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贝壳找房程军:从通讯到电商,有手艺的技术人重新起航

 TGO鲲鹏会 2021-01-08

贝壳找房技术总监程军

前不久程军在极客邦旗下的知识付费平台——极客时间上发表了几篇技术管理类文章,收到了很好的阅读量和点赞数,有不少读者在文章底部留言与他深度沟通。早在 2011 年,程军当时的领导认为,与做一位技术领导者相比,程军更适合钻研技术。而在程军看来,技术与管理并不冲突,“甚至无论将来做技术还是做管理,技术都不能丢,我已经有很好的技术积累,缺的是眼界和见识,想要成为更好的管理者,就要更全面地发展自己。

有手艺的技术人

2005 年本科毕业 3 年后的程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加入了大型通信企业——中兴通讯。在中兴通讯,程军从一个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变成了一名程序员,在这里,他学到了正确的编程思维以及如何写好每一行代码。然而,当这些入门的必修课失去挑战之后,程军渐渐意识到传统企业具有节奏慢、接受新技术太迟缓等问题,想要在技术路上走得更快更远的他坚定地认为,要走到真正的互联网企业里去看看。

从中兴通讯离开之后,程军去了 B2C 电商 1 号店。在 1 号店,他经历了订单从每日 5 千到每日 40 万的过程,也经历了系统从最初的单机到集群再到服务化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程军学习了电商的后台、SCM 和整个面向 C 端商品展现、交易过程,见证了业务与架构的不断设计和演进。程军认为:“对于一个电商人而言,能够完整地经历这些过程是非常值得开心和庆幸的。”

如果说中兴通讯把程军带到技术这条路上,那 1 号店是帮助他技术积累最多的公司,然而在这里的见识还不能让程军感到满足,他认为自己需要更大的空间。

2015 年程军加入饿了么。在饿了么,程军用三年时间干成了两件事:一是,打造饿了么客服中心关于投诉、反馈和内部流程系统的整个体系,助力饿了么在接受外部反馈和内部处理问题提效上做出了成绩;二是,打造了饿了么未来餐厅这种商业模式的整个产品,并且提供系统支持。

从中兴通讯到 1 号店再到饿了么,程军一直在技术路上打磨,也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功底。虽然这期间也花费精力在研发管理、团队管理上。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程军反思了一下说,“我缺少的是结合实际场景的思考,有时候把别人的经验直接拿过来用,但实践起来并不适合自己的团队。”

所以,程军再次选择了离开。

重新起航的技术领导者

从饿了么离开之后,程军没有马上投入到下一份工作中,而是给自己放了一个长假。对于一个技术人而言,休息三个月太过“奢侈”,但他觉得自己一直不停歇地朝前走,甚至没有时间思考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只有完全停下来,才能更深入地思考。

休息期间程军培养了一个业余爱好——钓鱼。在寻常人看来,钓鱼就是拿一根鱼竿,放上鱼饵,静静地坐在河边,等着鱼上钩就好了。然而,对于程军这个半专业爱好者而言,钓鱼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

比如,季节不同,鱼饵的选择是有讲究的。大部分的鱼跟人一样,夏天和秋天喜欢吃素,而春天和冬天喜欢吃荤。如果夏天去钓鱼却放荤的饵料,那钓上来的鱼一定不会太多。另外,鱼竿长度的选择也有玄机,季节不同,鱼活动的水深会不同,选错了鱼竿就可能接触不到鱼。钓大鱼和钓小鱼的鱼竿也有差别,如果想钓到大鱼却使用钓小鱼的鱼竿,就算大鱼咬到了鱼饵也会逃脱。程军颇有兴致地说:“钓鱼里有很多人生哲学,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要清楚你的目标是什么,针对这个目标你要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并且这个方法还不能一成不变,需要从鱼的吃口来判断鱼的口猛还是弱来调节浮漂的灵和钝,可以从广义上推广到哲学的高度。”

休息结束之后,程军清楚了自己的目标,如果说以前的工作经历都是帮助他在技术深度里耕耘,那么他现在需要的是多维度的横向发展,他需要更全面地武装自己。程军总结了选择公司的两个原则:第一,目前公司所在的行业是在高速发展还是停滞不前;第二,自己可以做的事是否有足够的挑战且是持续的挑战。

最后,在众多工作机会中,程军选择了贝壳找房,“最高明的是选择,最难的是坚持,从这个认知角度来考虑我认为,目前互联网行业基本逃不过衣食住行,然而‘食’和‘行’都有了巨头,从历史车轮的轨迹来看,可能到了‘住’这个风口。再者,第一次见到我现在的领导时,从他坚定的眼神和对贝壳找房未来的展望看,我觉得他是一位非常靠谱的领导,所以决定加入。”

目前程军主要负责贝壳找房生活服务类的产品研发和一些横向系统的建设,包括可以为公司带来新的流量和转化并且强化用户对贝壳的认知,让用户知道贝壳找房不仅具有找房的功能,还能满足用户搬家、找家政等需求。除此之外,程军还需要负责提升公司内部研发效率。

重新启程的程军在管理方式上也跟以前不同,程军简单地总结了一下其中的差异:

“我以前的管理是,只要我认为是正确的,做之前大家都没问题就直接去做,做的过程也不会过多地参与和观察,做完之后也不会深入地评价。而现在我的管理方式是,激发大家去思考,发挥团队之所长,让团队做擅长的事,同时不断去测量团队的效率。最重要的是激发团队核心骨干以及基层员工内心的潜能,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去解惑,帮助团队成长和员工自我成长。

Q&A
 技术转向管理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特别尴尬的事儿,比如和下属之间发生小的不愉快?

刚开始做技术经理的时候,最尴尬的是一次年底绩效沟通。当时我给一个女生评了 C,是比较差的级别。这个女孩子伶牙俐齿地跟我聊了很久,从一开始镇定自若到痛哭不理解,甚至后面还投诉给我的上司说我不公平。针对这件事情我反思了自己,我不应该只在年底的时候跟员工沟通,管理应该是,当日常发现问题时,立刻跟员工提出来,这样才能够帮助员工每日精进。

 作为管理者会不会觉得孤立无援?您缓解这种状况的方式是什么?

曾经有位下属问我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是悲观还是乐观的,我当时没有思考就回答他,肯定是乐观的。然而,在一次工作不顺的时候我问了自己同样的问题,我的答案是悲观的。确实我会孤独,于是我选择加入 TGO 鲲鹏会上海分会,在这里我见识到各个行业的领袖并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包括见识、技术深度、思考的方式和深度等。不是有那么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一群人可以走的很远”。

 最近您在极客时间里的《技术领导力 300 讲》专栏里写技术文章,能否讲一下初心和感受?

因为这些年受到了西方领导力(1 号店 CEO 曾经是亚马逊和 DELL 的高管)的熏陶,也学习了很多中国式(饿了么 CEO 和 CTO 更多是国内一些领导思想)的领导思想,所以特别想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所学,于是开始写了技术人的知行合一(一),反响还不错,还有蛮多朋友让我弄知识星球一起学习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目前第二篇在审核中会很快发表。给大家安利一下我的知识星球,星球号码:5139329,星球名:小卒悟「知行合一」 专注于讨论架构、产品和技术管理领域,核心讨论是认知问题。

 您怎么看待您在 TGO 鲲鹏会参加的技术社交活动?您认为技术社交对您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我认为大部分技术人都非常孤单,因为他们压力大,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这时候如果有人可以一起商量,那么是非常利于技术人的成长的。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来讲,当我们的认知越高,那么我们做事成功的概率也会越大。最大的帮助就是结识了很多技术和认知比自己强的朋友(比如洪倍老师、王福强老师,万玉权老师),我也一直抱着虚心的态度跟他们一起交流和学习,愿能终身成长。

作者 | Echo Tang
责编 | Rainie Liu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