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扶“能”记

 文乡枞阳 2021-01-08

温馨提示:本次征文已截稿,感谢您的参与!

快来参赛|“决胜小康看枞阳”主题征文,欢迎投稿!

决胜小康看枞阳|老河滩上,幸福梦圆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人勤地献宝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吴战友发“羊”财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扶贫三人行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光荣出列”!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树梅绿化公司创业记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拧爷(小小说)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小菜园里种出时鲜生活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脱贫路上感动多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方华红:为了巢山村的嬗变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工地有支“娘子军”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我感到了幸福的颤栗(组诗)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记一次走访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村道弯弯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不断奔跑的追梦人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乡村柏油路通了公交车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堂舅的“春天”来了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故乡的路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 生姜扶贫记:漆匠吴礼达的改行之旅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王书记当了回大媒人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家乡的蜕变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一堵“爱心墙”
【征文】决胜小康看枞阳|我为家乡写春联

扶  “能”  记

 作者:方和平
雨坛镇查岭村的齐继生书记五十开外,是个不大讲碎话的人,他注重实干。我在查岭小学待过十三年,和他是老熟人了,基本上了解他。
一个雨天的下午,四点多放学后,我骑个电瓶车冒雨来到查岭村部,村部是原查岭小学的教学楼改建的,这一切,我很熟悉。
 


和齐继生书记谈起查岭村纪庄的孙宝刚,他根本不用看什么扶贫资料,便和我谈起孙宝刚的脱贫故事来。故事并不波澜起伏,但是这样的扶贫措施重在扶“能”,充满了真诚和对被帮扶者的尊重,着力不多,事半功倍。 

01

说起这孙宝刚,其实我也并不陌生。大约八九年前,我还在查岭小学教书的时候,有一位不愿公开身份的网络好友委托我,说要捐一点钱给查岭学校的贫困学生。后来他真的汇来两千块钱。接到这笔义款,我通过查岭村干部了解到当时还在查岭学校读书的三位学生杨光辉、杨光芬和杨光学的家境最困难,于是我和几位老师把这笔捐款送到了他们家。
原来这三个孩子是一家的。他们的母亲是苗族人,带着他们仨从贵州再嫁到这里来的。再嫁之后,他们的妈妈又为他们生了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这样一个大家庭,仅靠他们的新父亲打零工度日,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而他们的新父亲就是查岭村纪庄的孙宝刚。
当时的情景我依稀记得,那个房子虽说是两层小楼,可里外都是裸露的红砖,电线是胡乱拉的,家徒四壁。那个矮个子的苗族女人一脸的木然清苦和无可奈何。我们没有见到孙宝刚,把钱交给了他的妻子。 

02

时光过去了许多年,再次提起孙宝刚,齐继生书记也是十分感慨。
他告诉我,在扶贫政策出台的前几年,村里只能通过民政部门或多或少地给孙宝刚家提供一点救济什么的,然而杯水车薪,于事无补。这个家庭只能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村里也是别无长策。
直到党中央的扶贫政策下达,孙宝刚家才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村里在2014年为他家建立了扶贫档案,开始对他进行帮扶。 

03

开始是怎样帮扶的呢?对于我的疑问,齐书记笑笑,他告诉我,孙宝刚的贫困有点让人替他着急,他家贫困既不是因为残疾,也不是因为生病和其他的原因,他的贫困仅仅是因为劳力少,人口多。
在家种田地?收入有限,且农活繁重,这样的家庭承受不了,务农方案被否决。那么出路在何方?
村里首先想到的是进城务工。设想很具体,劳力进城务工一天能挣个百把块钱,一年下来也有三四万的收入,应付家庭开支还是不难的。于是,村里帮他联系熟人,介绍他到上海务工。
谁知没过多长时间,孙宝刚就卷着铺盖回来了。原来他一米五几的矮个子和蛋壳一样脆弱的身体限制了他,无论是建筑工地还是装修工地,他都不能很好地胜任那些繁重的体力活。
村干部和他自己同时陷入了迷茫。 

04

后来呢?
后来,村里继续为他的脱贫绞尽脑汁。说到这里,齐书记情不自禁地摇摇头,苦笑了一下说,当时是法子都想尽了,就是找不到适合孙宝刚做的事。
一时找不到方法,但是村里相信一定会有孙宝刚脱贫的路子。
既然不能够外出务工,那么,就动员孙宝刚在家里创办产业。
什么样的产业才是为孙宝刚量身定做的呢?他个子矮,体力弱,木讷寡言,身在农村,唯一适合他的,可能只有养殖业。
目标明确了,但村里要为孙宝刚做的事很多。


先要物色场地。村干部对本村的地理环境是熟悉的,不费多大工夫,在纪庄对面的山坡为孙宝刚找到了理想的场地:十几亩的山坡上林木葱郁,可以散养土鸡,山坡下还有一口四五亩的水塘,养鸭子再好不过。于是村干部帮忙协调场地,为孙宝刚敲定这块山场的使用权。
场地落实好了,村干部又为孙宝刚联系小额贷款,购买鸡苗和鸭苗。在村干部的倾力帮助下,孙宝刚的家庭养殖场终于蹒跚起步了。
说来也算顺利,天时地利加上孙宝刚的勤快,将近年底,池塘里上千只鸭子肥了,林间的千只土鸡也已长成产蛋。可是面对辛勤汗水换来的收获,孙宝刚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的这些鸡鸭都是自然放养、吃玉米等绿色饲料长大的,品质上乘,可是,怎么才能销出去呢?这可愁坏了孙宝刚,这个本来就不善言辞的人,别说吆喝售卖,就连上哪里去吆喝,都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以。
村干部又为他的鸡鸭和蛋产品销路而四处奔走。他们一边求助乡镇电商平台,发布孙宝刚的优质家禽产品信息,一边在本地集市和机关单位宣传介绍,为他开辟广阔的销售渠道,使得这些鸡鸭和蛋得以及时售出。
这一年初战告捷,孙宝刚的养殖场纯收入达到三万元以上,从此孙宝刚走上了自食其力的脱贫之路。 

05


就在孙宝刚的养殖场渐渐走上正轨,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有一年遇到干旱,山上缺水,养殖场数千只鸡鸭没有了饮用水,岌岌可危。正在孙宝刚忧心如焚的时候,从前在雨坛工作过的一位张副县长来到他的养殖场现场办公,为他的养殖场接通了自来水,保障了鸡鸭的饮水供应,使得这个养殖场渡过难关,走向兴旺。
孙宝刚对自己的养殖产业经营十分用心,这项帮扶措施非常适合他本人的身体特点,所以他干起来也是特别有劲头。他在养殖场搭建了简易住房,和家人长住在养殖场,自己动手修通了往山上的小路,能让自己的小三轮电瓶车顺利进出。有顾客需要购买鸡鸭,他会很快将鸡鸭送到顾客手中,还会麻利地免费帮顾客宰杀除毛,因此他的养殖场远近知名,声誉鹊起,效益越来越可观。 
如今,孙宝刚妻子带来的三个孩子都已找到工作,能够自食其力。他和妻子生育的两个孩子,女儿已经考上高校,在芜湖读书,国家给她提供了雨露助学计划;儿子正在上小学,所有费用全免。
他的养殖场每年纯收入能达到五万元,村里还为他安排了一个乡村保洁员的公益岗位,每个月收入500元。在农村,这样的收入已经能够满足他一家的正常生活需求,2016年,孙宝刚家庭顺利脱贫。 

06

听完齐书记的介绍,第二天我又亲自到孙宝刚的养殖场去看了看。只见满山的土鸡自在觅食;水塘里大群鸭子欢叫着浮游于清波;孙宝刚的苗族妻子正在清洗杀好的几只鸡鸭,准备为网购的顾客发货。
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不由从心里感到欣慰。正是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阳光,温暖了每一个孙宝刚这样的家庭;正是千千万万像齐继生这样的基层干部的殚精竭虑,使得孙宝刚们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改变命运,走出困窘,迈向小康。我觉得,真正意义上的扶贫,是帮助和引导贫困户,在时代和社会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外力的扶助下激发自己的内生动力,充分融入,共同创造生活的美好,分享社会发展成果。

来源:文乡枞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