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汾口镇三渡村名考

 淳安老家千岛湖 2021-01-07

汾口镇三渡村名考

三渡村,淳安地名志载:传说武强溪北岸村曰“道朝家”。余氏祖见溪南岸平畴荒野,遂于明代洪武年间遣人筑室安居。绝嗣,最后三徙其他(应为地),方能蕃衍成里,故名“三渡”。

对于此说,心存芥蒂,总感觉有些别扭。一是逻辑上不清。根据文字,似乎是说三渡余氏是由道朝家分徙而来,究竟是否?二是三徙其地,按理应取名为三度,而非三渡。三渡,与水有关。民国《遂安县志》津梁中就明确记载:三渡,县西南五十八里,路通开衢,旧有渡夫,今革。由此说明,三渡既是村名,也是渡名。地名志解释不妥,也不通。

有幸看到清朝乾隆年间余成岐、余炌纂修的《黄堂余氏宗谱》,为大福基各支余氏统谱。记载南宋建炎年间余究自开化高屏迁居遂安十二都翔凤山之阳,名大屋基,后改大福基。子姓繁衍,分徙各处。主要集中在汾口、中洲叶村。进士余德明三子孟三之后德东次子祥礼(行祥三)于明洪武年间迁居三渡,德茂次子祥智(行祥四)于元至正年间迁居县东四都上岸,后志道公于景泰年间复迁前畈(道朝家)。由宗谱看,是先有三渡后有道朝家,两村是并列分支而非从属关系。

而据三渡世系考,祥礼于元世(至正年间)构别馆于十四都三渡,明洪武庚戍年复构楼榭厅堂,宅而居焉。祥礼娶严氏,又纳俞氏,俱未生育,以弟祥智三子瑞七承绍。因此,三渡余氏与道朝家余氏实为至亲。然而,并没有三迁之记载。

那么,村庄又为何名为三渡?

宗谱有明崇正元年裔孙仁惠撰写的《正德堂记》,里面写道:我祖祥三公卜居此地,因丫峰耸秀、三水交緾,爰构斯堂而居,其颜之曰正德。这三水即武强溪、十四都龙溪、十三都乘凤源。这三渡之三,抑或是指三水,抑或也暗含祥礼排行第三?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过去视河流宽窄不同,窄处多筑石拱桥,而宽处多架设木板桥。木板桥难抵洪水冲击,水流湍急处往往设船渡。民国县志记载,现今汾口中洲武强溪段就有横沿义有渡、十二都塌溪渡、十四都三渡,十三都中洲渡。据《黄堂余氏宗谱》,三渡在崴山脚下,名为七门古渡。说明旧时确实存在舟渡。

根据宗谱记载及地形地貌,三渡村名由来,当为因水而取义。滨水而居的村庄不少,独以渡来命名,亦是别具一格,形象而富有历史品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