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禹艳芬︱紫色的幸福

 青白眼e1vedie6 2021-01-08

点击上方“窗外的白杨”关注我们,一起分享精彩人生~

紫色的幸福

不知从何时起,紫色在我的生命里埋下了种子,经过时光的浇灌,开满了我的整片记忆。

依稀记得童年时,家乡田埂上、园子边,会有紫色的花朵绽放。那些美丽的花儿,就像一个个喇叭 ,在阳光下吹奏着动听的曲调。查阅了很多书籍,才知道了它的学名“牵牛花”,又叫“夕颜”。我们也叫它“喇叭花”。也许从那个时候开始,紫色就开始住进了我的心底。

我的家乡是一个滇西小城,在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很多食品是手工做的,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紫糯米粑粑。而妈妈做的紫糯米粑粑无可替代。还记得那紫色的米粒被母亲浸泡在水桶里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用手去里面把那些紫色的颗粒一次次抓在手里把玩。因为它们浸泡一小段时间以后,桶里的水会慢慢变成紫色,紫色的米粒像是在紫色的水中尽情的舞蹈。

粑粑的制作工序也是有趣的,把浸泡过的米粒被放进甑子里面蒸,它会变成紫色的米饭,紫色的糯米饭在杵臼里面经过无数次的捶打,翻搅以后,会软化成紫色的黏黏的“糖”。母亲把它们拿出来 放到案板上,在手心抹一点猪油,趁着热度开始揉搓那一团紫色的“糖”。由于太软,紫糯米粑粑不能揉搓成唯美的形状,只能做成圆形的粑粑, 大的、小的,形状各异。


这些紫色的粑粑晾干以后,爷爷会在晚上的火塘边,给我和弟弟烘来吃。每一次,只要爷爷开始生火,我和弟弟就忙活开了:找刀子,翻粑粑……其中,操刀是我的活计,因为我年纪稍长,用刀子这么危险的事儿需由我来做。由于那时家境不是很宽裕,所以母亲舂的粑粑不多,我和弟弟每一次只敢划一小块粑粑。

爷爷是烘粑粑的好手,他烘出来的粑粑鼓鼓的,就像一头“小肥猪”。烘好的粑粑外皮是脆脆的,但掰开以后,里面却是黏黏的,糯糯的,你去咬一口,一定会粘住你的牙。如果这个时候再蘸一点蜂蜜或白糖,味儿更好。尽管现在,我依然可以吃到这样的粑粑,只是已经不用杵臼舂紫糯米粑粑了,而是用机器舂粑粑。随着社会的发展,家乡的经济得到了巨大的改变,很多古老的手艺渐渐淡出来我们的世界,值得庆幸的是,紫色的粑粑得到了传承,没有走出我的世界。那抹紫色慰藉着自己饥渴的灵魂。


大学毕业后,由于工作原因,我去到一个稍热的小镇,那里是紫糯米的产地,在那个小乡镇,我还认识了另一种紫色的食物――紫薯,这种薯不但外皮是紫色的,连里面的“肉”也是紫色的。紫薯的吃法很简单,用水洗掉外面的泥巴,然后放到锅里煮上一个多小时以后,就可以直接吃了。煮好的紫薯和紫糯米饭一样,也是黏黏的,唯一不同的是,煮紫薯吃起来的时候除了黏黏的,还很甜。紫薯除了可以煮吃以外,还可以放在电饭锅的蒸盘上面蒸,这样烹饪也不会使它营养流失。在乡下那几年,每年我都会买一些紫糯米和紫薯,分送给亲朋好友,让他们和我一起分享这份紫色的喜悦。

如今 重返喧嚣的城市,那道紫色光芒依旧在我心里绽放着,夫君知道我喜欢紫色后,把我们新买的房子也变成了紫色的海洋,紫色的墙漆、紫色的窗帘、紫色的被褥、紫色的……一幕幕画面让我感觉活在梦里一样。

在紫色相伴的日子里,我是一个幸福的人,紫色中带着童年的回忆,带着父母亲人满满的爱,我相信,这份紫色的幸福会陪伴直到永远……

 
 

作者简介

禹艳芬,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执教于昌宁县第一示范小学。系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新媒体“行参菩提”“第五季微刊”签约作者,自媒体“茶乡漫话”创办人及总编。曾在《语文周报》《髙黎贡》《保山日报》和《千年茶乡》等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多篇,在多家网媒发表作品200余篇,其中散文《刺竹山情缘》被选编进《放歌昌宁》一书,《火塘烟锅小罐茶》和《行走在茶叶的馨香里》被选编进《五彩昌宁》丛书,多次参加征文比赛并获奖。最喜欢做的事情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中   国  合  伙  人

策划、排版:白杨

编辑、审稿:寻羽

设计、精典:叶青

校对、终审:了凡

推广、创意:笨笨

总监、顾问:九日

图来自网络,文为原创,欢迎关注[窗外的白杨]原创文学平台,给你的精彩人生留印,联系方式QQ:76525508,来稿请投信箱76525508@qq.com,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确保稿件为原创首发,随稿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确定用稿后请加微信号76525508,便于领取稿费,稿费为全部赞赏百分之八十,十天后发放(后台需要发文一周后才能到帐)!

长按下面二维码识别添加关注

苹果手机赞赏区

长按二维码留言,赞赏转账给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