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不求上进”?这样做才能激发00后的学习动力!

 亲子读写 2021-01-07

     昨天接到一位家长的电话,和我说了许多孩子“不求上进”的苦恼,咨询我:“怎么才能激发孩子竞争向上的主动性?”

      随着“鸡娃”竞争的白热化,孩子不紧不慢地“混着”,家长在旁边只能干着急却使不上劲儿,这种情况在“普娃”家庭里越来越多了。

      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首先要从孩子的成长经历入手,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思考为什么孩子不着急。

孩子的日常表现

      明明考上了不错的小学或中学,却不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时常走神儿;课下作业处于应付的状态,遇到不会的题,并不想真的钻研明白,而直接从网上查答案抄上,或者干脆空着交给老师。

      家长给孩子报课外班,孩子从不反对。问他喜欢不喜欢,他会说喜欢,但真正去上课的时候,却不用心。无论是弹钢琴、滑旱冰,还是学语文、数学、外语,都处于“混”的状态。无论在哪个群体里,都没有很强的存在感。

      家长尝试过各种奖励的方式,但孩子并不会因为奖励而持续努力。也尝试过批评和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他,但孩子表示,既不在意排名,也没有强烈的欲望超越身边那些“牛娃”。

      于是,家长得出了“孩子没有任何竞争意识”的结论。

      应该说,相当多的家长并不是很功利地一定要让孩子出人头地,而是苦恼于孩子的人生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没有愿意为理想付出努力的拼搏精神,担心孩子这一生是不是就要在混吃等死的浑浑噩噩中度过了。

      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从孩子的成长经历和未来会遇到的问题两个方面去考虑。

拥有“幸福童年”的孩子更追求“爱”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有一个幸福的童年,那他一定是一个恬淡从容的人。面对社会性比较或者是迫切希望得到的东西,也是一种努力过后的“随遇而安”。

      其实,这种发自内心的安全感,拥有一切,从而不争不抢的生活方式,是很多成年人一生孜孜以求的境界。只不过,在过去近百年来的中国一直处在落后、动荡、屈辱、被压迫的状态。这种氛围下成长起来一代又一代的成年人,习惯的方式是靠自己的努力拼搏改变命运的生存状态,还不太适应这些在衣食无忧的条件下长大的孩子们的处事方式。

      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就享受着来自全家的关注与呵护,童年里的游戏和玩具要什么有什么,任何愿望都不用费尽心思地去争、去抢、去努力就可以实现。他们平和、从容、快乐地过着每一天,坦然地“坐在路边为优秀的同伴鼓掌”。因为同伴优秀也并不会减少来自父母、亲人对自己的肯定和支持,也不会夺去自己与生俱来的、家里的生活条件和资源。那他也会疑惑,竞争和超越的意义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面对自己,他们也能坦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因为他真切地体验着所有长辈的发自内心的、无条件的爱。无论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闯了多大的祸,家的大门永远向自己敞开,亲人的怀抱永远是自己温暖的港湾。

      在“因为是你所以爱你,无论如何我都爱你”的氛围下长大的孩子,内心笃定、充盈,他们在乎的是温暖与爱,而不是在班里考第几名、在课外班有没有老师表扬、某一道题会不会做、在同伴中是否拔尖等等。

      其实,家长们应该庆幸自己的孩子心理健康、待人温厚,人生是如此的自信从容!

      同时更应该以培养了一个具有幸福感、人格健全的孩子而自豪!

“幸福童年”的孩子拼搏的目标是什么

      人努力拼搏的动力一般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改变生存现状的需求,一是实现自我价值。

      对于出生在城市的00后来讲,无论是普通的小康之家,还是社会顶尖的精英家庭,只要父母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孩子对奢侈品和奢华生活都没有强烈的渴望。他们内心宁静、知足常乐,所以很难通过改变生存现状的需求来激发他们拼搏的动力。

      于是,唯一的出路就剩下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了。要像周总理那样从小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清晰地意识到努力不是为了让自己吃得更好、穿得更好,而是去拯救那些仍然在贫困和苦难中挣扎的人们。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是在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并且一定要让孩子体会到,人生最大的追求莫过于为自己周围的人带来幸福,为自己所在的集体、国家、民族发展得更美好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天的学习,是在为将来承担起这份责任和义务积蓄力量和本领。

      这是作为幸福者的责任和义务。

      对于00后来讲,这绝不是唱高调,而是他们精神世界的真实需求。

      就像特雷莎修女,为了拯救穷人,终生为那些别人想远离的、肮脏的流浪汉和濒死的病人服务;像史怀哲,为了救助西非落后部落的穷人们,甘愿在30岁时重返校园,经过8年医学院的艰苦学习,取得医生的执业资格,只为了能够将后半生全部投入到贫困、落后、湿热、艰苦的西非丛林中去;像李政道,本可以当养尊处优的银行家的大少爷,却为了让中国人在世界上更受尊重的理想,在15岁时独自穿越战火,从上海千里迢迢地奔赴大西南去上学,在空袭的威胁下和饥饿的困扰中刻苦钻研深奥枯燥的物理学知识……

家长如何激发孩子拼搏的动力

      1.不要生搬硬套

      如果父母是“一路打拼”很辛苦的人,往往给孩子痛讲“革命家史,希望孩子“在自己的肩膀上”,通过像自己小时候一样的刻苦拼搏,更上一层楼。

      但是孩子现在生活中更多是平静和舒适,根本不需要通过学习考试来改变什么了。这样的说教只会让孩子反感,很难起到正向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2.欣赏孩子

      任何事都是一把双刃剑。孩子的积极进取心不够强。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也造就了他待人接物的宽容与温厚。谁不愿意和这样不爱拔尖、待人厚道的人交往呢?这其实是孩子人生中一笔重要的财富,不要把它弄丢。

      3.树立更高远的人生目标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们解决了温饱、安全、情感连接三个层面的基本需求以后,才会有社会认可和自我价值实现这两个更高层次的追求。孩子现在已经站在了“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高度上,家长不能再试图把他拉回到用温饱需求来激励努力的低水平上去。

      无论孩子处在什么年龄段,都可以通过树立榜样、读名人传记、确定人生宏观目标等方式,激发出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

      总之,中国的大环境已经今非昔比!无论是科学技术水平,还是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基础设施质量,中国的一二线城市都已经远远超越了其他许多国家。当今的学龄儿童,大多是在富足与爱中自信地成长起来的。

      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如何激发孩子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就成了时代赋予家长和老师们的新课题。

      与其困惑于如何让孩子们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式去生活,不如在理解、尊重孩子真实感受的前提下,用心地琢磨如何才能让孩子找准自己在时代浪潮中的位置,使其在有限的生命中、在人类发展和祖国的建设中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