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萱小蕾、图丨网络 ▼ 有一阵子,要求自己在午夜12点前、必须完成三千字任务。 也叫了一些喜欢写作的朋友一起,觉得这样也许能互相激励。 虽然不限制写什么,还是很快就有人放弃,或是请假未完成,变得有了间断。 三十个人里,最终一个多月一天没有间断的,也就六七个人。 一些人是有特殊情况,一些应该是找了借口。 而我自己,中途也险些就因为种种原因中断了。 比如出行有事,或是哪天身体不。 想放弃,但还是赶着回去了,或是坚持写了。 好在打字速度很快,如果随便写什么,三千字也就在一个小时内可以完成。 从小学时,我就有写日记的习惯。 写当天的流水心情,流水事件。 有时候,也一本正经的取个标题来围绕着写,但大抵还是会回到无病呻吟的心情倾诉上。 后来开始写稿,还是会写一些日记。 同圈子的文友说:“真佩服你,要写稿投稿,还写日记……” 正想因这话沾沾自喜呢,就又有人来说:“写日记又没稿费,有那时间不如写能卖钱的字啊……” 这样一来,就突然有点不好意思再写了。 好像自己是因为写不出能卖钱的字,才来写日记的一样。 于是,实在想写日记,也不贴出来让人看见了。 后来因为每天给自己规定了任务,又开始写些流水账一样的东西。 因为正规稿件需要找题材,需要更好的点子,不一定每天都能完成。 理由很多,比如题材不好,或是情节没想完整。 有时下笔又会遇到问题,抑或是当天有别的琐事耽误。 眼见临近午夜,就会着急这三千字还没着落,于是只能将当天的事或想法来随手记录一番。 这样倒是轻松,因为打字快,又不需要想情节想的焦头烂额,三千字就很快完成了。 当时持续了一个多月里,每天至少三千字,最高写到八九千字,从未间断过。 这些字里,除了部分日记心情,也有正式的书稿,有杂志的小说故事,或是报纸副刊的千字短文。 其实我知道,写那些没法当下就变成钱的字,并非没有意义,也用不着惭愧。 它是有用处的,它们是一种积累,一种训练。 就如我从小写过的那么多看似完全没意义的日记一般,它们,给我带来的收获是隐形的。 如果不是那时就喜欢写,就一直不停地写,大概也不会有如今成为专职作者这一天。 这种缓慢的积累,当下看不到明显效果,于是很多人不屑一顾,甚至觉得浪费时间。 但是即使不写出些废字,我们每天一样浪费了很多时间。 比如网上到处乱转,或是四处跟人聊天。 又或是做这事时想着那样,最终一样都没做好。 邂逅一行禅师的《正念的奇迹》后,觉得自己也有一些收获。 即“当下我在做什么,就享受并完成当下这一刻做的事”。 比如我在洗碗,就享受洗碗这个过程。 慢慢地一个一个地洗,不要想着我要快点洗完它好去喝茶。 也不要喝茶的时候想着还有工作没做完,那样喝到嘴里的茶想必也是无味的。 所以,当我写日记时,也就有一种投入进去好好写的想法。 于是写着,突地又变成了一个稍微有点正式的、有中心有主题的随笔。 当然,我不保证它就能变成铅字,不能保证它是不是就能换回稿费。 但它已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了,已经给我带来了那种完成一篇文章后会有的踏实感了。 而这个过程,就是我在完成每天规定字数任务时,由赶日记的随意状态激发出来的。 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承认:当下你完成的,你正在做的,其实都有收获,都有意义,都有作用。 即使在他人看来,你做的事没啥用处,是在浪费时间。 也可能你只要不停下,只要在行动,在投入,都是有可能得到回报的。 只是这个回报可能不会那么快,不会那么明显。 它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积累,需要契机,需要坚持。 当然,它还需要一些思考,一些选择和调整。 因为不停地行动重要,方向也重要。 不断地写重要,思考写什么如何写也是重要的。 只是说你在想不出什么可写愿写的文字时、就天马行空随意开始。 因为一旦你在继续写,就有可能越来越有想法,越来越有思路。 有些枯燥的文字和内容、或是流水账里面的某一句也可能突地打动你。 它们让你灵光一闪,有了新的想法,而手指没有停,那些东西就顺理成章被写下来了。 写到这里,你可能会明白,我这个稿子最初也是像写日记一样开始的。 但后来它有了一个主题,即“当下做的都有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