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斋志异 陆判》失之毫厘谬以1397里

 海曲上人 2021-01-08

1、

聊斋的特点一般开头第一句都会介绍主角,陆判的主角是陵阳朱尔旦,字小明。

看似明白的朱尔旦的籍贯其实就是个答题陷阱。而绝大多数白话译文或注释都会把陵阳当做安徽池州青阳县陵阳镇。

错。

蒲松龄没去过安徽,他的恩师施闰章去过池州,有可能去过陵阳镇,那里有个九华山,施闰章写过一篇游记。

如果朱尔旦的陵阳是安徽陵阳,事情会简单些,明代青阳26个进士,清20个,无一姓朱,除非朱尔旦死后,他的老婆改嫁,儿子改姓。但是,一般改姓者中进士后往往会恢复本姓。比如大名鼎鼎的范仲淹,跟继父改名朱说,中进士后恢复原来的名字。

也有可能不改的。

改嫁改姓的理由如下:

A、

朱尔旦考中了“经元”,乡试某科第一,此时,怎么算他也有十八九岁了。

B、

后来朱尔旦又参加了三次“礼闱”,即会试。算他乡试中举次年即进京赶考,这三次用时七年,朱尔旦大约二十五、六了。

此前在《某公》里统计过,中举后的十年里要是没有中进士,那么基本就会放弃。

朱尔旦的行为也符合这个规律,三次没考中后,他于是“灰心仕进,积三十年。”

C、

这时,朱尔旦约五十五、六,然后卒。

朱尔旦五十得子朱玮,俗称五十与一。

《陆判》里没说朱尔旦有几个儿子,朱玮是否是最小的儿子,但显然他的妻子应该不是原配,否则清代高龄产妇的记录就太高了。

如果换头术不是真的,那么,朱尔旦先后和两个女人发生了瓜葛,第二个姓吴,这个是确着的,因为蒲松龄就是这么写的。

我理解换头术这段其实是朱尔旦发妻死后,突然续弦个28,不,18佳人,有同学回家参加同学会,不知底细,问朱尔旦:“你老婆怎么突然年轻了?”

“整容了呗。”

啥?

以清人的科技水平,完全不能理解朱尔旦在说什么。

于是朱尔旦就告诉老同学,他给老婆换了个头。故事就这么传开了。

如此,朱尔旦死后,老婆改嫁的可能性有,万一,五十岁那一枪是隔壁老王开的,老婆改嫁后就未必愿意让儿子恢复姓朱了。

我邪恶了。

继续做题。

D、

朱玮二十五岁中进士。

距离朱尔旦考中举人已经过去了20+30+7=57年。

这个数据说明了朱尔旦不会是明朝宗室。

因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思路清奇的家伙。他规定不许子孙就试。

不准参加考试,对于善于考试和热爱让孩子考试的中国人来说,无法活了都。

E、

于是,舆议汹汹,到万历十八年,即1590年,明政府改变政策,宗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了。

但是,政策不配套,直到天启元年,即1621年,宗人才得以拿到准考证。

朱玮中进士后,被分配到了行人司,“官行人”。

行人司是明代的职官设置,说明朱尔旦、朱玮的故事都发生在明朝。

所以,蒲松龄才会写朱尔旦姓朱,“字小明”。

这可不是后来数学课本里总是来回折返走路一边蓄水一边放水的小明。

这是清朝的敏感词。

朱尔旦要是活在清代,因为这个字就不知要倒多少霉了。

F、

我们假设朱玮是在崇祯十六年最后一届会试中的进士,即1643年。

则1643-57=1586年,那时距离万历恢复宗人高考还差四五年呢。

这是朱尔旦不是宗室的证据。

2、

除了池州陵阳镇,山东莒县也有一个陵阳镇,在县城东南几公里,不远。两个陵阳镇相差了1397里呢。

莒县陵阳才是《陆判》故事真正发生的地方。

莒县和其他地方撞名不止一例,比如莒县东莞镇,北上寻欢的港佬可别误会了。

如果朱尔旦是莒县陵阳人,则演算起来稍微麻烦一点。

莒县历史上朱姓进士只有一个,朱瞻,中进士是在明洪武十八年(1385 )。

假设此人是朱尔旦的儿子,因为年代久远,蒲松龄可能记错;则朱尔旦的举人是在元朝得到的。朱尔旦死于大明建国前,还是可以成精的,他中举的年份是1385-57=1328年。

元代一共举行了十六次科举考试,俗称元十六考。除了极个别情形,哪怕已经被汉人打得快灭亡了,也依旧坚持着三年一考的规律。

接近1328年的考试是元六考,会试是在1330年考的。

我没查到乡试的时间资料,想来应该和后面明清差不多,应该是在1329年乡试,次年会试。

如此,朱尔旦中举的时间略有误差,蒲松龄说“积三十年”是个大概数,也许二十九年,四舍五入了。

朱尔旦的经元拿到应该很不容易,即使蒙元政权在题目上不搞民族歧视,在录取名额上也会有有严重倾斜的,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的录取比例差不多是2:1:1。

此外,行人司倒是设置早于朱瞻中进士的时间,洪武十三年设立,但是,进士进入行人司担任行人官,是洪武二十七年后的事儿了。

3、

在明一代,从莒县进士举人名录上找不到对应的父举人儿子进士这类组合。

4、

结论:

朱尔旦、朱玮是蒲松龄虚构的人物,不可能是蒲松龄给原型用了化名。

故事发生地点是在莒县的陵阳。

因为在陆判后一篇《婴宁》,讲述的依旧是莒县的故事。

蒲松龄的聊斋分卷无法按照内容划分,我在《猪婆龙》里分析过,大致是时间线索划分,蒲松龄可能和某个了解莒县的谁谁谁相熟,对方讲了几个莒县故事,蒲松龄写成三篇(《地震》 ),就都放在第二卷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