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瑜斗孔明”的孩子如何能幸福?

 幸福萌爸 2021-01-06
01

         周末师兄约大家小聚,相谈甚欢。因为各家的孩子都在读书,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有,所以教育孩子的问题就自然成了主要话题。

         一位师兄聊到他陪孩子参加辅导班的情形,在某知名大型培训机构,整栋楼从一楼到五楼全是辅导班,从规模上看,和一所学校几乎没什么差别。与声称素质教育的学校不同,该培训机构以应试辅导为主要目标,吸引了大批家长和孩子。师兄无奈地说:“现在还谈什么素质教育呀,别人都在搞应试,你要是搞素质,就甭想让孩子考上一个好学校。现在的孩子就是幼儿园学小学的,一年级学二年级的,二年级学三年级的,你要是不提前学,跟在别人后面,就是拖也会被拖死的。”

        另位师兄说:“你说得没错,我的孩子上高一,他们班很多同学在暑假里就学习过高中的课程了。”

         “听你们这些经验之谈,我得对我的女儿抓紧啦,虽然她现在还是幼儿园中班,但也不能够落伍呀,还是提前准备妥当点,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呀。”一位孩子最小的师兄说。

        ……

02

        大家谈了很多,交流了很多育儿经验,也抱怨了目前教育的乱状,一致认为现在孩子学习很苦,家长也跟着受苦。但最关键的问题是,虽然孩子和家长吃了苦,可学习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可以说是投入与产出完全不相称。有些孩子不仅成绩上不去,还产生了极度厌恶学习的情绪。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认为这完全是越级比赛惹得祸。我不止一次用拳击比赛向亲朋好友解释过这一问题。

                 

        大家知道拳击比赛是分等级的,职业拳手比赛分为十七个等级,从48公斤级一直到91.25公斤以上级别。一般情况下,不同级别的选手进行比赛,重量级别低的选手就容易吃亏。一个优秀的迷你级(48公斤级)选手,如果与同级别的选手比赛,每次都能轻松取胜,信心就会倍增,就会乐意一次次地参赛。

        如果因为他表现出色,就让他同轻蝇量级  ( 49.03公斤级)选手进行比赛。因为对手占有体重优势,他要想取胜,就需要全力以赴。如果他十分优秀和努力,击败了所有轻蝇量级的选手,就让他与蝇量级(50.84公斤级)选手搏击。因为跨了两个重量级别,即使他全力以赴,取胜的难度也加大了。如果继续提升对手的级别,他获胜的可能就变得越来越小了。每次和高级别的选手对垒,被打得鼻青脸肿,毫无招架之力,他便会对自己的能力越来越怀疑,越来越没有取胜的信心了,最终可能都不敢上场了。

       不是迷你级的拳手不优秀,而是他找错了对手。正如周瑜斗孔明,不能说周瑜不优秀,只是相斗的诸葛亮更优秀。一斗气得金疮裂,二斗气得昏倒地,三斗气得命呜呼,于是便有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叹。现在孩子的教育也与此类似,幼儿园的孩子要学小学的知识,一年级要学二年级的知识,每个孩子都被人为拔高到与其能力不相称的量级上,明明是周瑜,非要斗孔明,智所不及,力不能达,故而被一伤再伤,慢慢地就丧失了自信和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03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发现了“习得性无助”心理现象。他做了一个电击小狗的实验,将小狗放在箱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小狗就被电击。当小狗被电击形成了条件反射后,将其放在一个实验箱里,只要它能够跑到箱子的另一边,就关掉电击。然而小狗听到蜂音器响起,并不跑到箱子的另一边来逃避电击,而是向先前一样倒地呻吟和颤抖。因为小狗已经觉得任何反抗都是无用的,只能忍受被电击的痛苦。

        关于“习得性无助”还有一个鲨鱼的实验,将鲨鱼和一群小鱼放在同一个水池,中间用强化玻璃隔开。最开始的时候,鲨鱼不断地去冲击玻璃,想捕获玻璃另一面的小鱼吃。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后,当工作人员抽走了玻璃,鲨鱼也不再向另一面游去。

            

       人类很多时候,也像被电击惯了的小狗和撞痛了的鲨鱼一样,如果总在一件事上面遭遇失败,就可能放弃努力,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实际上,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只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状态会给自己设限,把失败归因为无法抗拒和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04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初中的孩子,和他长聊了几次后,发现他是一个很有自己想法的孩子。如果不是家长拔高要求的话,他其实还是很优秀的。当然正是因为长期的越级参赛,不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对自己完全丧失了信心,总是认为自己的数学无法像班里学霸那样考到90分以上。每到考试的时候就会紧张,见到稍微难一点的题目就放弃尝试。而家长又经常给他错误的心理暗示,说家族的数学基因不好,更加强化了他的“习得性无助”。

        不仅仅是孩子,我们成人也常常会陷入“习得性无助”,所谓的“破罐子破摔”就是如此,反正一件事已经做不好了,索性就不去做了。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慢慢地就会认为孩子的天赋不行,任由他去了,而不是想方设法帮孩子重建信心。美国黑人女教师玛瓦·柯林斯坚信只要一次次尝试,可以改变那些被贴上“坏孩子”标签的孩子。她通过不懈地努力,鼓励、赞美、教育、引导了很多芝加哥贫民区的“问题孩子”,帮他们找回自信,助他们考上大学。我想我们也应该学习她的精神,永不放弃孩子。

       为了孩子的幸福,我们尽量不要拔苗助长,不要让孩子越级比赛,避免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心理。一旦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父母首先要避免自己也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然后尽力帮助孩子克服“习得性无助”,通过不懈地努力和尝试,让孩子重新建立信心,勇敢快乐地去奋斗和拼搏,获得本该属于他们的幸福。

                                                                 

(幸福小练习:坚持用笔记录当天发生的好事,不论大小,小到恰好赶上了到站的公交车、准时收到了快递,喜欢的人朝您笑一笑,大到结婚、生子、升职等。写下这些好事,并写出为什么这是好事。)


 大家还在读:

妈妈,请不要再做吼叫的观众,您做教练我会更幸福。

面子在左,幸福在右,您准备向哪儿走?

您能爱我,为什么不能爱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