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培杰:课改20周年再谈未来课堂,我们离理想只差5步

 悠雅书斋 2021-01-08
曹培杰:课改20周年再谈未来课堂,我们离理想只差5步

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持续20年的探索与实践,改变了2.8亿学生的学习方式,新概念、新经验、新成果陆续涌现。这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沉淀、不断深化的过程。

中国教科院曹培杰博士经多年研究后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学习方式迎来了新的挑战,我们的课堂还要进一步转型。他认为,只有捋清眼前的现实,找到发力点和实践路径,我们才能抵达教育理想。

学习方式的时代转型

  • 从“学以致用”转向“用以致学”

传统课堂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重书本轻实践,课堂上轻易不会让学生动手实践,总觉得这个要花很多时间,是比较低效的教学环节。

我们往往把教材变成了知识点,把知识点变成了重点和难点,所有教学都围绕着这些重难点展开,但恰恰忘了所有的重难点,都是从生活中、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速度显著加快,学习越来越呈现出实践性、参与性、情境化的特征,仅靠死记硬背就可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逐渐失去价值,因为人工智能在这些方面比人做的更好。以至于有人讲:“我们把机器制造得越来越像人,却把人培养得越来越像机器”。

人工智能正在触发一场剧烈的社会分工调整。今天的中小学生进入社会后,很可能会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代需要和机器去全面竞争工作的人。如果我们不改变传统课堂形态,还是靠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社会后,立刻就会被机器所取代。

因此,我觉得未来学习要从“学以致用”转向“用以致学”,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参与、体验中进行学习,把“学知识”和“用知识”融为一体,成为能够应对未来复杂挑战的创新人才。

曹培杰:课改20周年再谈未来课堂,我们离理想只差5步
  • 从“虚假成功”转向“有效失败”

我们习惯把“没有问题的课堂”视为一流课堂,师生对答如流,整节课都没有出现任何的冲突和挑战。但是,学习者通常要经历“冲突—解构—重新建构”的认知过程才能真正学会。“一帆风顺”的课堂往往停留于浅层次学习,学生看似学会了,但并没有真正的掌握,问题情境稍微更换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我认为,未来的学习方式要从“虚假成功”转向“有效失败”,经历认知冲突的过程往往比得出一个标准答案更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认知冲突就没有深度学习,这是课堂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当前,对于新老师来说,建立教学模式,明确教学流程,预估每一个环节的时长,还是很有必要的,这能帮助他们站稳讲台。但对一名成熟老师来说,一定要从固定的操作流程走向动态的生产过程,教学要适当开放,更加注重学生在认知冲突、问题挑战和思维碰撞中进行学习。

  • 从“短期目标”转向“长期目标”

传统课堂特别注重效率,追求用最短的时间学最多的知识,而创新精神、坚强意志、健康体质等影响学生长远发展的能力素养受到了忽视,最终导致学习走向低效甚至无效。

实际上,一旦把视野打开,从一节四十分钟的课拉长到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是人的一生,你就会发现,讲授式教学的效率并不高。

我们现在回想一下,是否还能想起来当年上学时听老师讲的某节课?可能几乎都想不起来了。但是,那些亲身参与或体验过的学习活动,反而能在记忆中留存下来。这个参与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学习,而是对学生的兴趣培养,以及合作、沟通、创造等能力培养都会有着深刻影响。

所以,我觉得未来的学习方式要从“短期目标”转向“长期目标”,那些原本看似用途不大的“软素养”,如好奇心、首创精神、坚毅、适应力、社会文化意识等,反倒成为人类应对人工智能挑战的关键。只有超越短期目标的局限,才能避免学生赢在了起点却输在终点的悲剧发生。

学习变革的实践路径

面向未来的课堂到底应该怎么样做?我有五个建议:

第一,面向真实任务的活动设计

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建立起联系,从真实任务入手,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来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解决问题。

有一年,我去参加一次教学研讨活动,听了一节小学四年级的课,讲《山雨》。课文描写了雨后山林那种美妙的景象,语言非常优美,老师也讲得极为精彩。

听课过程中,我不经意间看了一眼窗外,发现学校就在一座小山旁边,那天恰好在下小雨,窗外的场景跟课文描绘的场景基本上一模一样。我甚至在想,作者可能就是看到这样一幅场景,所以写下了《山雨》这篇文章,后来又恰好被选入教材。

但是很遗憾,一旦知识进入了教材,教学似乎就跟鲜活的实践没有任何关系了。

课后我跟老师提议,有没有可能压缩课堂时间,哪怕五分钟都行,这五分钟不是让学生坐在教室听老师讲,而是老师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走到小山上面,看一看雨后山林翠绿的景象,闻一闻雨后山林特有的清新空气,我相信学生的收获不一定比坐在教室里面听讲来的少。

实际上,这不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问题,而是整个课堂重构的问题。我们的课堂往往只针对书本里的某一些知识,从知识到知识,从书本到书本,恰恰忘了任何知识都是从真实的实践中来的,从现实生活中来的。

所以,一定要把书本知识学习和鲜活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营造面向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挑战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让学习真实发生。

曹培杰:课改20周年再谈未来课堂,我们离理想只差5步

第二,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场景

未来学习要打通线上线下的教学场景,但必须明确:技术进入课堂的重点不是“统一化教学”,而是“个性化学习”。在统一化教学中,信息技术被弱化为一块“显示屏”,作用就是观看教师讲课,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在个性化学习中,通过设计序列化活动任务,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开展交互、探求未知、完善思维。于是,互联网从观看教师讲课的“终端”变成了联结世界的“窗口”。

只有课堂打开以后,技术才能够真正融入其中。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老师需要提供更多的资源,设计更宽广的场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把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内容全部交给学生,更多是通过线上自主学习来完成;学生自己学不会或需进一步挖掘的内容,再由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线下教学指导,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第三,注重对话探究的教学方式

自从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坐在教室里听讲就成为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甚至是唯一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在规定时间里进行听讲的教学活动被称为“第一课堂”,而那些同样具有教育价值的游戏、设计、创作、戏剧、游学等活动统统被划入“第二课堂”,在学校教育中逐渐被边缘化,最后大多变成了可有可无的校外活动。

实际上,对于学生来说,只要能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和美好的内在品质就是“第一课堂”,反之则是“第二课堂”。

所以,我们要从过去用静听代替实践、用背诵代替思考、用记忆代替探索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打破坐着不动的课堂,把知识学习和对话探究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和参与体验进行学习,将学习引向深入。

第四,提供丰富全面的学习资源

随着课堂形态的变化,“一本教材打天下”越来越不可能实现了。叶圣陶先生强调,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只是一个“引子”。

教材是统一、规范的知识内容体系,而学生需求却千差万别。

教师要创造性地增补、拓展和重组教材内容,围绕某个教学主题提供配套学习资源,包括微课、背景资料、参考素材、学习案例、反馈练习、拓展资源等,甚至连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和科技动态,也可以变成学生的学习资源。

同时,要围绕教材内容和学习资源,设计学习任务单,注重思维和学法引导,以递进式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任务单不是练习册,更像是在知识地图上留下了若干学习线索,引导学生根据线索自己去探寻答案。

曹培杰:课改20周年再谈未来课堂,我们离理想只差5步

第五,研制立体全程的评价工具

学习方式变革能否实现,关键在于评价的转型。

每一个学习任务都要建立相应的评价工具,包括学习量规、观察量表、作品分析表等,避免学生的动手实践变成了“放养式学习”,看起来好像轰轰烈烈、快快乐乐,但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学习效果。

同时,我们要调整评价的视角,把关注点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积极性以及突破原有框架的创造力才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关键。评价不要过分强调打分和排名,更注重指导性反馈,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改进方向。

建立立体多元的评价体系,突破传统以纸笔测试为主的评价方式,作业或测试是评价,做一场公开演讲、组织一次集体活动或制作一件手工艺品也可以变成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作者 | 曹培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

来源 | 本文整理自作者于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演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