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段尘封的历史,莒北绪密赵氏“蚨聚号”

 琴鹤堂国学 2021-01-08

一个商号推动和支撑起了一个村子的发展,并不多见,莒北绪密赵氏的“蚨聚号”就是这样的一家商号。

莒北平原,袁(公)、沭两河之间,沃野流金。一直是莒州重要的“粮仓”。

就在这片沃野中,有一个绪密村。村名源于该村赵氏。明洪武初年,赵氏自河北冀州密云(今属北京)迁来此处。此时该村名为尹家村。在这方肥沃的土地上,赵氏扎下跟来,经过几代人亦耕亦读的打拼,明中叶以后,渐次有人考中功名,目前可考的其第五世赵復就有功名,逐渐成为村中望族,在康雍乾时达到了一个高潮,咸丰年间,随着门户的进一步扩大,又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随着原来立村之族的迁出,他们在明中叶遂改村名为“绪密”——乃不忘发绪自密云之意。清雍正年间,随着该村人户的壮大,一分为二,前面的村名曰“前绪密”,原来的村被人呼为“后绪密”。

【编撰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绪密赵氏族谱·序》】

历史经验证明,文化,始终是一个家族崛起的重要基础,哪个家族重视文教,就总会脱颖而出。绪密赵氏,以其重视文教,渐渐地在周边脱颖而出,成为广有良田的大户望族。在他们家族里有个传说,第十二世赵天叙(字敬庵,太学生,授文林郎),家境富裕,广有田地。一次,家里跑了一匹马,过了一阵子,他问家人跑到哪里去了?家人汇报说估摸着向西跑出去有数里地了。他舒了一口气,说:“没事,还没跑出咱的地界,还吃不到乡亲们的庄稼。”可见其富裕及性情。

【嘉庆元年(1796年)竹泉张训之为“蚨聚号”族人绪密赵氏九世赵鸣谦题写扇面】

在那个年代,没有考中功名的,正当职业,不外是从教、经商和种田。绪密赵氏也不例外,经过几世辛勤的打拼,到清朝中叶已经成为文化、农业、商业并蒂盛开的一方巨族。与当地乃至周边文化巨族交往密切,结为姻亲,同荣同辱。殷实的经济,再加上他们能诗善画,与周边知名文人、墨客往来密切,互有唱酬,在莒北一带广有影响。他们与窦光鼐、刘墉、张训之等称兄道弟,与当时莒地名家北杏王家、小窑管家、大店庄家、城南于家、日照丁家、曲阜孔家、烟台于洪起家族、日照虎山清代著名朴学家和金石学家许瀚等交往甚密,乃至成姻亲之谊。赵家俊(字英臣)曾为莒北小窑管家塾师,赵家梁(字柱卿)曾任大店庄守亭的管家。莒北一些庙宇、碑刻等多有赵氏人撰题,至今还有诸多遗存,他们的文章、书法至今在县内外还时有发现。

【“蚨聚号”晚清族人赵天叙书法

【“蚨聚号”晚清族人赵凌云书法】

【“蚨聚号”民国族人赵家俊书法】

【光绪戊戌年(1898年)清代兰草大家舒炳奎为“蚨聚号”族人绪密赵氏十二世赵天叙字敬菴法画】

【民国元老于洪起写给“蚨聚号”族人赵凌云(字瑞卿)的书法】

生于乾隆时期的赵撝谦,家学渊源,其爷爷赵宣在当地颇有声望,据县志载:“赵宣,字殿臣,监生。莒北绪密人,少孤,八岁始能言,居丧如成人,侍母至孝,家非殷富,却能周人之急,邻有争执,经其调解和好如初,其子孙多能守其孝。”赵撝谦自小浸润在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中,聪明博学,思维敏捷,诙谐幽默,与刘墉、窦光鼐、张训之是磕头的拜把子兄弟,论机智,刘墉都比不过他。号称“山东第一才子”,至今在莒北一带仍流传着有关他的众多机智诙谐的故事。

【民间所称的“山东第一才子”“蚨聚号”族人赵撝谦墓碑正、背面】

然而由于历史的烟尘遮没,许多的事迹已经堙没,有的支离破碎难以考证。在商业领域,唯留下“蚨聚号”,成为考察绪密赵氏乃至周边商业文化的宝贵资料。然也由于缺乏系统,令人难以把握全貌,有待资料的进一步挖掘。

【“蚨聚号”印】

蚨,古代用作钱的代称。传说用青蚨血涂钱,可以引钱使归。因用以代称钱。蚨聚号,自然就是聚集钱财的地方了。能用这样的名字,说明这是一家有文化底蕴的商号。

蚨聚号,具体起源于何时,现难以考证。但在清中期应该就有了的。是从轧制花生油起步,逐步发展成为农产品加工、印染、矿业、交通、电器制造等行业。至盛于晚清至民国,业务已经走出莒县,向外扩张到了青岛、淄博、高密等地。油坊的具体位置在青桐寺也就是现在村学校后边,染坊就在村前一个池塘的南岸。该染坊,民国年间还在运营。而池塘三十多年前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有,如今已经被填成硬化路了。这里面有两个人物,不得不提。

赵家梁,字柱卿,会双手打算盘,聪慧异常,出口成章。跟了莒南大店的庄守亭在博山开矿,给管理账务。此后,有几位本家的跟了他去,在淄博打拼。

后来,煤矿挖通到了一处水库那里,那水用抽水机都抽不干,还能抽出三斤重的鲤鱼呢,因此淹死了不少人,一下子垮了。吓得庄守亭跑到日本去躲了起来,留下个烂摊子让赵家梁给打理。赵家梁细心打理,妥善处置,淹死的,发给抚恤,跟着干的和走的,都发给工钱。迅速安抚了人心。

事件平息后,庄守亭从日本回来,赵氏居功甚伟,就把名下的青岛电灯公司奖给了赵家梁。从此赵家梁日益发达起来,出手阔绰,再加上经常往来于天津、上海等大都市,眼界更为开阔。跟人家赌钱,别人输了,他不要,自己输了,就掏现钱,只图个高兴。他见高密的驴比老家的马、骡还要高出一头,就贩驴卖,由于价格实惠,一下子赚了不少钱,还在高密建了个汽车站搞运输。使“蚨聚号”的声名不仅越出了县域,而且大大拓展了行业。由单纯地轧制花生油等初级农产品加工,涉足了当时极为先进时髦的电气、汽车交通等。

那时,县内招贤、绪密、峤山、桑园等几处大集都让招贤警察所的所长买下了,获利甚丰。他去找县长理论说:“在官不能在商。”便把这些集都买下了。后来,大杭头的一位富商来找他买绪密集,他说:“别的集行,绪密不行,我留了给小的嗑瓜子的。”

叶落归根,后来,赵家梁故于老家绪密。

从传统文化浸润出来的商人一般被称为儒商,他们与别的商人不同的地方,就是遇事看得远,看得宽,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一般不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因此也赢得了极高的社会威望,这也是他们事业做大的秘诀之一。据该家族的传说,某次,一窃贼晚上爬进油坊,很快被职员发现了,并及时报告主人。这时,有人主张狠狠地教训窃贼一顿,打他个皮开肉绽;有的建议抓住扭送官府……对这些建议,主人都摇了摇头,他安排所有人撤走,不许留在原处,并让人在屋前喊话:“我们谁都没看见您,屋里您看中什么就拿什么,拿了您就走,回去好好过日子。我们老板已经让所有人避开您了,你尽管放心走。”

事情就这样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这似乎已是该家族的一个传统。事实上,作为地方望族大户,是不可能不被盗贼“惦记”着的,但是如何处理,却显示了极为浓郁的人文底蕴。晚清时的赵天叙就如此处理过此类事。一天晚上,一盗贼入窃,被家丁捉住,解至天叙面前。天叙见其面恶,不但没让家丁打,反而令他们释其绑,并赠予钱财,然后敞开大门,让他走了。后来,天叙的后人卖布走到马店子一带,被一伙盗贼劫了道。众盗贼将他蒙面绑至头领处。为首的问他哪里人氏?报上堂号来。答说:“后绪密赵氏,堂号蚨聚。”为首的惊叫道:“赵大善人的后代?”遂亲自赠予钱财放行。并号令今后凡遇绪密赵氏,不但不打劫,还要护送。后人猜测,此匪首,应是当年天叙所放之窃贼。

随着“蚨聚号”的日益发展,渐渐地已经成了后绪密村的“灵魂”,不仅推动了赵氏家族的发展,也促进和支撑了后绪密村的发展。到晚请,后绪密村已发展成为方圆几十里有名的大型集贸市场,是《重修莒志》上当时全县113处集市之一,每月的五、十日逢集,1984年6月设立王家墩头乡后,为给新立的墩头集让路,改为农历二、七逢集至今。其牲口市曾是鲁东南最大,每到逢集日,沿村东河岸都是牲口。影响北到胶南,南到赣榆。

经济的活跃,使后绪密村成为周边的政治、文教、宗教、经济中心。民国至解放初期,管理周边几个村的政府派出机构就设在该村,民国初年,绪密是第三区绪密镇所在地,辖绪密、前绪密、土沟等七个村,1944年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绪密区驻地。

村里还有一处远近闻名的有五间大殿的青云寺(后改名青桐寺),为临济派驻锡地,最多时驻锡200多僧人。

【立于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的绪密村青云寺也叫青桐寺重修纪念碑。为族人赵仲和书】

该村更有别的村没有的学堂。而这学堂,就是“蚨聚号”的后人所办。民国初年,赵天一、赵天爵、赵凌云等极力向时任县长周仁寿建议,将该村青桐寺庙一分为二,一半做新式学堂,一半继续做寺庙,引入现代办学理念,村里建起现代意义上的小学,招收附近村庄的学童。自抗日战争至1958年,该村一直是绪密区、十一区、十二区的文化教育中心,到了六七十年代,曾发展到联办中学,八十年代全县教育调整后,今已发展成健全的幼教和完全小学教育体系,小学常年在校生200人左右。

“蚨聚号”的发展,使得赵氏一族无形中密切了与外界的广泛联系,使他们变得眼界开阔,思想进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赵家泰及其姐姐赵桂芝、姐夫于金陵和当时共产党领导的莒北县政府商量决定为八路军建一个被服厂和一个兵工厂,于金陵甚至把自己家的粮食卖掉换成棉布给被服厂,使被服厂得以在1939年成立,赵家泰任该厂经理,杜宪章任政治主任。1943年后,“蚨聚号”的赵氏子弟大批加入八路军,投入了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洪流中,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他们低调,一直很少为人所知。

【“蚨聚号”族人在被服厂的合影】

“蚨聚号”的子孙也随着战争的发展而散布到了祖国四方,现在大都居住在北京、石家庄、天津等地,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例如赵启盛,一九二二年四月十八日生,一九四三年一月在滨海军分区后勤部所属的鞋厂参加革命工作,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一九四八年一月在莒县邮局工作,从此开始涉足邮电事业。一九四八年一月——一九五〇年四月在华东邮政总局,一九五〇年四月——一九五〇年十二月邮电部供应局,一九五〇年十二月——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天津邮袋厂,曾经担任过六年工会主席。一九五一年获天津市一等劳动模范,一九五五年获邮电部工业企业先进工作者,一九五六年获全国邮电先进生产者,并受到毛主席及其他中央领导接见,五一年国庆期间天津市市长黄敬亲自签发请柬,邀请劳模在天津市国民饭店与毛主席共进晚餐,他有幸参与。“文革”期间河北、天津重新划分行政区后,随河北省邮电局迁往石家庄市,退休于河北联通。2005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发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勋章。2012年春在河北石家庄去世。终年90岁。

【赵启盛的劳模奖状】

【赵启盛被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接见的合影】

当年,他在家时就喜欢篆刻。参加革命工作后,便经常利用自己的这一爱好,义务为一些单位篆刻公章等,有求必应。全国多个县(市)邮政局的邮戳都是他亲手刻的,有些一直使用至今。在建国初期,他工作在京津地区时,国务院及一些部委的公章,都就便找他刻制。他刻的章,盖了一大本子,至今还保存着。但他从不宣扬,从不以此为个人捞点好处。

【赵启盛篆刻作品】

在70年的革命生涯中,赵启盛无论在哪里工作,他都以严以律己,秉公守法,乐于奉献,艰苦朴素,勤劳肯干的品格赢得人们的尊敬和好评。他资格老,名气大,权位重,但他很少在家乡人面前提起这些,所以在老家莒县除了很亲近的本家几人约略知道点他的事迹外,很少再有人知道他了;他多次被国家安排到北戴河、杭州等地疗养,但是从不让亲属沾光。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他在邮电部所属的载波机厂工作,利用平日打扫卫生的空,扫了4斤多银子。消息传出后,一些小商小贩带了礼品到他家里想收购,他治着家属把礼物给退了回去,并把这些银子全部上缴给了国家。

长期在邮电领域工作,再加上他平日注意积累,新中国发行的邮票,他基本都搜集齐全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在河北电话设备厂工作期间,曾向人自嘲是“八分钱厂长”。因为那个时期最流行最常用的是八分面值的邮票。

在多灾多难的民国激荡中,“蚨聚号”不可避免的衰落了,沉入了茫茫历史迷雾中。但是,“蚨聚号”的子孙们却在新中国获得了更好的发展,他们虽分散在祖国各地,但都好学上进,各有所长,成为国家的优秀建设者。尤其是一缕文脉,至今不绝,至今尤盛。一直做教师的赵启升一家七口人,在书画创作领域有专长者四人,目前已有三位省级会员,有的还是书、画双科会员。在莒地传为美谈。赵启升字旭东,号袁河居士。幼年恰逢战火纷飞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遭受日伪、土匪的凌辱,不足十岁就遭丧母之痛,生活的磨难锻炼了他的坚韧意志,困难面前永不低头是他的性格。先生幼入私塾,熟读《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四书五经》等传统典籍,十四岁开始上小学,他聪明好学,出类拔萃,以优异成绩考入诸城师范,毕业后分配到诸城县任教,后又调回家乡——莒县峤山公社工作,直至退休。本人在浮来山风景区多有作品传世,华人寻根馆前的“一山一树一条根,一书一字一巢人”,不仅书艺精,而且以饱满的激情极为贴切的展示了“六个一” 所蕴含的“莒文化”的精髓。定林寺前题的“清峡涧流”四字,坚韧有力,又不失“雅”,似是这位文化老人性情的忠实写照。福寿文化阁的“福禄寿喜”396个篆字和“禄、喜”两个榜书大字,大气磅礴,尽一时之关,为山川增色,其书法艺术与富“文山”之称的浮来山相得益彰。

【赵启升书于浮来山华人寻根馆前的概括“莒文化”的“六个一”】

【赵启升书、画、篆刻作品】

【赵启升与他题写了396个篆字和“禄、喜”两个榜书大字的浮来山福寿阁】

一个普普通通的商号,在历史的跌宕中,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一个家族、一个村子,甚至还影响了抗日战争。这是当地不多见的。


如您喜爱本文,请转发给更多朋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