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帮老人“打通脑梗”的方子!

 图书 馆员 2021-01-08

帮老人“打通脑梗”的方子!治多发脑梗,反应迟钝,表情痴呆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跟你聊聊多发脑梗,导致的痴呆。

对这问题,我写过不少篇的文章。给大家介绍了一些不同的方法。当然,每一种思路,针对的都是不同的证型。大家在学习领会的时候,应该注意区别。

今天呢,我想跟你讲一则经验。它在业界很有名。这就是国医大师颜德馨先生的一张验方——生地15克,赤芍15克,川芎9克,红花9克,水蛭粉3克(吞)。石菖蒲15克,远志9克,茯苓9克,黄连3克,通天草9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各服用一次。

我第一次见到此方,是在一篇介绍颜师学术成就的文章里。后来,这个配伍在业界的多部专著中都有收录,逐渐成为中医人共同的财富。

当然,至于临床运用,我也是近些年才有一点心得。

我记得,那个患者刚刚70岁。主要问题,就是在最近两年时间里,逐渐出现老年痴呆的现象,典型表现就是所答非所问,你问他什么,他答不出来,好不容易憋出几个字,也完全对不上。平时呢,可能会自言自语,但所说的话,谁都听不懂。

与此同时,记忆力下降,表情日益僵化。

家里人带他去看过,说是有多发性脑梗、脑萎缩。而之前,此人确实有过脑血管病史。

怎么办?他来找我们神经内科的一个老前辈。这个老前辈和我要好,于是找我一起研究。

他的想法是,先用中药汤剂治疗。我过去一看,发现患者脉弦而数,舌头微微发紫,舌边发青,舌苔略黄而薄。

我认真想了一下,对老前辈说,不如用活血化瘀、开窍醒神的办法。于是,我将上文所述的配伍,拿出来,供他参考。

老前辈是学西医出身的,后来才改的中医。不过说实在话,他对中医的理解,还带有不少西医的思维色彩,并没有达到很深入的层次。但是,他听完我的讲解后,觉得在理,于是决定应用。

结果,就是这个配伍,患者前后运用了5个多月,效果非常好,神智逐渐清晰,而且表情日益丰富、心情日益开朗,和人说话聊天,没啥问题了。

上面这个医案所讲的例子,是典型的血瘀阻滞、脑窍不通的例子。它和我之前讲的验案,不一样。

怎么知道是源于淤血阻滞啊?你看脉象。此人脉弦,这个在一些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变患者身上比较多见,提示的不是肝郁,而是脉道缺乏弹性。缺乏弹性,它就硬呗,所以触摸起来像琴弦。再看,此人舌头色紫,舌边发青,这代表血瘀啊。血瘀,脉道僵硬滞涩,这和患者的多发性脑梗就对上了。

血瘀日久,它就会生热。所以患者脉略数,苔略黄。这都是有热的表现。当然,对于患者来说,淤血阻滞所产生的邪热,容易让他心烦、易怒、爱发脾气、性情急躁。

这个时候怎么办?思路很明确,就是活血化瘀、开窍醒脑。

颜师的这个配伍,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的。我们再看一遍——生地15克,赤芍15克,川芎9克,红花9克,水蛭粉3克(吞)。石菖蒲15克,远志9克,茯苓9克,黄连3克,通天草9克。

这里头,赤芍、川芎、红花、水蛭,是活血的。活血化瘀,容易伤阴血,所以你必须养阴血。因此,加了一个生地。淤血日久,容易生热,所以用黄连、通天草清热。茯苓、远志、石菖蒲开窍宁心。这就是基本结构。

这里头,您可能比较陌生的,是通天草。

通天草,其实就是荸荠苗。这玩意儿确实是中药,但是一般来说用得很少。很多中药专著里头,不收录它。我为了考证这味药,查阅了大量书籍,最后在南京中药大学出版的《中药大辞典》里,以及当代学术著作《现代中药学大辞典》里,找到了关于它的解读。这个东西,性味苦,凉,善于清热解毒、利尿降逆。我粗浅地理解,此药和黄连一起,有一定的泄热的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由于淤血阻滞,所带来的内环境失衡。

不过,也有学术界认为,通天草这药,用在这里,别出心裁。因为此药属于荸荠的地上部分,其性上逸而清轻。它就相当于一个舟楫之药,载诸多活血化瘀之品,直入脑窍,从而改善脑部的淤血。这种认识,倒也无可厚非,不过我总觉得,有一点穿凿附会之嫌。

但无论怎么说吧,颜师的这张配伍,从实际临床中来,又经过临床检验,它还是有科学性和独到之处的。这里面更深层次的学问,我才疏学浅,无法解读了。这就留给比我优秀的读者朋友,来研究吧。

其实啊,脑梗作为一种多发病,是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罪魁祸首,给很多家庭带来负担。尤其是多发脑梗带来的神志障碍,痴呆表现,不知道让多少人为之痛心。它一直都是中西医临床各自面临的,共同的难题。我上头所说的配伍,算是治疗思路和方案之一,供读者朋友参考借鉴。

中风的辨证治疗

中风卒然仆倒,首先宜审别阴阳、寒热,闭证和脱证,采用“开关固脱以及灸腧穴等,积极抢救。《杂病源流犀烛》引《纲目》云:“初中倒时,随即苏者,宜治;若不省者,宜掐人中;若痰壅,宜吐;口噤,亦宜吐。若口开、手撒、遗尿者,为阳暴绝,速宜大料参、芪补接之。”丹溪曰:“气虚卒中,浓煎参、芪,加竹沥、姜汁服。”若口开为心绝,眼合或上视为肝绝,手撒为脾绝,遗尿为肾绝,汗出如油,声如鼾睡为肺绝,及面赤如妆,脉虚急大,皆为虚极阳脱的危象,惟以三生饮加人参煎浓汁调入灌之。如牙关紧闭,先以乌梅浸醋擦其牙。痰塞咽喉,以稀涎散吐之。不省人事,以半夏末吹入鼻中,以开关通窍,待关窍已通,再灌药液。
2.苏醒期:
中风卒倒经上述措施急救苏醒以后,可能出现下列证候。
1痰涎壅盛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则湿聚成痰,肺虚则气不肃降。气失所降,痰壅上逆,用稀涎散或加橘皮;或用姜盐汤探吐后,继用星香散、二陈汤、涤痰汤、导痰汤,以豁痰;挟虚加参、芪、竹沥;脾虚吐痰,配六君子汤、异功散;中气虚,用理中汤加减。
2口眼喎僻:足阳明筋病,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喎僻。亦有因于血液衰涸,不能荣润筋脉而致者,治宜润燥以熄风,用大秦艽汤加减。
3半身不遂:营虚则不仁,卫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古人有左枯属血虚,主以四物汤;右枯属气虚,主以四君子汤,气血两虚而挟痰者,用二陈汤加钩藤、竹沥、姜汁。《类证治裁》:治偏枯,宜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右引左,从左引右,使气血灌注,周流不息,莫如养血温经以附子行参芪之力,而阳和自转;肉桂通血脉,则筋节自荣。挟痰者,用八珍汤、十全大补汤加南星,半夏、姜汁。营卫俱虚者,用黄芪五物汤,膝软加牛膝、hu骨;节软加木瓜、当归。阳虚挟瘀,用补阳还五汤。
4舌强不语:舌为心、脾、肝、肾四经所系,邪中其经,则痰涎闭其脉道,舌机不掉。因痰迷心窍者,宜清心火,用涤痰汤;因湿痰者,宜温化,用二陈汤加白附子、南星、姜汁。舌强,口角流涎,脾不能摄者,用六君子汤加竹沥、姜汁。因风热者,宜清热,用至宝丹。《世补斋医书》谓至宝方以清火为主,佐以祛风,盖清火以治病本,而祛风以治其标。若阴已伤,宜加以和阴。肥胖者舌本强,多作湿痰论治;瘦人舌本强,多作心火论治。不可纯补,以防堵塞经络中的痰火,一般宜解语汤
5四肢不收:诸阳经皆起于手足,循行身体。如邪气客于肌肤,随其虚处停滞,与气血相搏,故四肢不举。脉缓者为脾土湿盛,治宜化湿,用胃苓汤;脉细者为脾土不足,当补中气,用补中益气汤。瘦人血枯筋急,木旺风淫者,用四物汤加钩藤、秦笼、防风、木瓜。肥人色白多痰者,用六君子汤加秦艽、天麻、竹沥、姜汁。
3.恢复期:
1遗尿:中风后遗尿者,系肾气极亏所致,宜用参附汤、术附汤、芪附汤加益智子、五味子以保元气之脱。火虚者用地黄饮子;水虚者,用六味地黄丸
2麻木:中风后遍身麻木者,无汗为气实,治宜利气,用乌药顺气散;十指及面麻木,乃气虚风袭,治宜益气,用异功散加白芍、五味子。
此外,中风后期常有足痿不行,舌喑不语者,刘河间立地黄饮子为治。清·怀抱奇《医彻》谓斯证心不下交于肾,则用归脾汤养育心神为主,而以八味丸为佐。肾不上交于心,则用地黄饮子补益真阴为主,而以独参汤为佐,从心肾不交论治,并劝告病人却七情,戒房欲。继以岁月,多可全愈。
REF.郭振球.中风证治[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2(04):5-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