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家的月光”:老镇江的中秋风俗和美食,童年满满的记忆

 镇江风情 2021-01-07

每到中秋,都是镇江人要忙活一阵子的时候,中秋对镇江人来说,是秋忙里难得可以偷闲的情趣,也是阖家团圆的节庆。

《老家的月光》柏文唱

北固双楼,左为多景楼,右为北固楼    杨宪华/摄

01

老镇江有个“中秋拜月”的风俗,而且素来“男不拜月,女不送灶”。拜月的“专利”为什么属于女性呢?小时候曾有颇懂掌故的老人解释:因为月宫的娘娘是嫦娥,妇女拜月愿貌似嫦娥。

长大之后通晓世故,觉得这是因为中秋明月当空,秋高气爽,正是天气最美、景物最美的时候,这个时节女子也可以打扮得美美哒,家里面的女性也乐意操持这些仪式,显得讲究。而到了年底,天冷人又穿得多,不仅不显得漂亮,而且要花很多力气活,所以男的一般主持送灶活动,理由就是一家之主要管财迷油盐。

嫦娥的舞蹈

因此,街坊邻居的姑娘们很热衷中秋拜月,一到节日就妆饰明丽,发髻上戴起金黄色的桂花,脚穿绣有兔儿拜月的花鞋,面对皓月,顶礼膜拜。

一个经典的老镇江式拜月要具备:中秋夜,明月悬。庭院里,八仙桌。端上果盘供品,还有清水一碗,再点燃插满彩旗的“百和斗香”,这有个口彩叫做“家和人和万事和”。

端上拜月的供品:素月饼、红石榴、青菱角、紫葡萄、黄芋头、绿莲蓬、花下藕、烂面烧饼“团圆饼”。

这些供品都有吉祥如意的口彩,清代袁景澜的《岁华纪丽》:

“吴俗中秋,取藕之生枝香,谓之子孙藕;莲子不空房者(莲蓬有果实),谓之和合莲;月饼形象团栾,取人月双圆之意。

吉祥的口彩,也意味着老镇江过中秋的仪式感。镇江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中秋拜月的“吴俗”,反映了民间百姓的美好愿望和审美情致。

拜完后,要用手指蘸上供月的清水涂目,祝愿眼明目清。

妙高台的月光

新河桥的月光

02

供月的时鲜果品,有朱红硕大的柿子,咧开嘴笑的石榴,绿里泛紫的葡萄,雪白鲜嫩的花下藕,生青碧绿的两角菱,月亮姑姑是心领,最得便宜的是孩子,所以小孩子最喜欢分水果供品的环节。

月上云台阁 杨宪华摄

中秋之月象征着团圆,吃着水果和月饼,孩子们念着《全家拜月》的镇江童谣:

八月初一,太平初一;月到中秋,全家拜月;  宝塔灯,灯照天地;花下藕,藕丝相连;  红石榴,榴开见子;团圆饼,合家团圆。

老镇江的中秋食品,虽说和外地一样都吃月饼,但过去镇江地区流行的多是苏式月饼,以“五仁”月饼居多,月饼的馅心中有杏子仁、松子仁、莲子仁、瓜子仁、核桃仁,寓意“仁和”,如同“和谐”一词。

比较有乡土风情的是老镇江的“烂面烧饼”,饼似圆月亦称“团圆饼”。这种饼子要选黄绿相间、肉细而汁水稠粘的南瓜,洗净刨成丝,配佐料做成馅心,然后将面团搓成圆形,包好馅,按扁,放进锅油煎烙饼,烙成的烂面烧饼,油汪汪甜津津,很有滋味。

老镇江的烂面烧饼

中秋的石榴

02

镇江因为城市山林,赏月佳境颇多,例如金山的妙高秋月、焦山的华严月色、南山的鹤林玩月等等。

金山寺的月光

《坡仙集外纪》这本书里说:

苏轼於中秋夜宿金山寺,作水调歌头寄子由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神宗读至"琼楼玉宇"二句,乃叹云:"苏轼终是爱君。"即量移汝州。

到了唐代,诗人许浑在镇江的鹤林寺又写了一首《鹤林寺中秋夜玩月》:

“待月中庭月正圆,庭中无树复无烟,初更云尽出沧海,半夜露寒当碧天。轮彩渐移金殿外,镜光端挂玉楼前,莫辞达曙殷勤望,一堕西岩又隔年。

现代学者老镇江吴调公先生的《焦山望月》:

“我们坐在华严阁的廊下”,“静无声音地看月亮”,“焦山的月亮是有名的,因为它的位置在大江中心”,“长天一碧,月光照着山前的一片江”,“我想起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的诗句,觉得颇与此景仿佛”。

这篇小品文笔清新自然,读来如在画中,还编选在《名家丛谈》一书内。

在这些美好的文笔下,月下的镇江,本身就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梦。江水流不尽,风月自然来。美丽的景色和生花的妙笔合璧,让镇江的中秋之夜变幻得更加神秘而诱人。

西津渡的月色 杨宪华/摄

金山湖的月色 杨宪华/摄

往昔仅凭追忆,今躬逢盛世,佳节赏月,馨香一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正是: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

如感兴趣,大家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哦,

最好再留个感言,万分感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