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家姓之司姓:来源最多的姓氏之一,带你了解司母戊鼎的玄机!

 夜读日思 2021-01-06


最有趣的百家姓典故

无限精彩尽在夜读日思

百家姓之司姓

文  |  乔帮主   配乐  | 司夏

夜读日思  |  原创出品  配图  |  精选

司姓,最早起源于夏朝,

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历史了!

有23个起源,

可以说,是起源最多的姓氏之一!

宋版《百家姓》,司姓排名259位,

如今,按照人口数量,

排名185位,大约59万人。

第一个见诸史册的司姓人,

叫做司臣,生活在春秋时期的郑国,

在这之后,司姓在史书里沉寂了许久!

宋末元初,因为全国的复姓改单姓运动,

司徒、司马、司空等姓氏简化为司姓,

得以迅猛发展成为比较大的姓氏,

如今,司姓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

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司 姓 渊 源

据乔帮主考证,司姓大致有以下23个来源:

第一个起源,源于夏朝的启,后启也叫做司启。 最著名的就是司母戊鼎和后母戊鼎的分歧,稍后给你们讲故事。后商时期,有宗教首领叫做司怪,就是专职从事占卜祸福、解释当今、预测未来的祭司,是古代荒朦时期人类解释自然与社会现象的一种职能行为。说白了,就是算命滴,哈哈!在司怪的后裔子孙中,多有称司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起源,源于出自春秋时郑国人司臣,其子孙为司氏。据史籍《左传》 记载:春秋时郑国有司臣。(见于《左传·襄公十年》、《左传·襄公十五年》);又据《通志·氏族略》,司臣的子孙为司氏。说白了,这个司姓是个谋士,所以司姓人都很聪明。

第三个起源,源于源于官位,出自两周王朝官吏司臣,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与上面的司臣不同,这个官位干啥的呢,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

第四个起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王朝官吏司马,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

司马这个官位,相当于如今的军区司令,大权在握,统帅三军,很多牛人当年都是大司马!

第五个起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王朝官吏司寇,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司寇是什么官职呢?负责司法和治安的,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兼公安部长。

第六个起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王朝官吏司空,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司空,相当于现在的住建部部长,还是很牛的。

第七个起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王朝官吏司德,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大致相当于如今人事局、检察院、督察局、反贪局、纪检委一类官署的行政长官。

第八个起源,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官吏司功,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司功,等同于司空,因为春秋时期宋国的宋宣公的老爹名字叫做子辨空,为了避讳,把司空改成了司空,也相当于现在的住建部部长。

第九个起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王朝官吏司徒,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相当于现在的国土资源部部长。

第十个起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王朝晋国官吏司城,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西周时期的晋厘侯叫做姬司徒,为了避讳,就把司徒改成了司城。

第十一个起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王朝官吏司会,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司会,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

第十二个起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王朝官吏司吏,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司吏是小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市委秘书或者文电科科长。

第十三个起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王朝官吏司禄,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这个官职也不大,相当于现在的市委办会计,负责给官员发放俸禄。

第十四个起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王朝官吏司狱,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负责管理监狱的官员。

第十五个起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王朝官吏司令,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不是现在的司令,而是相当于现在的传令官,官职不大。

第十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古代官吏司事,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官职不大,在内卑躬屈膝,在外趾高气扬,类似于现在的县委办事务副主任。

第十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司直,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负责辅佐丞相检举不法之事,地位在司隶校尉之上。

第十八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司道,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隶属于巡按,属于临时性官吏,由忠直之士担任,随帝王所遣之巡游督察大臣巡视各地官政情况,为其开清"道路"。后来慢慢演变成实质固定岗位,相当于道台,哈尔滨现在还有个地方叫做道台府呢!

第十九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司藩,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顾名思义,负责掌管多民族地区的民政、财政,为总督、巡抚的辅助官员,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常务副主席。

第二十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司臬,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设立在少数民族相对较少的行政区域,负责掌管多民族地区的司法、监察以及驿传事务,为总督、巡抚的辅助官员。相当于现在自治区的纪委监委书记。

第二十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司房,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专职负责掌管州、县衙门案卷的部门,如同现今的市、县之档案局局长,或档案馆主任。

第二十二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杜尔伯特氏多冠汉姓除了杜氏,还有一部分改为司氏。

第二十三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清朝中叶以后,满族司佳氏多冠汉姓为司氏。

司姓,最多源流的姓氏,让人惊叹不已!

司母戊鼎的玄机

公元前1251年,商王武丁即位,没有贤人辅佐,他三年没说话,观察整个国家的运转和臣子们的表现。三年后,他大胆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说甘盘祖己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 ,史称"武丁盛世"。那时候还不实行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所以,他只娶了三个媳妇,分别叫做妣戊(妇妌)、妣辛(妇好)和妣癸,历史上称为"三配"。三个人里,只有妇妌死后葬入皇陵,她的儿子祖庚为了纪念她,动用能工巧匠为她铸造了一个大鼎,这个大鼎叫做“司母戊鼎”。陪葬埋入地下后,四千年来不知所踪。

四千年后,1937年农历正月初五,河南安阳有一个叫做吴培文的农民带领家人到坟上祭祖,发现坟地遭到损坏。正月十六刚过,他们便动手挖土重建坟头,在翻土挖地时发现了不寻常土色土质。这是什么呢?他们决定一探究竟!这验证了那句话: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出了正月,他再也坐不住了!这一年的3月15日晚上,农民吴培文的叔伯哥哥吴希增在吴家祖坟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这在当时就比较先进了,当真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哥哥不简单呀!当探杆钻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时候,触及到一个硬物,吴希增将探杆取上来一看,发现坚硬的探头卷了刃,上面还留有绿色的铜锈,他意识到探到宝物了。他赶紧回到家里,找到吴培文,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挖宝。

找了十几个精壮的宗亲族人,他们就开始挖了,大半夜,宝物被发现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着整个器物显露出来,是一只大方鼎。当时,大方鼎的口朝东北,柱足朝西南,横斜在泥土里,大如马槽,但只有一个鼎耳,另一个鼎耳不知去向,人们在泥土中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说实在的,现在也没找到呢。

宝贝可不能被别人知道,所以,第二天夜里,吴希增又增加了人手,一定要把洞里的宝贝弄出来!农村人有农村人的智慧,这是真的!利用杠杆原理,他们在洞口上搭了一个木头架子,用碗口粗的麻绳,一条拴住鼎耳,一条拴住柱足,当然,不能生拉硬拽,他们是分工合作的!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杆撬起一头并将土填入底部,然后再撬另一头,再用土填起来,用这种办法一点一点地往上抬,当提到六七米时,粗实的绳子突然断裂了。真是好事多磨呀!这个时候,鸡叫三遍,天光放亮,无奈,他们只好拆了洞口的架子,把洞口又堵上了。

司母戊鼎

事不过三!到了第三天月夜,他们用上新的粗麻绳,又开始了激动人心的挖宝行动。皇天不负有心人,不到四更天,大鼎就顺利的被拉了出来。至此,沉睡在地下快4000多年的“司母戊青铜大方鼎”终于重见天日。

那时候,侵华战争开始了,狗日的小日本到处实行三光政策,还源源不断的把在中国发现的各种宝贝运回日本。有汉奸向当时驻东营飞机场的日本警备队队长黑田荣报告了河南安阳发现了大鼎的消息。黑田荣像个有着灵敏鼻子的土狗,很快就来了吴培文家参观考察,学习研讨,还绕着鼎一边转圈一边嘀咕“宝物!宝物!”小眼睛里放出阴森森的光!

吴培文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想,再留着这个青铜大鼎,可能自己会被阴险的日本人杀掉。与宗亲们秘密商议之后,他们找来了一个关键大咖——北平大古董商肖寅卿,打算神不知鬼不觉的把这个大鼎卖掉,肥水不流外人田呀。大咖肖寅卿来了后,惊喜连连,当即表示出价20万大洋要买走大鼎,同时提出一个苛刻而又异想天开的要求:把大鼎分割成几大块,装箱运回去。据乔帮主查阅相关资料,当时这些农民们还真用钢锯、大铁锤,趁着夜深人静分割大鼎。无奈,大鼎太结实了,根本撼动不了啊!思来想去,他们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不卖了,藏起来!

司母戊鼎

好多次,日军差点得手,但是,每一次都能够化险为夷!吴培文的心呐,像坐过山车一样经受着各种考验,最终,贪婪的日军一无所获,败兴而归。农民吴培文不禁感叹:“大炉有灵,天助我也。”

吴培文老人在司母戊鼎出生地留影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他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啊,怎么办?怎么办?他心一横,做出又一个重要决定:把大鼎秘密托付给自家兄弟,远离家乡避难,直到抗战胜利才回到安阳。他的背井离乡,让大鼎幸免于难。

终于,日本投降了,他深深呼吸,终于摆脱了日本人的纠缠。

时针转到了1946年6月,安阳政府劝说吴培文等人把大鼎上交国民政府。他,同意了!这可不是乔帮主杜撰的,有证据的!当时的《民生报》是这么报道的:“7月11日夜派队并商得驻军X部之协助,至该村掘至终夜,于天明12日早晨将古炉用大马车运县存放古委会内。”此文中“古炉”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司母戊鼎。国宝,妥妥的!

马衡(中)陪蒋介石(右)观看后母戊鼎

这个时候,一个重要人物出场了,他在文物上的贡献功不可没!他就是曾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蔡先生倡议,一定要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博物院。同时,发出倡议,收购、拨交、发掘、集中一批全国第一流的珍品文物,这其中,就包括了司母戊鼎。建国前一年的1948年,司母戊鼎在当时的首都南京隆重展出,据当时的报纸记载,蒋介石都屁颠屁颠的亲临参观,司母戊鼎瞬时轰动了整个南京城,确实,太震撼了。

我们国家差一点失去司母戊鼎,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在1949年,国民党看到大势已去,决定撤往台湾,运走了大量国宝,司母戊鼎也在其中,都已经拉到南京机场了,装飞机的时候才发现,特码的,大鼎太重了,装飞机根本不行,无奈,就扔到了南京飞机场。当然,也没有被偷走,解放军发现之后,如获珍宝,高兴极了,立马转移到了南京博物院。十年后,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再一次从全国搜集宝贵文物,后母戊鼎当仁不让从南京调往北京,成为镇馆之宝,到现在一直存于国家博物馆,成为了中国无价的“镇国之宝”。因为担心再一次丢失或者损坏,2002年被列入了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这是最稳妥的办法了,你认为呢?

吴培文老人抚摸大鼎

转眼过去了快四十年!2005年,司母戊鼎回归河南安阳“省亲”,回到它曾经出土的地方!已经83岁高龄的吴培文在殷墟门口,时隔59年终于再次与大鼎见面。他一眼就认出大鼎来,“分别时兵荒马乱,再见时国富民强”。老人一直觉得,保护了大鼎没有落在日本人手中,是他一生之中做得最有价值的一件事。最为荣光的是,那一天,作为司母戊鼎的发现人和保护人,他被特许可以抚摸大鼎,这是何等荣耀啊。

后母戊鼎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司母戊鼎的具体情况吧!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涨姿势吧?在大鼎的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真不是盖的。

你还记得吧?我曾经说过,大鼎丢了一只耳朵。就在曾被砸掉的一个鼎耳上,铸刻着老虎吃人头的图案。也就是说,鼎耳上的左右是两只立起来的老虎,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着大嘴相对,两个老虎嘴中间,有一个人头,好象马上就要被老虎吞掉似的。但是呢,乔帮主2017年到北京办事期间,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反复观察后发现,这个人头的面部表情,并不害怕,反而是喜悦的。乔帮主分析之后认为,这应该表达的是商朝时期祭祀的场面,老虎是由人扮演的,中间的人是巫师。

司(后)母戊鼎内的铭文

你该问了,司母戊鼎是谁给起的名字呢?乔帮主告诉你,最初给这个大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他可是货真价实的专家,起名就叫“司母戊鼎”,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无独有偶,另一个著名学者罗振玉也曾认为:“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于是,司母戊鼎便一直沿用了六十余年。

春秋时期的叔夷镈铭文中记载成汤伐夏后时亦将「后」反写作「司」形

可是,文物考古一定是有争议的,谁权威谁就有发言权!有多位学者提出,“司”字应作“后”字解,因为在古文字中,司、后是同一个字。于是在此后出版的《辞海》对“司母戊鼎”作了这样的描述: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做。如今,把“司”改为“后”,实际上是否定了从前把“司”理解为“祭祀”的说法。大部分专家认为“后母戊”的命名要优于“司母戊”,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改为“后母戊”,意思相当于: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有趣吧?

你如果有心,会发现,在2011 年3 月6 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 分》在报道国家博物馆布展筹备时首次采用「后母戊鼎」的新名称,可是呢,当时没有做出解释,不明真相的观众很多都给央视打电话、写信,质疑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说他错读了,当时引起不小的争议呢。

不久之后,在2011年3月底,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后母戊鼎正式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移至该馆,亮相时鼎前的标牌已赫然显示“后母戊鼎”。央视播出后,随即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司后之争”也由学术界走向了公众争议的维度。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苑中的复制品仍然在沿用「司母戊鼎」的名称

然而,令人尴尬的事情出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殷墟博物苑、中国文字博物馆三个中国举足轻重的博物馆,在展示同一件青铜大鼎(殷墟、文字博物馆为复制品)时,出现了不同的称谓,位于首都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称“后母戊鼎”,而在其出土地——殷墟,国内唯一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它的释名为“司母戊鼎”。其实,从司母戊鼎改名的故事得到的启示:对既有的说法提出质疑,当然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把一个新的说法公之于众,就不只要考虑论证本身的合理性,还要考虑影响。这样的改变真的能带来好的影响么?我们已经看到了,草率地推翻既有的说法,很可能只是带来混乱和消极的影响。

纵观上下五千年历史,

司姓人民为民族精神、民族文化,

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司姓的先人们,做过的官职太多了:

军区司令、外交部长、财政部长、

住建部部长、司法部长、公安部长、

国土资源部部长、纪委监委书记主任,

简直开挂了!

司姓朋友们,为你们的姓氏骄傲吧!

你的赞赏,就是对司姓家族的支持!


简介
点击左图关注夜读日思!

夜读日思公众号创始人:乔帮主,青年作家、诗人,作家协会会员。塞北雪城优质熟男,文艺斜杠大叔。擅长历史、童话、琴棋书画、小说散文、诗词歌赋题材,公众号系列《夜读》《乔帮主讲曹操》《乔叔叔讲唐诗》《百家姓》《弟子读毛泽东诗词》《新十二生肖故事》等。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当代青年界》,高中时代至今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