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戏台,人间烟火气

 聰哥的寶藏 2021-01-08


从最早出现的“露台”到金代三面观的戏台,至元代,戏台分前后场非常普遍,明清时,戏台更是遍布各个城镇乡村。

中国古戏台充满了烟火气与人世的温馨,它把楼台笙歌的嘈嘈切切、人世娱乐的流光溢彩、民俗祭典的盛大荟萃、城乡节庆的红火闹热,都保留在这一方精致的建筑之中。

云南沙溪古镇

戏台就像当地人民的生活缩影,台上台下的面孔在不断变化,剧目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但融入老百姓骨髓、融入血液的戏剧情结是不变的,经千年风雨、历百年沧桑,仍巍然屹立的古戏台是不变的。


戏台体现的是中国农耕文明周期性与礼教文化深入性的悠久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观看鲁国蜡祭活动(一种年终报答农业神的祭祀活动)时见到“一国之人皆若狂”,小民极其欢腾亢奋,就曾经说过:“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人们辛勤耕作一年,年终放松一下,参与祭神狂欢,既娱神也娱人,对于恢复精神和体力都有好处,这叫做“有张有弛”。到了中古时期,这种全民投入的祭祀性狂欢发展到顶峰,成了各个庙宇里周而复始的固定节目,既娱神也娱人似乎转变成了以娱人为重。


中国的戏台,
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制,
更是一方文化展台。
锣鼓喧天,丝竹盈耳,
多少波澜壮阔、哀婉缠绵的故事
在此粉墨登场,剧情曲折委婉,
诉说着忠孝节义、世间百态。
演员水袖轻舞,观众如痴似醉。


从勾栏瓦舍到戏楼会馆,中国古代戏台被定格在历史的风景线上,见证着中国戏曲历史的发展轨迹。

留存至今的古戏台,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样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华丽的承载者,它们犹如散落在角落里的镜片,折射着中国传统戏曲的风貌,诉说着梨园乐舞春秋的盛景,也传达着人们有声有色的喜怒哀乐。每逢年节,当锣鼓敲起,台上台下依然演绎着我们耳熟能详的悲喜人生。

山西高平金代古戏台(建于1183年)

山西临汾牛王庙戏台(建于1283年)

颐和园内的德和园大戏楼

故宫博物院内的畅音阁大戏楼

安徽祁门馀庆堂古戏台

安徽祁门会源堂古戏台

江西乐平古戏台

江西抚州会馆古戏台

浙江宁波城隍庙戏台

浙江宁海下蒲魏氏宗祠古戏台

乌镇古戏台

苏州山塘街古戏台

周庄古戏台

上海枫泾古戏台

上海豫园古戏台

山西长治真泽宫戏台

山西运城庙前村后土祠二连台

山西高平西李门村二仙庙露台

四川街子古镇戏台

雅安上里古镇戏台

成都锦里古戏台

成都武侯祠大戏台

桂林兴坪古镇古戏台

广西贺州秀水村古戏台

注:图文收集于网络,转发只为分享美好事物,请勿商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敬请谅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