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迟、数脉临床主病探析

 华华YHBH0207 2021-01-07


第 1686 期

作者 / 1覃骊兰1蓝毓营2王天芳1广西中医药大学2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编辑 / 段瑞 ⊙ 校对 / 张芊芊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迟脉与数脉是临床的常见病理脉象,古现代医家都对其进行过深入的剖析,以脉测证,给予临床诸多的指导与启示。近30年来,由于脉诊方法的进步与认识的不断深入,文献报道出现了一些与古代文献不尽相同的地方。笔者认为,这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在中西医不断融合的当今,对于脉象临床主病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必然会出现与古代文献认识相同但更为深入或者差异的地方,这是对脉象临床主病研究的有益验证、补充与完善,将进一步有效指导我们应用于临床,提高现代中医诊疗技术与手段。在此,笔者将在对古人有关迟、数脉主病认识回顾的基础上,根据现代有关研究、分析,进一步梳理迟、数脉的主病,为指导教材编写及临床辨证提供一定依据。

1古代文献中有关迟、数脉主病的认识

1.1迟脉主寒,亦可见于热证:迟脉脉来迟缓,一息不足三至,主寒证。如《脉经》云:“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若迟而有力,多因寒凝气滞,气血运行缓慢,为实寒证,如《伤寒论》曰:“迟为在脏。以阳气伏潜,不能健行,故至数迟耳。迟而有力,有壅实不通利之意,痛可想见。”迟而无力,多因阳气虚弱,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为虚寒证,如《脉诀汇辨》曰:“其所主病,与沉脉大约相同,但沉脉之病为阴逆而阳郁,迟脉之病为阴盛而阳亏。”迟脉亦可见于热证,如《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曰:“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指出了阳明腑实的实热病证也可见迟脉者。

1.2数脉主热,亦可见于寒证、虚证:数脉脉来急促,一息脉来五至以上,主热证。如《脉经》曰:“数脉来去促急。”若数而有力,多因邪热鼓动而致,为实热证。如《濒湖脉学》曰:“数脉为阳热可知。”数而无力,甚则数大而空,多因精血不足,虚阳外越所致,为虚热证。如《景岳全书》曰:“数脉为寒热,为虚劳,为外邪,为痈疡。暴数者多外邪,久数者必虚损;数而无力仍是阴证。”数脉亦可见于阳虚、气虚、血虚。如《景岳全书·脉神章》曰:“数脉五至六至以上,凡急疾紧促之属,皆其类也……滑数、洪数者多热,涩数、细数者多寒。暴数者多外邪,久数者必虚损。数脉有阴有阳。”又曰:“凡患虚损者,脉无不数,数脉之病,唯损最多,愈虚则愈数,愈数则愈危,岂数皆热病乎。若以虚数做热数,则万无不败者矣。”也有提出脉数主寒的医家,如《伤寒论》第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指出脉浮而数属于表寒证,可用麻黄汤治疗。再如《脉经》中云:“弦数有寒饮”及《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2中医诊断学中有关迟、数脉主病描述

2.1迟脉:脉象: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主病:寒证。迟而有力为寒痛冷积,迟而无力为虚寒。久经锻炼的运动员脉迟而有力,则不属病脉。

2.2数脉:脉象:一息脉来五至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3现代文献中有关迟、数脉主病的认识

3.1进一步验证了古人的观点:数脉主热证这一观点是古今公认的,包括实热证与虚热证。现有学者提到白血病患者脉象以细数为多占42%,认为脉细为里虚,脉数为阴虚内热或挟有邪气。李士壄等则认为,热证出现脉数者,是由于痰饮、湿浊、食积等蕴而化火以致阳热亢盛、气血加速、脉来疾迫所致。

3.2对迟、数脉的主病有了新认识:

4结语

综上所述,迟数脉是临床上比较容易分辨的脉象,主要是频率快慢的差别,但其所主临床病证有许多相互交叉或截然相反之处。基于古今对它们的认识,我们认为现今中医诊断学教材有关迟数脉的描述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如教材认为,久经锻炼的运动员脉迟而有力,则不属病脉。现代相关研究也认为迟脉可见于正常人,且多见于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在这一点认识上是一致的。但是相关研究也表明,数脉亦可见于正常人,且多见于体质虚弱者,这在教材中就没有得到很好体现。(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现代对脉诊的研究已趋于丰富性与多样性,结合现代医学的认知,病脉主病的领域得到更广阔的拓宽与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现在的一些研究做进一步的梳理与探讨,最终得到一个关于迟、数脉主病的客观标准。对迟、数脉的古今分析,也提示我们临床病机证候的复杂性。鉴于脉象的复杂性与千变万化,临床辨证施治以独取一脉而辨一证的诊疗手法现今临床已不太适用。脉诊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意义,但绝非是惟一的金标准,我们一定要注重四诊合参,脉-证-病合参,相兼脉合参,诊治疾病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提示:转载请注明来源 “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