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刘邦自在亭长位置上导演了斩白蛇起义以后,一路披荆斩棘,经历了入关中降子婴灭秦,鸿门宴死里逃生,还定三秦和垓下四面楚歌灭项羽等等一系列重大军事与政治胜利,最终建立了大汉政权。在刘邦一统江山的过程中,有八个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非刘氏功臣被封为异姓王。因担心这些势力强大、割据一方的异姓王威胁刘氏汉朝的统治,在著名的“白马之盟”精神的指导下,刘邦开启了诛杀清除异姓王之旅,刘邦也因此荣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对功臣大开杀戒的开国帝王。一、八个异姓王名单及大事年表1、异姓王名单(按叛乱、善终为序): 叛乱:燕王臧荼、楚王韩信、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善终: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 2、异姓王大事年表(史记):
二、这些异姓王位都是怎么得来的在说刘邦铲除异姓王之前,我们有必要把这些异姓王的来历做一说明。 1、拥刘邦,臧荼续燕王 汉元年(前206年),那个时候还是项羽说了算的时候,项羽分天下为十八路诸侯,立臧荼为燕王,都蓟,是十八路诸侯之一。也就是,藏荼的王位是项羽封的,不是刘邦给的,只是在拥立刘邦当了皇帝以后,继续坐燕王位。 2、要挟生嫌隙,韩信三迁爵
韩信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这个曾经被萧何月下追过的战神韩信,一生有三个爵位,一个不如一个。先是齐王、后是楚王,最后是淮阴侯。先说齐王,汉高祖四年(前203),韩信平定了齐国,立马给刘邦写两了封信:齐国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面的边境与楚国交界,不设立一个暂时代理的王来镇抚,局势一定不能稳定。为有利于当前的局势,希望允许我暂时代理齐王。正在荥阳被楚军围困不得脱身、急着让韩信来解围的刘邦一看,老子在这里急的团团转,你不是来救驾,反倒想乘机自立为王,这小子是在逼我吗?没办法,刘邦这会儿还真离不开韩信,得封齐王的韩信,立马派兵解了刘邦的围。韩信还在自得其乐哪,哪知道已经被刘邦惦记上了,在垓下击败项羽以后,就乘机夺了韩信齐王的权力,让他回老家当楚王去了。后来因为被人告发反叛,又被刘邦将其降为淮阴侯。 楚王韩信 3、撞衫韩信,屈尊韩王信
这个韩王,也叫韩信,和淮阴侯韩信一个名字,为了区分,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他先随张良入关任将军之职,因为军功升为韩国太尉,带兵平定韩国之后被刘邦封为韩王。 4、背水一战成名,张耳拜赵王
张耳也是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之一,是谓常山王,也是常山国的开国之君。公元前204年(汉高祖三年),已经投奔刘邦的张耳与韩信一起以万余兵力对战赵国20万大军并且获胜,这就是著名的“背水一战”。此战胜利,韩信提请刘邦把张耳封为赵王。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张耳去世。其子张敖即位为赵王,在后来铲除异姓王的过程中被除去王爵。张耳也是没有造反的两个异姓王之一。 张耳 5、彭越挠楚,得封梁王 彭越汉初三大名将之一,其在后方骚扰游击楚军的打法,开创了中国军事史上游击战的先河,史称“彭越挠楚”。这个彭越和韩信一样,王位也是要来的。
看看,又一个不封王不干活的,刘邦没办法,灭项羽还的他出力那。无奈,刘邦只好按照张良说的办法答应了彭越的条件,就这样,彭越如愿的当上了梁王。
6、垓下围项羽,英布淮南王
英布,汉初三大名将之一。也是被项羽分封的十八诸侯之一的九江王,叛楚归汉,辅佐刘邦,英布也是垓下合围项羽的主力之一,被刘邦封为淮南王。 7、刘邦跟屁虫,卢绾接燕王
相比其他异姓王,这个卢绾和刘邦亲近多了,他们君臣可是同一天出生的玩伴,一直是刘邦的崇拜者和拥趸。在楚汉之争中,一路立功一路晋升,直到被刘邦封为燕王。 8、南越定盘星,吴芮长沙王 吴芮也是被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之一的衡山王,也英布的老丈人。吴芮和韩王信一样,加入刘邦,都是张良做的引路人。因为拥戴刘邦,被封为长沙王,更因为他知进退,所以被刘邦善待,因此他也是两个没有造反且善终的异姓王之一。
卒于公元前201年,谥“文王”。 小结:刘邦的八个异姓王,有四个和刘邦当初的汉王一样,都是先被项羽封的诸侯王,然后被刘邦纳入麾下,开始的地位都是平起平坐的,只有另外四个是刘邦出于政治军事目的分封的,这也为后来的绞杀与叛乱埋下了隐患。 三、刘邦铲除异姓王的原因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从历史上看,但凡开国之君,功成之后不杀功臣的少之又少,唯秦始皇是个例外,从历史记载看,一个功臣也没有杀过,因为他本就是帝王贵族出身,杀功臣,没理由,没必要,更没有那个需求。 但刘邦就不一样了,平民出身,一路征战,好不容易打下了江山,对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否坐稳江山,不至于像秦朝那样二世而亡,就是他必须要面对的迫切问题。 刘邦也深深地知道,新立国的汉朝与秦朝的情况又不一样。虽然是大一统的王朝,但依然还存在许多异姓王割据一方,他们有人有枪有地盘,而且在王朝建立的过程中,就有人表现的不是那么忠心耿耿,时不时的给刘邦来那么一下子,这本来就让刘邦感觉如鲠在喉,加上自己年事已高,不拔掉这些刺,不把一个没有威胁的大汉交给下一代,你让他如何能安心放心哪? 因此,刘邦铲除异姓王的原因可以归纳如下: 1、诸侯王各存异心,刘邦对他们缺乏信任 2、防止诸侯割据局面的产生,维护大一统天下 3、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确保刘氏子孙江山延续 4、狡兔死走狗烹的帝王思维 四、异姓王造反的原因及被剿灭过程 我们来说说这些异姓王为什么造反和最终结局 1、辱叛将,除异己,第一个造反被杀的燕王臧荼
这里太史公并没有对历史交代藏荼为什么造反,这也为后世解读这段历史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实际上,藏荼之所以造反并成为被刘邦绞杀的第一个异姓王是有原因的。 首先藏荼是被项羽分封的诸侯王,本身对刘邦的归属感就不强,刘邦更不信任他,加上他的战功并不突出,在朝廷人脉也不多。刘邦出于清理项羽旧部的需要,消灭藏荼也就在情理之中。 刘邦先是逼迫烹了刘邦使者郦食其的田横自杀,然后把目标对准了项羽手下大将季布,虽然最后赦免了季布,但也给藏荼留下了心理阴影。 最后是丁固的被杀,我们看看刘邦杀他的理由。
就是说,之所以杀他,是因为他不忠诚,就是因为他的不忠,才让项羽丢了天下。潜台词就是,如果不杀了丁固,说不定哪一天也会出卖他刘邦的。 这些话传到藏荼耳朵里,心里肯定别扭,因为他也是背叛项羽的人啊,而且还因此被刘邦羞辱过。你说这次刘邦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他藏荼除了造反,还有别的出路吗? 终于,扛不住心理压力的藏荼,为了自己的未来,于高祖五年十月反了。但因为实力不行,在刘邦御驾亲征的打击中,被杀了。他也成了第一个被刘邦清除的异姓王。 藏荼 这个藏荼有一个外孙女,生了一个女儿叫王娡,这个王娡可不得了,因为她生了一个更不得了的人物,那就是汉武大帝刘彻!看看,历史就是这么有趣吧?刘邦杀来杀去,居然杀到自己人的头上了,真是天道好轮回啊。从这一方面来说,刘邦当时并没有夷藏荼三族,要不然历史上就没有我们的汉武大帝了。 小结:不是刘邦一路人,被清理是早晚的事情。 2、政治糊涂虫,超级倒霉蛋,第二个被杀的异姓王楚王韩信 前面说了,韩信因为荥阳之围要挟刘邦封王,对这事刘邦不会就那么算了,以前打江山需要韩信冲锋陷阵,一时半会儿奈何不了,但现在不同了,肯定会在等待机会收拾韩信。 根据《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的记载:
韩信因为窝藏项羽手下大将钟离眛、自己行事又高调,结果被人告发他要谋反。刘邦感觉机会来了,就假借巡视会见各路诸侯,召见韩信于云梦泽。这韩信也不傻,嗅到了其中的危机,本想趁刘邦刚到楚国地界的时候反叛,但觉得自己又没有罪,见与不见都觉得难受。这时就有人建议让他提着钟离眛脑袋去见,刘邦肯定不会怪罪他。这钟离眛知道韩信要杀他取悦刘邦,就骂他,你真不厚道,今天杀了我,明天刘邦就会杀了你,说罢就自杀了。 别说,这钟离眛说的还真没错,刘邦并没有因为他杀了钟离眛就放过他,还是把他抓到了洛阳,然后罢了他的楚王封号,降为淮阴侯,让他待在京城不能离开。 十一年(前196年),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 这年高祖外出平陈豨叛乱,待在京城破罐子破摔的韩信却和陈豨串通一气,准备在京城来个里应外合,结果又被人告发,被留守京城的吕后联合萧何用计把韩信骗到长乐宫的钟室,被一群宫女乱棍杀了。临死前,韩信如梦方醒,仰天长叹说:恨我自己没用啊,结果落了个妇女小孩欺负的下场。然而醒悟的太晚了,夷三族就是最终的代价。这个曾经创造出诸如“胯下之辱”、“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和“十面埋伏”等经典成语的天纵奇才,就这样走完了自己辉煌而又倒霉的一生。 疑点:钟离眛死亡时间矛盾 小结:韩信军事才能过硬,但政治头脑严重缺氧,两次被人告发谋反,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3、立场不坚定,名字有点背,第三个叛乱被杀的诸侯王韩王信,
如果淮阴侯韩信死的有点可惜的话,那么这个韩王韩信,死的就一点也不怨了。这货可是一个反复投降的惯犯,谁得势就投靠谁,没有一点坚定的政治立场。秦末大乱的时候先是归顺刘邦,荥阳之围时见刘邦快不行了,就投降项羽,后来看项羽不怎么重用他,就又逃到刘邦这里了。被封韩王后老实点呗,这货偏不,待匈奴围困他的驻地时,看看顶不住了,就又投降了匈奴,看来这货的词典里“投降”两个字是常用词。 这货不但和匈奴联合对汉军反戈一击,还把去征讨他的刘邦围在了白登山!要不是陈平贿赂匈奴单于的老婆,刘邦的后果如何还未可知哪。你说刘邦是不是恨这个韩王信? 韩王信
韩王信在外面消停了几年以后,又勾结匈奴冒顿单于的骑兵进攻汉朝。汉将柴武在劝降不成的情况下,大破韩信匈奴骑兵,攻下参合城,并将韩王信斩杀。 小结:韩王信曾总结了自己三条罪状:不能以死效忠刘邦、不能坚守献城投降匈奴和带匈奴人进攻汉朝,所以不管哪个方面来讲,他都必须死,刘邦杀他,不怨。 4、时运不济,烹煮而食,第四个反叛被杀的梁王彭越
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 彭越这个开展正规游击战的鼻祖,曾经两次违背刘邦的命令。前面说过第一次逼着刘邦封其为梁王以后才率军出击项羽,另外一次就是汉高祖八年(前199年)平陈豨时,称病不出兵,让刘邦很生气,就想借机修理他。
彭越 就是说,第一次是前196年,彭越的太仆告发其与扈辄谋反,被刘邦用计诱捕抓到了洛阳,但后来又赦免他为平民,流放到蜀地青衣县。 本来就不想反的彭越,被刘邦赦免逃过一劫,在流放的路上好死不死的遇见了从长安来洛阳的吕后,这彭越见了吕后像见了亲人一样,哭诉自己受的冤屈,希望能让他回自己的老家昌邑,吕后就把他带回了洛阳。你以为吕后真的是被彭越说动了吗?非也!吕后是为了斩草除根,永绝后患。得到了刘邦的认可,吕后就让人再告发彭越谋反,然后被灭了宗族,除去了封国。
小结:可怜的彭越,本就没有想着反叛的自己,却总被戴上反叛的帽子,和吕后的致命相遇,不但要了自己和家族的命,而且死后尸体还被做成肉饼送给其他诸侯功臣们吃,作为古代六十四名将之一,下场实在是悲惨之极。 5、恐惧生疑心,小人告发,第五个反叛被杀的淮南王英布
说的就是长沙王吴芮的女婿英布,本了就因为刘邦杀了韩信而心生恐惧,担心总有一天厄运会降临自己的头上。当使者把彭越的肉做成的肉饼送来的时候,正在打猎的英布十分恐惧,急忙暗中部署军队,以防万一。后来英布遭到和自己小老婆私通的贲赫告发谋反,英布不得不举兵反叛。 ![]()
反叛之初,英布的军队一路高歌,逼得刘邦不得不再次御驾亲征。两军相遇,经过一番君臣对话后,双方大战,英布不敌刘邦,兵败于庸城。逃到长江以南后,被长沙哀王吴回骗到番阳,被当地百姓堵在房子里杀死。英布死后,刘邦将他肢解八块,身首异地埋了。 ![]() 刘邦著名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就诞生在刘邦平英布回乡时慷慨之作。 小结:英布纯粹是因为恐惧才造反的,看来在带头大哥的威压下,想不想反,都得反啊,反正都是死,万一反叛成功哪? 不过这个英布也不算亏,刘邦也在此战中被流矢击伤,不久也因此不治身亡。 6、被疑生反心,老死匈奴地,第六个也是最后一个反叛的诸侯王燕王卢绾 卢绾这个燕王是接的藏荼的班,他也是刘邦的发小。他的反叛缘起于和匈奴的勾结引起了刘邦的怀疑而被调查。 ![]() 卢绾
按说,卢绾应该是和刘邦最亲近的,但他把持不住自己,分不清是是非非,居然和叛将陈豨、匈奴人勾搭,连刘邦召见都称病不去,也说明自己心里有鬼,实在是辜负了刘邦的期望与信任,别忘了卢绾是唯一可以自由出入皇宫的诸侯王。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十二年)二月,刘邦在确定他反了以后,就陆续派樊哙和周勃去攻打他的地盘,卢绾只好逃跑。 历史上著名的杀白马立誓的白马盟誓“非刘不王,非功不侯,有违此者,天下共诛之”就发生此时,可见刘邦对卢绾反叛的愤怒。虽然“白马盟誓”出现的晚,但从一开始刘邦就是这样做的,属于先做后说,做完再说,这也是我在前言里这样指出这是刘邦铲除异姓王的行动指南的原因。
这卢绾自己也说,非刘氏的异姓王,就剩下我和长沙王两个了,有吕后在,我也不会有好日子过。 卢绾与数千骑居塞下候伺,幸上病愈自入谢。 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卢绾闻高祖崩,遂亡入匈奴。 ![]() 刘邦在征英布之战中负伤,回京城养病,卢绾就带着自己的部队在塞下等候,干嘛啊?他这时觉得辜负了刘邦的期望,想等刘邦伤愈以后回去亲自当面向刘邦谢罪那。那知道刘邦并没有给他迷途知返的机会,不久就驾崩了。卢绾这下子也没办法了,知道回去肯定会被吕后干掉,就投奔了匈奴,被封为东胡卢王,一年后病死。 小结:韩王信、陈豨和卢绾,都是喜欢和匈奴勾搭的人,尤其是卢绾最不应该的,但如果他不反,从刘邦处置异姓王的做法看,他的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逃至匈奴,落了个客死他乡。 五、刘邦铲除异姓王的得失 刘邦耗尽心力才铲平了异姓王,而且还因此把自己的命搭了进去,虽然刘家的江山得到了巩固,但把王位转移到刘氏子弟身上以后,国中之国的弊病越来越明显,诸侯割据的局面也愈演愈烈,直接导致了文帝时期两王叛乱和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这也是分封制带来的必然后果,权力是个好东西,谁不想要! 所以刘邦消灭异姓王的做法,限于其历史局限性,依然延续前朝的分封制,但并没有取得其想要的效果,其后遗症直到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以后才得到彻底解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