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入互联网人群画像分析 你能否搭上“互联网+”的快车

 HRoot 2021-01-09

领英(LinkedIn)针对互联网行业人才及传统行业人才迁移情况进行了大数据分析,旨在了解互联网渗透到传统行业的实际情况。这一研究更是为了验证在“互联网+”概念愈演愈烈之时,人才的流动是否与概念同行。

领英通过挖掘超过1,000万中国用户的档案信息,其中包含近百万互联网从业人才(互联网及软件、游戏等),互联网从业人才数据达到全国互联网总从业人数的23%。 发现人才流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行业在产业调整中受人才倾向的程度,行业吸引力与流入流出行业的人才数比值高度相关。在这份数据报告中,行业人才吸引力指数定义为 “在指定期间内,流入行业人才总数/流出行业人才总数”。

本报告关键性结果:
  • 金融业是唯一吸引力高于互联网的行业,流入互联网人才多样且年轻,软件开发人才最多,行业研究投资类成长速度快。人才参与互联网创业的热情较高,创业方向广泛。

  • 专业服务业流入互联网人才居全行业首位。转入互联网从业年限、学历门槛较低,但须扎实专业经验。非技术人才为主,转业从事职能相关度极高。

  • 互联网对电信业吸引力指数2.82,人才平均从业9.3年,技术人才具备优势,仍从事通信相关职能人才少。

  • 电子业流入互联网人才数量稳定,软件工程师占大多数,软件工程师、销售类人才仍司本职。

  • 文化传媒业人才进入互联网趋势加快,设计、编辑和文字工作者占流入人才近七成,大部分转业者从事与先前类似岗位,少数转往市场营销。

  • 首次出现消费品制造业向互联网人才净流出的现象,流入互联网的人才以销售和市场类为主,MBA成为消费品制造业转至互联网的有效途径。

技术、经验、综合能力助力各行业人才走进互联网

除去吸引力最高的金融行业(金融与互联网都处于寒冬时期),其余行业均在2014年发生了对互联网行业的人才净流入。相较2013年水平,互联网对于其他所有行业的人才相对吸引力都有提升。电子、电信、金融、专业服务、文化传媒、零售快消等行业成为新晋互联网从业者的主要来源。

图1:各行业人才吸引力指数

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引发的技术性缺口短时间内仍难以填补,软件开发、平台架构、数据分析、视觉设计等是吸纳外行业人才的主要岗位。由于存在较高的门槛,技术人才主要来自电子、电信等技术密集性行业,或者金融、文化传媒、零售等行业的IT技术岗位。电子、电信等行业随经济形势下行承受巨大压力,公司自身存在成本削减和人员调整,技术型人才跳槽的趋势较为普遍,而快速发展的互联网行业成为最佳选择。而金融、文化、零售等行业的IT岗位与互联网工作本身有很高的相似度,可以比较迅速地转换,进入平台架构、后台维护、数据分析等岗位。

从其他行业流入互联网的所有人中,28%有4年-6年工作经验,40%拥有7年或更多工作经验。就现有数据而言,传统行业中很多技术部门中高层领导正在转战互联网行业,其中绝大部分拥有超过5年的从业经验,将成为互联网行业的一股重要力量。

由于互联网企业更加扁平的组织结构,沟通、管理、研究、团队协作和企业大局观等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人才转入互联网行业的重要助力。而沟通能力中,随着国际互联网企业集体入华和国内互联网巨头日趋国际化,英语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

其中,数据显示,研究生比重较2013年数据由38.6%上升至40.4%,而本科生占比由48.6%下滑至47.7%,差距逐年减小。MBA比重由6.2%上升至6.4%,小幅上升。而博士生占比由3.9%下滑到3.2%,相比硕士生的持续上升趋势,博士生在总量上变化不明显。

具有代表性的六大行业人才流入互联网途径与趋势分析

此篇报告选取了六个具有代表性的行业来分析各行业人才流入互联网的途径。从全行业及分行业数据中,可以看到互联网不仅在吸纳原先相通的程序开发类、销售市场类等职能人才,也正在吸纳各个行业所特有的专业人才。

金融业:流入人才多样性最高,行业较强势

所有行业中,金融是唯一净吸纳互联网人才的行业,但其差距正在逐年缩小,互联网的吸引力还在继续增强。而0.9的人才流入/流出比也说明行业之间的人才流动正在趋于平衡。从金融业流入互联网的人才中,约35%先前从事软件或平台开发类工作,约20%从事战略、行业研究、投资类职能。其余一半人才涵盖了销售、市场营销、财务、项目管理、数据分析、HR等各类职能。

软件工程师进入互联网行业后一般会继续从事开发和技术类工作,例如软件开发、系统架构、前后台监控等。而行业研究投资类人才流向则更为分散,主要方向包括:大型互联网企业的财务、投资、并购部门和各类互联网企业的公司战略、市场研究、商业运营部门。

金融业流入的人才平均从业年限较短,为5.48年。其中行业研究投资类人才平均工作经验最短,为4.34年。主要原因包括:

  1. 大多数金融从业人员将金融作为其职业生涯的起点;

  2. 金融业自身人才流动性和跳槽率较高;

  3. 金融业的高压力会快速提升人才素质等。

所有从金融流入互联网的人才中,4%走上了创业的道路,这一比率也是所有行业中最高。而创业者则在工作经验上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40%已工作十年以上,主要是投资机构的合伙人或总监;而另外40%则仅有不到五年的工作经验,在第一份工作后直接进入创业。而金融人才进行互联网创业的思路也百花齐放,包括了信息平台、在线购物、游戏、音乐等各类方向。

专业服务业:流入人才数量最多,五年左右扎实经验最吃香

图2:互联网对专业服务业吸引力趋势

广告、会计、猎头、咨询、法律等专业服务业一直向各行业输送其专业技能人才,目前其向互联网输送人才数量居全行业之首,而互联网对其吸引力指数也由1.03(2013年)激增到1.48(2014年至今)。数量和吸引力指数的大幅变动,都反映了互联网行业目前有较大专业技能人才缺口,正是专业服务业人才转业好时机。

专业服务业转入互联网人才平均从业年限为5.5年,同时53%转业人才为本科生,从业与学历门槛在全行业较低。但84%专业服务业人才自毕业后就一直从事专业服务业,其5.5年平均从业年限反映了扎实、专注的行业经验。这也意味着,如果你能够在广告、会计等行业扎实做上5年,进入互联网的时机将会更好。

专业服务业转入人才数由多到少依次为:广告、公关等市场公关类职能,猎头等人力资源职能,会计师,咨询顾问,活动策划,法务等。其进入互联网后也基本从事原职能工作,跨职能转业现象并不常见。

电信业: 最热衷转业互联网,资深技术人才更易转业

图3:互联网对电信业人才吸引力趋势

平均每2.82位电信人才转入互联网,才有1位互联网人才转入电信业。互联网对电信业人才的吸引力巨大,这同时意味着电信业人才进入互联网竞争激烈。而电信业进入互联网人才平均从业年限高达9.3年,为全行业之最。在转向互联网的人才大军中,具有较多从业经验的资深技术人才以及中级管理人才更易进入互联网。

电信业人才最多具备的技能包括移动设备、无线技术(2G/3G/4G)等通信技术及Linux系统、Java语言等。其中在具备移动设备、无线技术等通信技能的电信业人才中,转入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手机及其他硬件事业部的人才不到总数一半,其他多数人才从事职能已与通信技术无关,多为软件开发、产品、市场、销售等。

电子业:互联网开发工程师的最大输送方

图4:互联网对电子业人才吸引力趋势

近两年互联网对电子业的吸引力指数保持在1.4左右,且流入、流出的人才数量稳定。互联网行业与电子业所需的软件开发类技术知识相似度高,且行业间关联度大,人才流动稳定。

电子业转入互联网的主要群体是软件工程师,占53%,这也导致电子类转业人才掌握技能中编程语言、技术类技能占据绝对优势,电子业成为向互联网输出开发工程师比重最高行业。从电子业流入互联网的软件工程师的平均从业经验为6.1年,跳槽前一般为初、中级工程师。其它职能中,市场销售人员约占电子流入互联网人才总数的10%,其余岗位占比均较低。

95%的软件工程师会从事和原先岗位一致的工作,电子业开发工程师与互联网开发工程师高度相通。销售类人才一般也继续从事市场和销售类工作,在转业中约40%会升职成为渠道经理、营销主管、区域销售负责人等,高于电子业中的其他职能升职概率。

文化传媒业:为互联网行业提供大量文字与设计人才,队伍最年轻

图5:互联网对文化传媒业人才吸引力趋势

互联网相对文化传媒的吸引力逐渐提高,2014年吸引力指数达到1.59,相比2013年提高了42%。这一方面契合互联网企业以及社交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也与传统媒体行业的吸引力下降有关。文化产业进入互联网的人才平均已工作5.4年,其中本科学历者达到55%,互联网对文化传媒业人才用法最能体现能力第一,更看重设计、文字功底,对从业经验和学历不挑剔。文化传媒业人才转入互联网前,主要从事文字、艺术的创作或编辑,其中美工设计、编辑和记者作家的占比分别达到了35%、18%和15%。余下部分主要是技术开发和销售类人员。

文化产业转入互联网的人才大多走向了如下几类公司:1.多栖发展的互联网巨头;2.各大门户网站;3.网络新闻媒体、社交媒体;4.网络游戏公司;5.在线商务、在线旅游等。而这其中,绝大部分美工设计、技术开发和销售类人员仍从事原先的岗位。而编辑、记者则有较多进入互联网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工作。

消费品制造:进入互联网以销售、市场类人才为主。

图6:互联网对消费品制造业人才吸引力趋势

2014年,互联网相对消费品制造行业吸引力首次大于1,达到1.41,相比2013年的0.94提升了50%,消费品制造行业与互联网之间的人才流向发生逆转。这与近几年来消费品制造行业吸引力的持续下降以及互联网蓬勃发展密不可分。

销售和市场营销类人才消费品制造流入互联网行业的主力军,分别占总数的27%和22%。其余部分主要可分为三类:开发类,包括软件研发、系统架构等岗位,占14%;产品链管理类,包括产品经理、供应链管理、质检等,占16%;职能支持类,包括HR、财务、行政等,占16%。人才来源上,72.5%的人才来自于快消品与消费电子产品。其余来源包括服装、体育用品及奢侈品等。

由消费品制造流入至互联网的人才中,拥有MBA学历的占到了7.7%,位列所有行业第一。而这其中有41%是在攻读完MBA学位后直接进入了互联网企业工作,MBA已成为消费品制造人才在互联网行业寻求更合适工作的理想敲门砖。

“你能否搭上‘互联网+’的快车?”不仅取决于你所在的行业是否正处于与互联网的高速整合期,也取决于你能否为互联网带来通用的价值,更取决于在两个行业经验碰撞后你能否带来新的价值。“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理念从未过时,我们清晰地看到大多数从业者在转入互联网后仍然从事着与自身技能匹配的职能,甚至是将原有行业中领先的技能技术引入到互联网,这些都来源于原行业从业者扎实的硬实力。

历史的规律告诉我们,无论什么行业都会有自身的周期,任何行业都会有高潮和低谷。对于职场人士而言,能赶上一个行业发展的高潮固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需要警惕在退潮的时候不会成为裸泳的那一批人。近期国内处于龙头地位的互联网公司纷纷调整了自己的招聘节奏,或许行业沉淀调整的阶段就在前方,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拥有核心竞争力的职场人士一定会在互联网行业绽放自己的光芒。

往期文章推荐(可点击标题进入):

你的最佳员工为何离开?

揭秘:80、90后员工到底想要什么?

美国人力资源协会(SHRM)发布未来10年人力资源管理将要面临的新挑战

“去绩效”VS“新绩效”?—哪个才是变革趋势?

办公室四大“潜规则”—报告老板,这是别人家的办公室!

本文刊登于HRoot《人力资本管理》,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