制作的微电影《烟雨溪口》获得了福建广播电视艺术一等奖,影片借助溪口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的展现,将溪口村的特色民俗、文化宣传出去,推动了溪口村乡村旅游的发展。

  这座古村起源于新石器时期,上世纪80年代,文物专家在这里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古越先人的劳动工具——石刀,所以远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生存了万万祖先。整个古村环山聚水而建,村外河流围村,村内城墙围屋。村里每一景,都别具一格。在古代,去往溪口古村,要先过两关:一是无边无际的翠竹林,二是隔绝村内外的永安河。如今,这两关成为入村前的美好景致。据村里人说,溪口村只有400多人,但竹林却有1700亩,祖祖辈辈以竹和茶为生。古代若是没有官道引路,行人一定迷失在竹林中了。

  这个被掩于尘世的古村,时光荏苒,却不改此处桑田,村里的人们世世代代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不被外界叨扰,到了此处似乎一切都可以静下来。青砖黛瓦,鹅软石铺成的地面,每一步都能踏出古村美妙的音符,一步一景,良田环绕,此乃世外桃园。
  溪口古称金口,因为村北的凤里溪、村西的玉山溪如两条玉带环绕交汇,后人又为它改名溪口。十里翠竹,虽然将古村与外界隔绝,但仍挡不住古人络绎不绝的脚步。穿过十里翠竹,跨过永安桥,便到了十里洋场。

  说是十里洋场,其实并不夸张。溪口村是福建和浙江交界之地,也是古代从霞浦、福鼎往温州的必经之路。村里人也热情好客,对外村人“三步即是客”,热情相待,讲究礼让。溪口人民的热情也未随星移物转而减少,还是像过去那般的热情如旧,你若前来溪口人定会表示热情的欢迎。 一径竹荫云满地,半窗花影月笼纱。鱼翔浅底明如镜,鸟鸣苍穹绿如兰。美景如诗待你来寻。 如今,人们用这首诗形容溪口的古桥古风古文化。

  据史料记载,从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以后,这里就成为福宁州的闽浙官道、物流枢纽和边界商贸中心。鼎盛时期,往来客商络绎不绝,客栈林立,夜市红火早市旺。夜晚灯笼烛火彻夜明亮,每天早晨福鼎磻溪、点头、秦屿,以与浙江平阳一带的鱼货经营者穿梭叫卖,热闹非凡。村中有布店、果杂店、药店、米粉店、小食店、鱼货店等。

  商贸繁荣,加上当地山清水秀、茶叶资源丰富,造就了“白琳工夫”的创立者袁子卿。目前,村中还有他的故居,是一座合院式清代木构民居建筑,离故居不远处是他的厂房。1936年,一场火灾烧毁了整个厂房。于是袁子卿就举家迁往离故里不远的福鼎白琳继续生产经营茶叶,创立了“白琳工夫”茶叶品牌。

  据史料记载, 明天顺(1457—1464)年间,明朝开国功臣袁天禄官至福建行省参政、左丞、义兵征行元帅、明江西行省参政,袁家有五个兄弟。溪口既是官道交错的驿站,也是福建重要的军事要塞。袁氏五兄弟在溪口村修建城堡、屯兵、练兵,割据一方。村内围在民宅四周的古城墙,就是当时留下的遗迹。

  现保存较好的几段古城墙,长度有600米左右。大的高2.8米、底厚约2米,小的高约1.5米、厚60厘米左右。明代开始,闽东倭寇泛滥,这些围墙,在历代的抗倭中也起到了保家卫国的重任,也在山洪暴发时兼具防洪作用。
  自明代袁氏开始,当地人尚武文化就流行开来,数百年间从未间断,村中至今依然保留有从明代开国留下来的四块练武巨石。大的有三四百斤,小的也有30斤。明嘉靖年间,当地不少人到南少林拜师学艺,将所学的南拳带回村里教授村民。他们借助溪口古城堡、城墙抵御倭寇,勤加练武保家卫国,保护了袁氏一脉的流传,同时也为抗倭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后世子孙世代演练南拳传承至今,演化为村民的一项健身活动。农闲时分,村内时常能看到村民舞动南拳的场景。

  溪口人不但懂武术,也擅竹编。柘荣篾匠多,在盛产竹子的溪口村,自然随处可见竹编。当地人还创造性地把竹编运用于房屋建造之中。游走于古村,可以发现,许多古民居的墙面竟是以竹篾为骨架。祖先用竹编做骨架,涂上拌好的石灰、泥巴、盐巴、糯米,不但结实防风,还可以防火。曾经有一座古建筑着了火,烧到竹篾墙就灭了,说明祖先发明的这项技术,至今还在保卫着子孙后代。这种竹篾墙也成了溪口村古民居的“标配”。

  袁氏宗祠,位于村子的中心。这是一座清代建筑,有二进,面积300多平方米。厅前有古戏台,宗祠内木雕、彩绘精美,屋内采光良好。宗祠正堂挂着袁氏祖先画像,上方牌匾有“世泽绵长”四个大字,为民国时期政要李宗仁所题,目前原匾已被文物部门收藏。两侧墙上,还有民国高官所题牌匾近10块。按牌匾上所写,应该是纪念这座宗祠、族谱重修。

  据当地村民介绍,这座宗祠,有许多文物专家、文人前来参观调研,对于这些牌匾的来历,也众说纷纭。流传比较多的有两种说法。一是当时袁氏有后人在当时的民国副总统李宗仁秘书团中任职,和李宗仁关系较好,宗祠重修时,李宗仁特地派人送来了牌匾。其他高官一看,纷纷跟着送匾庆祝。
  另一种说法是,柘荣溪口与蒋介石家乡宁波奉化溪口同名,这些官员是找错了地方,送错了牌匾。但两个溪口相距甚远,送匾官员也不可能如此疏忽,这一猜测只能当作民间传说。牌匾的来历,在当地成了谜,也增添了这座百年宗祠的神秘色彩。

  村里还有一项习俗,新婚的夫妇,婚礼要设在袁氏祠堂内,在证婚人的主持见证下举行。这一风俗在溪口已经有几百年了,老人家也不知道具体渊源。新人举行婚礼,要筹备酒菜、果蔬、香烛等祭祀礼品来到袁氏祠堂,然后由村中的长者主持婚礼。虽然目前全国大部分地方盛行新式婚礼,但是溪口村全体村民不论男女、是否外出工作、依然保持在袁氏祠堂举行婚礼,数百年间从未间断。

  溪口村素有“烟雨溪口,诗画茶乡”美称。自2018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以来,溪口村就注重整体推进乡村综合整治,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拓展乡村振兴新路子。村内步道干净整洁,两旁绿化带内的花朵竞相开放,分外妖娆,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一根根翠绿的竹子交叉扎在一起的竹篱笆院墙格外显眼,流淌出一种田园乡村之美。

  溪口村的北面凤岐古民居又称吴氏大宅,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距今约为270年。据《吴氏宗谱》记载,公元十七世纪末,其先祖“应卯公”之次子子望公生有大镜、大鹏、大焕、大挺四子,分别为其建四座大厝,封为“元、亨、利、贞”四房,其中“元、利、贞”三房分别建在福鼎蟠溪镇哈蟆袋村、点头镇连山村和白琳镇翠郊!村。“亨”房建于柘荣乍洋乡凤里村,除“元”房在100年前失于大火之外,其余三座均保存至今。凤岐古民居系土木结构,宽70余米,深近百米,坐北朝南,台基5级,逐级而进,内外两重围墙,四周为花草园。该建筑造形完整厚实,状若城堡,可谓是闽浙古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宅院呈现“四横、三纵、两大区域”结构。整个建筑天井、花窗无数,错落有致。后院右侧为木构穿斗式单檐“曲尺”形长工房。正门外围墙外立有石旗杆夹一对,仿佛是哨岗。对吴氏历史颇有研究的当地学人讲,这对石旗杆夹,还有后院的清代石水槽、堂中刻有“廉慎家风”、“杖朝纪瑞” 的木匾、木雕桌几及写有“地涌甘泉光祖无如作孝,庭生芝草积和自可招祥”字样的木雕联板,都是不可多得的古董,可谓是华夏古建筑的“活化石”。

更新于 2020-10-16
打开美篇,查看相关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