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榷文(第十三辑)

 江一写作课 2021-01-06

榷文(第十三辑)

亲情,是人间最神圣的情感,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是人间最强大的情感。亲情,其最感人之处,或许在于亲人之间的互相理解;亲情,其最可贵之处,或许在于亲人之间的彼此支撑。在这一辑的《榷文》中,我选择了两篇关于亲情的文章,即《寒夜未冷》和《一碗排骨汤》,作者都是于江宇同学。这两篇文章会给我们有关亲情的深深思考,因为文中的人物一个是爷爷,一个是奶奶,一个是孙子,祖孙之间的故事,有很多感人的细节,常常悄无声息地滑落,可是,这里没有。

寒夜未冷

/于江宇

那个冬夜,轻盈的雪花在风中轻舞,但他和他的大红柿子,真的不冷。

“来儿子,咱们到家了!”母亲拍了拍我的后背和蔼地说,她的声音在冷风中显得十分温暖,我有一种在梦幻中的感觉。

我睁开朦胧的双眼,从车上“踉踉跄跄”的走下来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我从梦幻中跌落出来,不自觉地投入到了大地的“怀抱”当中。

这时一片雪花飘落到了我的脸上,如羽毛丝丝绵绵,一股清爽袭上心头,顿时感觉清醒了。

站起来拍拍身上雪,向四周去,一切都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门前的柿子树也如“枯木逢春”般开起了束束银花,素淡如玉。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雪景中,我也似乎休会到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蕴含着无穷意义的壮丽景色

“这天气可真冷啊!”一阵冷风吹来,打断了我的陶醉,我打了一个冷战,自言自语道

“乖孙子回来了,快到爷爷这里来,爷爷可想你了,”大门被推开,爷爷用他那温和又略带家乡“色彩”的语气对我说。

“快去,你爷爷叫你呢。”妈妈一边催促我,一边从车上搬下行李和年货。

    “小心别滑倒了!”看着湿滑的路面爷爷担心的说。

“好嘞!”像小马驹一样,我欢快地跑向爷爷。

跑到爷爷身边,透过朦胧的暮色我看到了岁月流逝在爷爷脸上留下的“痕迹”,爷爷清瘦的脸上写满了沧桑,可是那双眼睛却依旧明亮,在与爷爷对视的时候,我感到很兴奋,内心充满了力量

    搀扶爷爷步入屋中映入眼帘的是着新衣亲人们,他们正等待着我们一家人吃团圆饭,在这欢声笑语和浓浓的亲情中,爷爷把我叫到他身旁。

    “乖孙子,这是爷爷特意给你留的你最爱吃的柿子,今年的柿子树很能干,结的柿子又多又大,还很甜。”爷爷笑着轻轻对我说。

我接过杮子仔细端详,一个个红彤彤的杮子犹如一盏盏红灯笼在灯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实在忍不住,我就想咬一口。

“乖孙子,先不要吃。”爷爷连忙说,之后是一小阵急促的咳嗽。

“爷爷,我不怕凉,这么好的柿子,凉着吃肯定很爽。”我看着爷爷漫不经心地说。

    “不是因为凉,饭前可不要吃柿子,会伤胃的,”爷爷停止了咳嗽,心疼的说道。

“嗯,好吧,谢谢爷爷!”我连忙说。

突然,我的心里腾起一团暖暖的火,我又看着爷爷,他也正慈爱地看着我。我们会心的笑了,我懂爷爷,爷爷也懂我,可是爷爷懂我更多。

“爷爷,咱们去看看柿子树吧。”我拿着柿子笑着说。

“好呀,一会儿咱们就吃饭啦,吃了饭,就让你吃柿子。”爷爷也笑着说。

门前的柿子树也如“枯木逢春”般开起了束束银花,素淡如玉。窗外,雪还在落,冬天的肃杀迷漫在天地之间,世间的温度低了,可我的心却荡漾着温暖。因为爷爷的大红柿子,更因为爷爷。

【江一点评】

江宇这篇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如文章题目一般,虽处寒夜,却得未冷。在于,透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慈爱的爷爷,一个细心的孙子。可以说,爷爷疼孙子没有白疼,孙子爱爷爷没有白爱,他们都配得上这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文章的情感真挚、深刻,平凡却有那么可贵。小作者道出了天下人的心声,浅浅的文字中汹涌着澎湃的生命力量。当然,文章的艺术性也是很强的,比如,文章的结构很有匠心,其中的环境描写很精美,如门前的柿子树也如枯木逢春般开起了束束银花,素淡如玉。”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不仅意境优美,也很有象征意味,如此一来,文章的结构就如小山一般被淡淡的勾勒了出来;比如文章中的对话描写是真实有效的,不仅将事件完美的呈现给读者,而且有亮点,正是这亮点让文章的人物活了起来,最典型的就是爷爷劝孙子不要吃柿子这个对话,中间又加入了爷爷咳嗽的情节,如此,我们就明白爷爷因担心孙子饭前吃柿子而咳嗽,虽未明言,但胜却明言。最后,文章在详略安排和语言上也很值得学习,如妈妈和亲人都是次要人物,在文中也是点到为止,这也是需要功力的。当然,文章在细节处理上还可以再进一步雕琢。

一碗排骨汤

/于江宇

朦胧温馨的灯下,低头,望着眼前餐厅里所点的这份莲藕排骨汤,我心里想的却是那一碗排骨汤,那一碗奶奶给我盛的排骨汤,它是那么的与众不同,里面有家的神圣味道。

    次回家,依然有温馨朦胧的灯光。此外,更有广阔的天宇,以及明净的夕阳,在未冷的秋风中,美美地享受了自然芬芳之后,我向家里走去。

    “奶奶,什么啊这么香!”我从西风轻舞的户外走到院里时兴奋问道,心中满是激动。

    “乖孙子,奶奶做的你最爱吃的莲藕排骨汤!”奶奶从厨房探出了头,微微一笑,用她那轻柔又略带家乡味道的口音说。

“好嘞!”我兴奋地答道并快步走到奶奶身边。

奶奶正坐在灶火前忙碌,很奇怪,那柴草好像认主了似的,奶奶送到灶里的都着了,我送进去的都不着,还冒烟。已经试了还几次,都是这样,所以我也不敢再试了。只是蹲在旁边看奶奶烧火。

    “奶奶,什么时候才能做好呀”我已经迫不及待了,调皮地问道。

“乖孙子,别着急一会就好了!”奶奶依旧眸中带笑,轻轻说道。

开饭了,一家人围座在一起,欢声笑语,大伙周身满是亲情。我迫不及待的去掀开那瓦罐,突然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

    阳光透过老旧的木窗打在瓦罐上,金黄色的汤汁映衬着碧绿色的葱叶和浅棕色的莲藕,一块块吸满汤汁精华的排骨调动了我的味蕾,赶忙盛上一小碗,细尝一口,香醇浓厚温暖了我的全身。

    “真好吃呀!”我情不自禁地说了出来。

“你觉得好吃我就高兴!”奶奶和蔼的笑道,一家人沉寖在这平凡而神圣的氛围中,似乎这小小的饭桌就是我们的整个世界。

碗承载着我对家乡,对亲人以及对奶奶那永恒的爱的汤,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在我记忆中直到永远。

因为我知道家乡莲藕排骨汤中不是一碗普通的排骨汤,里面有着一种特殊的“调味料”那便是奶奶对我满满的爱。

    低头,望着眼前餐厅里所点的莲藕排骨汤,在昏黄的灯光下,没有了那份光泽,也没有了家乡记忆中的那般美味。

【江一点评】

《一碗排骨汤》这篇文章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富有田园牧歌之美的生活图画,如论是文字表层的画面,还是文字深处的情感,都能让我们浮躁的心顿时静下来。而且,文章的结构框架也如同一幅层次丰富的画一般。文章中的现实是餐厅里朦胧温馨的灯光,文章中的回忆是老家中缓慢神秘的夕阳,都是排骨汤,但却是那么的不同。在这种如行云流水一般的文字中,小作者巧妙的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这种巧妙不仅在于手法运用本身,还在于用了而我们不会那么明显的发现它。再者,文章的细节描写可以深入人心,一是可以勾起人们儿时的美好回忆,“奶奶正坐在灶火前忙碌,很奇怪,那柴草好像认主了似的,奶奶送到灶里的都着了,我送进去的都不着,还冒烟。已经试了还几次,都是这样,所以我也不敢再试了。只是蹲在旁边看奶奶烧火。”这个场景看似遥远,但却永远在我们的头脑之中,含义丰富、深远。再如 阳光透过老旧的木窗打在瓦罐上,金黄色的汤汁映衬着碧绿色的葱叶和浅棕色的莲藕,一块块吸满汤汁精华的排骨调动了我的味蕾,赶忙盛上一小碗,细尝一口,香醇浓厚温暖了我的全身。”这段对莲藕排骨汤的描写,虽然文字简简单单,却让这汤真的浮现在我们眼前,勾起了我们无限的联想,这文中的汤似乎比真实的汤还要真实、美好。

江一简介

江一,青年作家,诗人,编剧,中文课程设计师,原名金江昆,号榷山,1988年生,2012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师从实力派作家、诗人、著名文艺评论家胡业昌先生,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侯颖教授,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签约作家,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师,衡中诗词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渡缘》《一江琴声》《湖畔弦歌》、诗集《桃花坞雨》《榷山问樵》、美学著作《美的唤醒》、哲学著作《生活世界与艺术境域》、学术著作《情境之门》《一个诸境斋的故事》《洒落的从前》《唐宋诗发展史简话》等,指导中学生创作诗文集《繁荇集》《化境风》《童音》等。发表的论文有《叙事类写作限制初探》《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探究与解决》等。曾独立开发课程《汉字硬笔书法入门与提高》《美的唤醒》《中西思想小史与文学写作》《知“古”与知“己”》,并教授北大先修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对策探究》《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责任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青少年职业规划》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