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初朱元璋对日外交失利,朝贡外交下,没有里子还要啥面子?

 3613馆长 2023-05-04 发布于广东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对一个国家来说,外交是以和平方式发展维护与其它国家关系的手段。

通过外交不仅可以推动有利于国家对外政策的实现,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而且可以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外部问题,维护国家的利益,保障国家的安全。

一直以来,中国雄霸于世界东方,在整个东亚范围内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与周边各国数千年的交流发展中,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朝贡外交体系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强盛王朝之一,却在开国初年的中日外交上少见的受挫,其结果不尽人意。

一、明朝洪武时期的倭寇外交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经过十多年的奋战,终于推翻元朝统治,正式建立大明王朝,开国年号为洪武。

洪武初期,天下初定,大明国内外形势并不稳定。

在国内,北方元朝残余势力依旧死而不僵,建立北元政权,盘踞西北;而在南方,云南、四川等地尚未完全统一。

在国外,张士诚、方国珍等部分残余势力逃亡海上,与日本战乱流亡的倭寇相互勾结,他们在沿海地区:

“焚居民,掠货财,北自辽海、山东,南抵闽、浙、东粤,滨海之区,无岁不被其害”。

倭寇在中国沿海地区活动频繁,沿海居民深受其扰,成为当时一害。

当时,明朝主要力量集中于北伐和收复四川、云南。

因此,明王朝并不能投入大规模的人力、物力去加强沿海军事力量,来驱逐倭寇的侵扰。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便希望通过外交的方式,让日本自己平定倭寇,随即展开了“倭寇外交”。

可当时中国与日本的外交关系并不好。

自公元1274年和公元1281年,元朝两次东征日本,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也导致两个国家从此交恶。

双方在此后长达70年的时间里,断绝了外交往来。

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就派遣使臣分别到高丽、日本、安南、占城等东亚周边国家,宣告新王朝的建立,重新缔结外交关系,以此得到周边各国对新政权合法性的认可。

据记载,1368年12月(洪武元年),明太祖“遣使颁诏报谕安南、占城、高丽、日本各四夷君长”。这些国家在接待明朝使臣之后,纷纷在第二年遣使来贡,可唯独日本没有任何反应。

后来才得知,使臣“舟至境内,遇贼杀,杀害来使,诏书毁溺……”

使臣居然能被贼寇杀害,可见其猖獗程度,这也导致外交文书到不了日本倭王手中。

不管怎样,明朝与日本的首次外交以失败告终。

对于日本没有外交回应,不明原因的明王朝十分生气,后来在出使的国书中还专门就此事怒斥:

“蠢尔倭夷,出没海滨为寇,已尝遣人往问,久而不答,朕疑王使之,故扰我民。”

可考虑到中日多年外交断绝的特殊情况,以及沿海面临的倭寇问题,大明还是决定继续派遣使臣出使日本。

二、朱元璋倭寇外交的失败

洪武二年二月,明太祖又继续派遣杨载、吴文华等七人出使日本。

日本九州地区离中国最近,大明使臣就是由此路到达九州,来到日本。

由于不知道日本当时的情况,使臣们将占据九州的大名势力南朝政权首领怀良亲王,误以为是日本倭王。

此时的怀良于1359年与日本幕府军在筑后川之战中获胜,赢得了日本九州地区的统治权。

当他看到明朝的国书之后,对朱元璋“盛气凌人”的态度也很生气,当即就将其中的五位明使杀掉,而杨载、吴文华两个重要人物被拘留了三个月才放回国。

有道是“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日本公然杀害使臣的外交事故,让明朝颜面尽失。而且倭寇的侵袭随之加剧:

“复寇山东,转掠温、台、明州旁海民,遂寇福建沿海郡。”

但此时明朝北伐正处于关键时刻。

洪武二年(1369年)常遇春攻克北京,元顺帝北逃,这是收复北方失地的良机。

而且,当时的朱元璋,对日本自己处理倭寇问题仍抱有幻想。

洪武三年,他再次派遣赵秩等使臣前往日本,在使臣队伍中还押送15名倭寇跟着赴日,要求日本从严处理这些倭寇,来试探其态度。

这一次出使,与之前大不相同,怀良一改去年的敌对态度,转对抗为恭顺,并甘愿俯首称臣。

据明代史家高岱记载,赵秩见到怀良“日本王良怀礼遇载等有加”

为何会有这样的转变?

这是因为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北朝室町幕府召集各方力量准备讨伐南朝,怀良面临困境。

而大明刚将元顺帝驱逐出北京,势力正盛,怀良想借明朝的声势来抵抗各方压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南朝的掌权者怀良,只能接受明朝国书的要求,在洪武四年遣使来华,向明朝奉表称臣。

面对怀良的称臣纳贡,朱元璋除厚赏怀良使臣外,还特意让佛教祖阐禅师等人护送使臣回日本。

“天宁禅师祖阐仲猷,以高行僧召至南京。会朝廷将遣使日本,诏祖阐与克勤俱。祖阐不惮鲸波之险,毅然请行。”

然而,祖阐一行抵达日本后,才发现怀良并非真正的日本国王,南朝也快要被北朝攻陷了。他们被北朝人拘留在日本圣福寺,差点被冻死、饿死。

最终祖阐禅师等人通过日本宗教界关系,才见到北朝的足利义满将军,摆脱困境,并于洪武七年(1374年)回到大明。

与其同来的,还有日本统治者幕府将军足利义满派遣的朝贡使团。

朱元璋到此刻才知道日本内乱、倭寇横行的真相。

但也因日本国内战乱横生,无统一政权,外交没有效力,无法解决自身的倭寇问题。

加之倭寇仍旧在沿海肆虐,朱元璋对日本失望至极,故而当日本的使臣朝贡时,被他多次却之不纳。

“恶其表词不诚,降诏戒谕,宴赉使者如制。”

朱元璋欲让日本平倭的希望彻底破灭,所以怒日本特甚,决意绝之,专以防海为务,由此将靖倭的重点放在了实行海禁,加强沿海军事力量,其倭寇外交宣告失败。

三、朝贡体制下的面子和里子

中国古代的外交可以简称为朝贡外交,朝贡外交以朝贡体系为基础,是从秦汉大一统至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外交体制。

朝贡体系又叫宗藩体系,是在整个东亚地区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体系。

而这样的体系,本质是基于古代中国强大的实力。

在这个体系中,中国居于万国之上,以宗主国天朝上国自居。其他周边各国则“自降一等”,成为中国的藩属国,自愿向中国朝贡。

自古以来,中国的国际关系,只有上国对藩属的关系,中国的一切外交也都是上国对藩属的外交。

中国与东亚其他周围地区相比,无疑带有中国中心主义与中国优越的色彩。

而明朝洪武时期中日“倭寇外交”的失败,表面上来看,是朱元璋对日本指责的态度,遭到了日本方面的拒绝。

可见,朝贡外交体系,中国并非完全至高无上,日本也并不总是认可明朝的权威。

日本甚至曾多次斩杀、拘禁明朝来使,怀良亲王也曾藐视明太祖的统治权威,称“盖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公然挑战中国在当时的中心地位。

当时,明朝对日本的外交诉求中:日本承认明朝新政权,向其称臣纳贡,更多是表面形式,即“面子”;而要求日本处理倭寇之乱,以此保障中国沿海安全,才是实质内容,即“里子”。

明太祖多次遣使日本,要求他们解决倭寇问题,可谓不厌其烦,因为倭寇才是明太祖的真正关注点。

但此时日本内乱不断,并未能按照明朝的预期去平定倭寇。哪怕日本曾几次奉表进贡,遵守朝贡礼仪,依旧不能让朱元璋满意。

毕竟,当里子问题得不到解决时,面子也就荡然无存了。

结语

明朝洪武初年中日外交的终止,根源在于倭寇连年侵犯中国沿海,给国家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日本本土内乱不休,难以处理倭寇问题,使得朱元璋对倭寇外交失望,从而决定与日本断绝外交关系,转而重点加强防倭军事力量,以维护国防安全。

可见,中国与邻邦交往中,朝贡礼仪只是面子,而国防安全才是里子,是影响两国外交最深层次的核心要素


参考文献:

《明史纪事本末》

《明太祖实录》

《明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