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段解读,日本国王的霸气文言文回信为何朱元璋看罢大怒

 安麓散人 2021-01-08

想得多一些,看得透一些,重新审视你所知道的文史。我是南街村夫。

分段解读,日本国王的霸气文言文回信为何朱元璋看罢大怒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之一

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

相信绝对大多数人看到这句话,一定会认为这是中国人写的。但真相是日本以国王怀良的名义给明太祖朱元璋回复国书上的话。撇开中日两国百年恩怨,这封国书全篇采用的文言文写作而成,引经据典,不亢不卑,文采飞扬,纵横肆意,令人忍不住拍案叫绝。(突然觉得这样做不合适,是长小日本志气,灭自己威风,这案还是不拍了吧。)

我们先说说这封信的由来。

明朝初年的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期,国内形势混乱,大批被打败的武士化身为海盗,骚扰中国沿海,酿成持续百年的倭寇骚乱。洪武二年,朱元璋就派遣使者诏喻日本,希望日本能处理好倭寇问题,如果放任不管,明朝就会派大将征讨,你们好自为之吧。(明史·列传·卷二百一十:“宜朝则来廷,不则修兵自固。倘必为寇盗,即命将徂征耳,王其图之。)但日本国王怀良并没有将此当一回事,还扣留明朝使者,斩杀随行人员。洪武三年,朱元璋派莱州府同知赵秩前去责问,说服怀良奉表称臣,送还倭寇掠夺的人口。但是由于当时怀良年少,有与其政见不同者争夺皇位,日本国内更加混乱。洪武七年,足利义满的室町幕府希望与明朝保持贸易关系,可是没有怀良国王的国书,不被明朝认可。加上倭寇频繁骚扰,朱元璋下旨责备日本方面。洪武九年,日本遣使请罪,朱元璋认为他们国书上丝毫没有诚意。洪武十三年,又来进贡,依然没有国书,只有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满以丞相名义的书信,而且用词很不恭敬,朱元璋再次拒绝。

第二年又来,朱元璋又被拒绝了,三番五次跪舔大明,但国书上还放不下架子,用词不恭态度蛮横,这让朱元璋很不开心,就生出讨伐日本的念头。于是就让礼部拟定了一封国书,警告一下日本。《明太祖实录·卷之一百三十八》记录下了这段文字:

“王居沧溟之中,传世久长,今不奉上帝之命,不守己分,但知王环海为险,限山为固。妄自尊大,肆毁邻邦,纵民为盗。上帝将假手于人,祸有日矣。吾奉至尊之命,移文与王。王若不审巨微,效井底蛙,仰观镜天,自以为大,无乃构嫌之源乎?”

日本国王居住在大海环绕的地方,代代相传,现在不奉行上天的命令,不安分守己。以为凭借大海环绕和山高路远的险阻就可以妄自尊大,放纵海盗危害邻邦。那么,上天将会派人给你降下灾祸。如果你不好好反思,效仿井底之蛙,自以为大,这不就是让两国产生误会的根源吗?

分段解读,日本国王的霸气文言文回信为何朱元璋看罢大怒

日本国王怀良画像

这封信充满了杀气,基本上没有用什么委婉的外交用语。但足利义满所代表的日本室町幕府也毫不示弱,以日本国王怀良的名义回复了一封国书。下面,笔者以个人愚见逐段分析一下这封中国风十足的国书。

“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盖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远弱之倭,褊小之国,城池不满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华之主,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封疆百万里,犹有不足之心,常起灭绝之意。

以三皇五帝开头,开门见山指出我的土地我做主。天下之大,并为一人独有。我们是偏远弱小的国家,但知足常乐。皇帝您已经是中华大地的主人了,依然不满足啊。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搬出三皇五帝告诫明朝不要妄动刀兵。针对明朝国书,这话说的是针锋相对。

夫天发杀机,移星换宿。地发杀机,龙蛇走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昔尧、舜有德,四海来宾。汤、武施仁,八方奉贡。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敬畏天地,天地显露出杀机,就会有各种反常的表现警告人们不要逆天地而行,接着拿出尧舜、商汤周武王等上古贤王施行仁德天下宾服道理强化说明。言外之意就是明朝如果征讨我们是逆天而行,要遭报应的。如果像古代圣贤学习,不动刀兵,日本也会进贡的。可谓是绵里藏针,既有警示也有服软。

分段解读,日本国王的霸气文言文回信为何朱元璋看罢大怒

被烧毁前日本金阁寺保留的足利义满的木雕像

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论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又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精锐之师,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备,岂肯跪途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倘君胜臣负,且满上国之意。设臣胜君负,反作小邦之差。

道德说教之外,还有方法论来应对。针对可能发起的战争,日本理直气壮表示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有胆量就过来吧,谁怕谁呀。你们天朝上国有精兵良将,我这个小国家也有御敌之策。我们这里人才济济,山川地势随处都是战场,要不大家就一块做做游戏?这段话说的是霸气十足,顺从未必就能活,开战未必就会败,我们并不惧怕。文中还采用了孔子孟子代表人才众多、孙子吴起形容猛将如云,又用到岳飞《满江红》中“踏破贺兰山缺”的典故,表示抗击到底的决心。

自古讲和为上,罢战为强,免生灵之涂炭,拯黎庶之艰辛。特遣使臣,敬叩丹陛,惟上国图之。”

强硬的话说完了之后,继续表示服软的态度,但在用词上丝毫不丢面子,而且指出来,双方讲和罢战,对彼此都有好处,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最后还非常谦卑的表示,叩拜在皇帝的脚下,一切听从您的安排。

分段解读,日本国王的霸气文言文回信为何朱元璋看罢大怒

朱元璋明孝陵石碑,康熙题词赞扬明太祖功业胜过唐宋

这篇日本写的国书,有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那种气势,有气度也很有骨气。面对大国压力,敢于直面对抗,又不失外交辞令。口中称臣,气势上毫不妥协。本意是不希望开战,却又拿出不惜一战,战则可胜的自信。绵里藏针将开战对双方利弊分析得头头是道,最后又给了明朝一个台阶,我们特意派遣使者过来,请您定夺。如果不是见诸于史书,很难相信是日本人所写,他们的对中国文字的驾驭,对典故的应用可谓是信手捏来。

虽然这封国书是以怀良国王的发布的,但这只是借用国王的名义罢了,甚至国王可能都不知道这封国书的存在,因为此时的怀良国王早就隐退。而朱元璋又认为只有怀良这一派才是日本的正统,因此,当时日本九州的大名们经常借用怀良国王的名义与明朝交往,这更充分地说明日本上层统治者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掌握已经炉火纯青。笔者无意捧高日本,但对日本的学习精神和成果不得不认同。

明太祖朱元璋看了这份回信,勃然大怒,本来想着大举东征日本,但综合考虑之后加上元朝两次征讨日本失败的教训,于是就打消了这种想法,同时表示不在于日本保持往来,在《皇明祖训》中提到“四方诸夷……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并将日本列为不征诸夷国之一。

日本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又恨又敬的国家。唐高宗时代唐朝与日本白江口一战,让日本重新认识了大唐的威力,并立刻派遣大批留学生以匍匐的姿态全面吸收先进的唐朝文化,甘愿做一个合格的学生,可是等到羽翼丰满,反过来把以前的老师打翻在地。

分段解读,日本国王的霸气文言文回信为何朱元璋看罢大怒

影视剧中大明船队

参考资料:

明史·列传·卷二百一十

明太祖实录·卷之一百三十八

------------------------------------------

不猎奇,不跟风,用心思考,从过去的历史中寻找今天的共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