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帮(一)

 李幼灵 2021-01-06

马   帮

 剑川的马帮习俗(一)

随着西亚、东南亚至中原“吐蕃道”和“滇藏古道”的拓展与延伸,古道上的商业马帮运输不断发展。西汉开始,从西藏直至滇西、滇中、滇南的马帮经常通过剑川,南来北往。

明清以后,剑川傍弥潜井(弥沙井)、乔后井(今属洱源),盐业生产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境内弥沙、沙溪、马登、甸南、东岭等地的短程马帮运输量迅速增长,这些马帮往北多至丽江、维西、中甸、德钦,往南多至牛街、洱源、大理,往西南则多至漾濞、永平、保山、腾冲,一时成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

剑川马帮虽无远行的实力,但在当时交通极不方便的情况下,还是承担了将剑川产出的粮食、食盐、药材、木雕等产品往外运输,又将外地的布匹、茶叶、红糖、土杂、百货、农特产品等运回剑川的重任,为剑川商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与大型长途马帮性质相同,同样需要风餐露宿,出没于深山老林之中,行走于崎岖山道上。通常,十天半月才能到达目的地,经历着沿途匪盗抢劫的危险,狼虫烟瘴的袭击,生活极其艰辛。由于沿途的风险和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剑川马帮在生产生活管理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及日常禁忌习俗。

组织分工

剑川马帮一般有40~80来匹骡马,人员20~30余人。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每个马帮都设有大锅头、二锅头、三锅头、马脚、跟脚之类。

大锅头,为马帮总管。统管马帮队伍组织、经济支配、安全生产等各个方面,也是马帮对外联络交涉和负有经济上的完全责任的法人。

二锅头,主要负责马帮的行政事务、生产业务和经济财务管理。如大锅头不在,则代理行使大锅头的职责庶务。

三锅头,重点负责出行途中的安全保卫、生活管理。马帮出行后,三锅头要布置马帮道路安全的检查,歇宿地点环境的选择和吃住管理任务的布置等等。

马脚,为马帮队伍中分组或分段的负责人,出行前要检查布置自己所负责范围内的人员、驮马、货物的数量、质量,驮子承重适度,驮子上架安放的安全规范与否等等。行程中还要注意驮马的安全、货物是否被擦碰损坏等类。

跟脚,即跟随驮马安全生产的具体人员。负责所分配驮马的喂食、饮水,所驮运货物的上架绑扎,运送过程中的一切安全措施。

马脚与跟脚之间,锅头们还会根据个人特长,给他们分配一些具体专业任务,让他们分工负责,处理马帮和驮马吃住行的一系列相关事务。如让跟脚中某几个分别承担伙夫(伙夫又称“开亮夫”)、马医、钉掌等专职。伙夫上路时要分别背负锣锅、碗盏、饮水桶等,钉掌夫要收拾好钉掌所用工具,马医要带好途中驮马可能需要的药物等等,充分体现了马帮队伍成员之间既分工,又合作的团队精神。

骡马分工

马帮人员分配有序之外,马队中的骡马分工也相当有讲究。为使驮马在行进中做到令行禁止,马锅头们对骡马上路都进行过相当严格的训练。马队伍中设置了专门领队的一匹骡马,称“头骡”,之后再设“二骡”“三骡”。经过训练,“头骡”练成了一匹识途好马,“二骡”“三骡”练成了紧随“头骡”的掌程马,同时是将来识途的“头骡”预备马。

“头骡一枝花”,马队中的头骡是马帮中马队的形象标志,也是马锅头特殊身份地位和经济实力的明显表示。因此,头骡头饰的装饰十分讲究,一般情况下,头骡额头正中在璎珞皮带上镶嵌着一面铜边或银边装饰的小圆镜,额头两边还要挂红,系着两串鲜艳夺目的红缨带,脖颈上系着一串碗杯大小的铜铃铛,当头骡一走动,铃铛的响声便“乓隆乓隆”地传向了四方。头骡头部额心的小圆镜,闪闪发光,主要用于在山道上射出远光,一旦远处对面过来的马帮一看到这远处的闪光,就知道有迎面过来的一队马帮,相互间便会依照地形计划着避开狭窄的路段,选择于宽敞的地带互相过让。“二骡”“三骡”的头饰同样庄重漂亮,但脖颈上的铜铃则只系一串响亮的小铃铛。除头骡、二骡、三骡的铃铛之外,马帮还专门有一面响亮的铓锣,一般由“二锅头”“三锅头”于上路时敲打,铿锣的响声与领路疆马的铃铛响声一是起到马队行止口令的作用,让后跟的骡马习惯于跟着锣声和铃声起步或止步。其二则锣声与铃声如同汽车的喇叭,让对面的马帮听到声响后及时准备让路。再则,由于马帮长行于深山老林,金属的响声划破寂静的山林里的那一股清冷神秘的气氛,使马帮全体人员产生出一种治邪破魔的安全感。

“二骡”驮架上插着一杆马帮的标志“帮旗”,如大锅头姓杨,“帮旗”上便书写一个斗大“杨”字,以标明马帮的名号,“三骤”驮架上则插若干彩旗,以增进马帮的威仪。

来源:《剑川县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