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沿着山脊上的林荫道过垛子口去大坑

 df7086 2021-01-07

找到这条山脊上的林荫道完全是偶然。因为最先吸引住视线的是山角上的那座宏伟高大的石头教堂,它的古朴的全石结构和破败的门窗,甚至是堆满了竹子的高台阶,都有一种纯正西方建筑的格局与特征。因为年深日久,因为青苔遍布和日积月累的时间损毁,这座伫立在面对广阔的山口位置上的高大教堂,格外有沧桑感;连同围绕着它的一圈参天大树的老树枯枝,构成了一种建筑与环境相一致着的西方神话般的气氛。

而这种气氛周围又都是竹林,是即便是冬天也似乎带着一股甜甜的味道的中国南方的宜人气息;被这样的甜润的气息烘托着的凛冽甚至凄厉的教堂,就显得非常奇异,既是西方的也是中国的,是中国的西方,也是西方视角下的中国,甚至可以说就是整个莫干山山顶城市的全部特质的直接表现。

在教堂后面的山坡上有同样沧桑的石头铺成的上山的路,路边的森林中掩映着一栋栋别墅,别墅都已经人去屋空,但是它们在夏天的时候的清凉和宜人还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上到山脊上的时候森林愈发密集,而一条沿着山脊的和缓石阶路使森林让开了一条明确的缝隙,形成了罕见的山脊林荫道景观。

道路两侧的护道树已经非常高大,高大到好像是先有了树才有了道路一般。但是它们横平竖直的整齐排列和间距相等的格局显然又都是出自人工。这是当年住在别墅里的人们上山散步走的路,是登高望远、锻炼身体、刷新精神的山脊上的散步之路。

作为山顶上的城市,这样的散步路径的设计是充分考虑到了人居的诸多需要的必要设施。它貌似是物理意义上的连接了山脊,貌似仅仅是公园化的山场归置,其实隐含着更大的满足精神需要的内容。

因为长期生活在山顶这么一块狭小的地方,无论空气多么好,无论怎么像是他们万里之外的家乡,时间长了也还是难免一种局促之感。视力所及的辽阔与真正能涉足的空间的狭小之间所形成的张力,日积月累会让人的精神走到一种类似憋闷在山谷里的压抑。而山脊上的这样既有视野也真地能顺着山径远行的路,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排遣掉这样的压抑感。

果然,顺着山脊上到山顶,山顶有亭。而“亭”者“停”也,过了这个“停”还可以继续顺着山脊向另一侧的山谷,向远方的山峦前进。下到一个几条山路交汇的谷口,是为垛子口。垛子口这个名字非常有古意,也是整个山地美学中极富美感的一个地名。在这个位置上,山脊上绵延而来的路和两侧山坡上来的路形成了一个山间难得的十字路口。安静,寂寞,是山上的十字路口的气氛特点,所有行经此处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停住脚步,歇一歇,想一想,将表情中那从山林中带出来的懵懂的阴凉晾晒晾晒。

再向前,还有一座非常高大的山峰,这座山峰因为在整个莫干山山顶城市的最西边,所以没有一栋别墅建筑。即使是在山峰顶上,建筑选址也都是向阳的难面和东面。西边的山,即使也是完全的山峰,也有自己的南面和东面,但是竟没有任何人工建筑的痕迹。

当年这里大约是被设定为山顶公园了。因为环山一圈,基本上没有上下起伏,几乎就是一条平坦的天路,空中小路,轻松地行走其上便已经是在空中散步。而且这条审美的大路足够长,走得很快,也需要一个小时。

如今这里被标明为大坑景区,实际上自始至终也没有什么大坑。唯一像是大坑的也就是从山上俯瞰,山下的世界陡然凹下去,勉强像是个大坑。其实包括那些沿路所说的奇石怪角什么的,都不过是为游人助兴的附会而已,真正的风景就是环山而行,一直可以向着四面面八方做无垠的瞭望本身。它对山顶城市的局促与拥挤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可以安抚长期居住在山上的人们的心。

莫干山之妙,每一个角度,每一个位置,都自其不抵达、不亲身实践就难以描绘的曲奥。只有置身于是,才能真正享受这美的盛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