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血压——中医是这么认识的

 呵呵8909 2021-01-07

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即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值持续高于正常值。

正常血压<120/<80。正常高值为120~139/80~89。高血压定义≥140/≥90。

西医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危险因素为超重/肥胖、长期高盐饮食、过量饮酒、长期熬夜等。

动脉血管

中医自古没有高血压的病名,可归纳入“头痛”、“眩晕”、”肝风内动“。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中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也指出“多食咸,脉凝泣而变色”。咸味食物与心血管的关系。

《黄帝内经》举痛论篇言“怒则气上”。

《黄帝内经》标本病传论言“肝病头目眩,胁支满”。

《灵枢·五乱》中记载“清气在阴,浊气在阳……乱于头,则为厥逆, 头重眩仆”。

中药需辩证

中医以阴阳论。阴可为精血,是人体生命的基础。阳可为阳气,是人体物质的流通。所以从中医看血压,即阳气推动血液流动时的血管侧壁压力。阳气和精血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生命。随着年龄增长、过度损耗,阳气和精血都出现了相应变化。如精血物质较少、血液粘稠度增加等,使得阳气需加速运行,以维持人体气血的供应。

故高血压的中医病机归结与五脏气血阴阳失衡,在功能失调的基础上继发邪气的产生,如“风、火、痰、瘀、虚”等病理产物。病位在肝,与脾肾密切相关。早期以实证或本虚标实为主,晚期以虚证为主。初期表现为肝阳上亢或肝肾阴虚。肝气乘脾则表现为痰湿、痰热的证候。病及血脉时,夹杂血瘀证型。

肝火亢盛时常见面红、目赤、口干口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阴虚阳亢常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失眠,舌红而干等。痰湿雍盛常见眩晕、头痛、头重、胸闷、呕吐痰涎,热象明显则为痰热。

临床上以肝火亢盛和阴虚阳亢为多见,治疗时清肝泻火、平肝潜阳为法。用药多以天麻钩藤饮及镇肝熄风汤为基础方多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