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榷文(第三十三辑)

 江一写作课 2021-01-06

榷文(第三十三辑)

在本辑的《榷文》中,我推出两篇很具有文化韵味的文章,即《暮晚灯火明》和《梧桐古树》,作者马芸瑾。这是两篇读来让人心疼的文字,芸瑾用自己的文字,一边书写自己的生活,一边书写自己的心灵。无论是生活,还是心灵,都是那么的真实透彻,那么的动人心魄。我们需要见字如面的文字,然而,让文字要做到见字如面,却不仅仅依凭文字功底,还需要一颗勇敢的心。在文字中,心灵可以是绝对自由的,无贵无贱,无贫无富。

暮晚灯火明

/马芸瑾

嘈杂的街道上人来人往,昨日的积雪被扫在路旁,与尘土混在一起,于街市两旁形成两条连绵的山脉。街道被两侧的居民楼夹着临近春节,已有不少玻璃窗上贴上了大红色的窗花,这些盛开的、鲜亮的窗花,和着街道上的车流声、叫卖声,在这日晴空下,显得格外扎眼,又格外让人安心。

我轻轻呼出一口气,看着它在空气中液化,泛白,升腾升腾最后,入乳白色的天空。

就在这样的一个冬日,对我来说,窗外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冰冷,就像这冬日一样。公交车驶过路旁一棵棵灰色的树,它们光秃秃的枝干上挂着彩灯。昨日的雪被堆积在绿化带里,混合着马路的尘土,在阳光下显得无比颓废,就像这天地一般。我收回呆滞的目光,转眼看向车内,车上的人稀稀落落,大多是晚归的老人,他们的眼光直直地盯向前方,尽是沧桑。一个陌生又冰冷的女声响起,车门打开,人们机械得下了车,我也在其中。

我不喜欢这里。

因为供暖问题,我家不得不搬离原来住的地方,到市里来过冬。我讨厌这里。四周的一切都充斥着陌生,还有我那陌生的成绩单。陌生中的我找不到可栖息之地,寻不到能让我放心把自己交出去的处所。逐渐地连自己也陌生了。

我走在嘈杂的街道——回那间屋子的路上。回去应对那两张逐渐陌生的脸,们的脸越来越苍老,与印象中那两张明的笑脸差距越来越大。殊不知,我们之间已有了代沟。我回到那里,麻木地推开厚重的木板门,他们高兴地和我打招呼,“笑笑回来了!今天学校怎么样啊?有什么开心的事么?”殊不知,我们之间已有了代沟“没有。”我低沉着头进了房间,房门应声而关。

我蜷缩在被窝里,看着夜幕一点点垂下,心中像是打了结一般的难受——连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莫名的泪水沿脸颊划优美的弧线,凝结在这心灵的冬日

我沉浸在内心的痛苦中,不知,门上的窗户上一直有个人头,在默默地注视着我。随着泪水的划下,那人头像是忍不住了。他默默地推开房门,静静地把我搂在怀中。他说了什么,我已然不记得,我只记得,他带我走出屋子,我就机械地跟在他身后,一任他带我去任何地方。

夜幕已全然覆盖这冬日街市,街上灯火通明。我跟在父亲的背后,行走在这嘈杂而陌生的地方。看着父亲将各式各样的零食塞进我的手中,冰糖葫芦,铁板鱿鱼……看着这些,我蓦然间想起在我大约五六岁的时候,父亲也是这样,每次我一哭父亲就会给我买很多零食,每次我都破涕为笑。而后,我长大了,住校了,与父亲的距离逐渐远了,也早已不再是小时候那个小吃货了。我对父亲逐渐陌生,父亲又何尝不是呢?父亲开始渐渐不了解我,但他仍用最温暖的心来靠近我。像这街市的灯火,亮如白昼。

在这冬日的夜街上,以为逐渐苍老的父亲,与一位羽翼渐丰的女儿,架起一座亲情的天桥,跨越代沟。

我想,我找到了可栖息之地,就在亲情背后。

【江一点评】

《暮晚灯火明》这篇文章,读来我感到一种心灵的沉重和喜悦。我感谢芸瑾给我提供这么一篇美丽的文章,对于芸瑾,我也是一直抱有厚望的。从最初读到芸瑾的文字,我就感觉到一股强劲的心灵力量,逐渐接触多了,我更加坚定我的观点。而芸瑾这篇文章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如果说这篇文章写的是生活中的故事、生命中的成长,倒不如说写的是一段心灵的声音和民间的文化。文章中的“我”,是一个平凡家庭中的女孩儿,父母一如既往的关爱着自己的孩子,甚至比以往更加关爱自己的孩子,但自己的孩子却觉得自己没有了栖息之地。其原因让人心痛,那就是父母没有孩子的学习经历,他们之间产生了所谓的“代沟”,这种情况发生在很多家庭中,但本文中的事情,特别地让我感到心痛。也许爱可以化解一切,所谓的代沟,也许就是不敢表露出自己对对方的爱,也许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胆怯和惭愧,也许还有更多原因。总之,对于问题的解决,作者讲述了最美的故事,讲述了最好的方法。此外,本文的艺术性很强,长于细节描写,文章中有多处细腻的画面,如在目前、耳边。如“莫名的泪水沿脸颊划优美的弧线,凝结在这心灵的冬日”这是一篇很具有文化味道的文章,很值得诵读学习。

梧桐古树

/马芸瑾

一声清脆如玉盘珠玑,在幽深的井底激起层层寒是梧桐树上沉积的昨夜雨,浸染了一眼古井,泛着梧桐清香。

一处青山绿水迂回的地方,坐落着一个古老的村庄。

青石板搭成的台阶经雨洗后显得更加光滑,露出了本属于它的幽深的黑色,那是岁月的沉积,显示着们与这座山一般的年岁。灰色的砖石紧紧地罗列着,罗出了一间间披着云影的屋子,列出了这雨后的村庄。

在雨后的村庄里,每一条青石板搭成的街巷中,都洒落着被雨打落的梧桐花、叶。浸染了一村清香。

位于村庄中央的梧桐树是一棵历史久远的古树。不知从何时起它就存在了,或许它和古村同时出现,或许更早。梧桐古树浸染了一夜的秋雨,纯白的花瓣上挂着颗颗晶莹。这昨夜的天赐之物在梧桐花内沉淀了一夜的清香又洒向大地,他们不知落在哪里,只是不断的下沉下沉,看着这个由古树庇佑着的村庄“叮”地一声,雨滴落入树旁的古井,一声清脆如玉盘珠玑,在井壁内回荡,回荡,又深邃似龙吟。

村庄是由古树庇佑的,梧桐树浸染的清香萦绕在村子的每一条大街小巷,每一块青石板,每一户人家的梦中。梧桐清香庇佑这个村庄一夜安详。秋日已至,夏风未尽,夏日的炎热并未完全褪去,不管是这种夏秋交界之时,还是三伏九暑之天,炎热总是与这个村庄无关。梧桐古树茂盛的枝干给予这片村庄的是一片浓郁的阴凉。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村庄位于山腰,不管是山石滚落,还是下方塌陷,都很危险,但古树粗壮的树干,盘曲的根茎像是一双鹰爪,牢牢地抓住村庄,保其一方安宁。

是一个多雨多事的秋季。

漆黑如墨的空中翻涌的暗灰色云如车轮般碾压过村庄,发出低沉的轰鸣声。刹那间一道惨白的穿过云层直劈向村庄,天空一声巨响后,随之而来的是村庄一声巨响。

梧桐古树的一根树干被雷击落了。

粗壮的树干倒在青石巷内,白色的梧桐花溅满石巷,和着雨、泥,挤满了一条巷。

天偷偷地亮了,人们偷偷地从家里出来。

“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人们的嘈杂声响起。

“树枝被雷劈掉了。”一个声音在嘈杂中凸出。

一阵恐惧的惊叫。

“好在没有砸中人。”这是一个苍老的声音。

“这回没有,下回就不一定了! 接着,是一个年轻人尖锐的嗓音。

大树淡淡地看向人群,它依然静立着。

“这破树。也没什么用,留着也是祸害。”那尖锐的声音继续说。

一阵赞叹的声音。

“砍了吧!”“对,砍了。”“砍了这树。

这树保佑村庄几百年了,砍了它会遭报应的。苍老的声音又响起。

“怕什么,不过是一棵树。”

大树淡淡地看向人群,依然静立着。

“轰匡——”又是一声巨响。幽深的山林在惊雷声响之下略显惊恐,大树突然间颤动了一下原来,一颗巨石砸到了大树茂盛的树冠上。

一时间,人群寂然。

雨滴穿过树叶的缝间滴落到人们的脸上,没有人敢再望向大树。一棵古树,一群低着头的人们,立于天地间。天,晴了。

一棵古树,静静地佑着村庄。

一方天地,静静地佑着人类。

【江一点评】

芸瑾这篇《梧桐古树》与下面这篇《静立的树》是母子文的关系。即芸瑾先写了这篇《静立的树》,然后将短篇拉长,就成了《梧桐古树》。以前我曾说过母子文,这是很好的文章训练和写作方法。芸瑾的文章给人一种很强烈的文化感觉,即透过她的文字,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一个形象的画面,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一颗细腻的心灵,这是芸瑾文章很大、也很好的特点。尤其是这篇《梧桐古树》更体现出这种特点。虽然看起来,芸瑾这篇文章是一篇小小说,但它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样让我感到惊叹,惊叹的原因还在于小小年纪的芸瑾竟然写出这样的文章。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独特的艺术构思外,还在于文章的语言,芸瑾的语言很有思维和心灵的力量,虽然是极为小众化的语言,却能让更多的大众理解,比如是梧桐树上沉积的昨夜雨,浸染了一眼古井,泛着梧桐清香。”再如“粗壮的树干倒在青石巷内,白色的梧桐花溅满石巷,和着雨、泥,挤满了一条巷。”再如“原来,一颗巨石砸到了大树茂盛的树冠上。”这些句子,营造出空灵的意境美,同时又暗含着惊人心魄的情节变化,很好的表达出了文章主旨。

静立的树

/马云瑾

这是一棵静立在古老村庄的古树。不知从何时起,它就静静地立在那里,或许从很久很久以前就开始了,或许从远古就开始了。

阳光被剪成金色的碎花,匀匀地铺洒在地上,那粗壮的枝干下,一朵天蓝色的花沉浸在阴凉中,享受着身旁一朵金色的阳光碎花。茂盛的枝叶在阳光下透出翠绿色的光芒,浓厚的树阴盖住了一片广大的土地。似乎还透着淡淡的绿,是茶色。静静地呼吸,空气中还带着缕缕茶香,这茶香和着蝉鸣,萦绕在苍天白日下,挡住光亮的夏日。

“咣当”一声,是水桶落地的声音,“刺啦”又一声,是老人扇动蒲扇的声音。此外,还有人们说笑的声音,妇女倚在树下编织的声音,孩童在树下追闹的声音,当然,还有那无休止的蝉鸣声。在树阴下,好像没有夏天。连地底下升腾的余热也被树根所吸收,取而代之的是水一般的清凉。

它就静静的立在那里,上层的树叶在阳光下闪着金光,翠绿而发烫而在树阴下,有的只是无尽的清凉,安逸。不知从何时起,它就静静地立在那里,或许从很久很久以前就开始了,或许从远古就开始了。

【江一点评】

芸瑾的这篇小文,最需要关注的是它的写景手法。比如文章第二段写阳光与土地、古树的互动,阳光成了碎花,土地承载一切,古树遮挡夏日,细细品读,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写景是很讲究的,从地上到树上,从树上到地上,从地上到树下,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表现景物具有层次感,这是很难得的。另外,还暗含着人们静默的活动,即淡淡的绿,人们在古树下品茶。如果这一段是静,而文章的下一段就是动,有各种声音,水桶声、蒲扇声、说笑声、追闹声。综合来看,本文的写景很值得借鉴。

江一简介

江一,青年作家,诗人,编剧,中文课程设计师,原名金江昆,号榷山,1988年生,2012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师从实力派作家、诗人、著名文艺评论家胡业昌先生,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侯颖教授,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签约作家,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师,衡中诗词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渡缘》《一江琴声》《湖畔弦歌》、诗集《桃花坞雨》《榷山问樵》、美学著作《美的唤醒》、哲学著作《生活世界与艺术境域》、学术著作《情境之门》《一个诸境斋的故事》《洒落的从前》《唐宋诗发展史简话》等,指导中学生创作诗文集《繁荇集》《化境风》《童音》等。发表的论文有《叙事类写作限制初探》《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探究与解决》等。曾独立开发课程《汉字硬笔书法入门与提高》《美的唤醒》《中西思想小史与文学写作》《知“古”与知“己”》,并教授北大先修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对策探究》《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责任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青少年职业规划》,荣获教育部关工委和重庆课堂内外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好老师”主题征文特等奖,写作教育事迹被国家级教育人物杂志《中国好老师》报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