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川菜的两个起源:正在打架的两兄弟

 旎黎雨 2021-01-09
司马青衫亲自调味的香肠
用的重庆本土猪种
土得不得了的土
好吃到啥子程度呢
切一片尝尝就知道了

这些年,一直有一些专家——这些专家,既有搞理论研究的,也有知名大厨,还有餐饮界的老板——他们不停在为川菜喊冤。

这些专家们,非常鄙视大麻大辣的当代川菜,认为这不是川菜,至少不是“真正的川菜”,也就是说,按照他们的逻辑,我面前桌子上这些麻麻辣辣的川菜,是虚假的川菜。

这就很郁闷呀,原来,我吃了一辈子的“假川菜”。

其实,他们乌嘘呐喊的“真正的川菜”,有另一个名字叫“传统川菜”,也被称为“老川菜”,比如被他们津津乐道的“开水白菜”、“鸡豆花”、“雪花鸡酪”、“蝴蝶海参”……

我们先不讨论他们的定义和逻辑的正误,而讨论一下他们提到的这个有趣现象——我们的川菜中,确实存在两个井水不犯河水的系统。

这两个系统,泾渭分明,简直不像同一个菜系里的亲兄弟,而像左边隔壁老王和右边隔壁老张的孩子。

川菜里面的这两个系统,一派的主要特色是辣,靠一个“”字行走江湖;另一派则以不辣而自豪,言语中非常瞧不起他的“辣”兄弟,大有一拍两散、分家过日子的势头。

01

缺乏共同点

的两兄弟

翻开所有的川菜菜谱,尤其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菜谱,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一些优雅的菜名:

开水白菜、蝴蝶海参、一品海参、苕菜狮子头、白汁鱼肚、绣球干贝、芙蓉燕菜、竹荪肝膏汤、桃仁兔糕、芙蓉鸡片、金钱鸡塔、雪花鸡酪、神仙鸭子、子母会、银针兔丝、麒麟鸭脯、水晶石榴蛋、玻璃鱿鱼、网油腰卷、半汤鱼、月影江团……

和这些典雅精致的菜名躺在一起的,是这样一些直白的菜名:

粉蒸牛肉、粉蒸排骨、水煮牛肉、麻婆豆腐、回锅肉、大蒜鲢鱼、热窝姜汁肘、红烧肉、夫妻肺片、麻辣牛肉、火鞭子牛肉、灯影牛肉、干烧鱼、糖醋脆皮鱼、炝锅鱼、豆瓣鱼、酸菜鲫鱼、怪味鸡块、水煮鱼、酸菜鱼、花椒鸡、辣子鸡、火爆肚头、肝腰合炒、泡椒鳝鱼、干锅鸡、毛血旺、尖椒鸡、烧鸡公、泉水鸡、来凤鱼、椒麻鱼……

大家看,这两张菜名,像不像亲兄弟?

按照过去川菜的分类法,根据菜式出现的场所,川菜被分为筵席菜、大众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风味小吃五类。这种分类法,是否科学,我们暂且不议。

这里,我们不讨论小吃,只论菜,照此分类,前面第一部分典雅精致的菜名,应该全部归入筵席菜范围,第二部分所列,应该全部归入大众便餐菜、三蒸九扣菜(也叫田席菜)、家常菜范围。

其实,大众便餐、三蒸九扣、家常菜,这三者,基本上都是同一批菜。

例如回锅肉,街边小餐馆的胖厨师会炒、农村田席一条龙的王师傅会做、家里面的张爸李妈王二姐也都会做,那这碗回锅肉,你该算入哪一类?

再比如田席上的代表菜烧白、粉蒸肉等,我家就经常做,你能说它不是家常菜?我小区门口好几家小餐馆,都有烧白、粉蒸肉卖,那它也当然属于大众便餐菜。

所以,现在菜谱上的川菜,事实上应该分为两个大类:筵席菜和民间菜,或者叫大众菜——我觉得“大众菜”这个词语更精准。

这两类菜,泾渭分明。

筵席菜,工艺精湛、风格典雅、清鲜甘腴,基本不见或极少麻辣;

大众菜,大刀阔斧、风格粗犷,麻辣香浓,以麻辣为主,连咸鲜味的烧白,都经常被粗鲁地放入泡椒或者干海椒。

可以这么说,麻辣,或者多元化、多层次的辣(麻辣其实也是川菜辣系列的一种,此外还有酸辣、糊辣、甜辣、鲜辣等等无数种勾人魂魄的辣法),是川菜中大众菜的主要特质。

川菜能够走出川渝两地,在全国开枝散叶,靠的就是这些让人上瘾的各种辣,这也是各地老百姓熟知的川菜特征——不辣也叫川菜?中国人如此说。

只不过,现在有很多专业人士站出来,大声地纠正——你们这些麻麻辣辣的菜,不是正宗川菜,至少不是传统川菜,只差指着鼻子说“你们是歪门邪道”了。

可他们错没有?似乎也没有全错。因为川菜菜谱里面,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记录了这一大堆清鲜浓腴、不放辣椒的川菜,而且,事实上,这些川菜,也确实是最早的川菜之一。

但是,说我们麻辣不是正宗川菜,是“歪门邪道”,这就有点不要脸了。

川人食辣,有几百年历史,乾隆十四年(1750年)《大邑县志》里面,就有种植辣椒的记录,而且直接把辣椒叫做“海椒”。这一川味十足的称呼,证明了辣椒在川人的餐桌上,起码也有269年了,你居然说麻辣不是正宗川菜?269年的茫茫历史,这还不正宗,那什么叫正宗?

我们不吵架,我们理性探讨。

需要解决的问题来了:按理说,同一个菜系里面的菜,应该都有一个共同的烙印,学术语言叫“相同规定性”。你们之所以都算川菜,起码应该有个共同点,不然,凭什么呆在同一个菜系里面?莫非谁是混进来的奸细?

但是,川菜就是这么吊诡。开水白菜、蝴蝶海参和水煮鱼、重庆火锅,就这么相安无事,在一个屋檐下呆了几十年、上百年,人们居然都认可他们是同一个菜系,天知道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这两种本质属性完全不同的菜,为什么都是川菜?

那是因为,川菜有两个起源这两个起源,导致了川菜这个屋檐下的两兄弟,一个皮肤白净、性格温柔清雅,另一个则皮肤火红,性格火爆刚猛。

02

川菜也有

鄙视链

川菜一词何时出现?迄今没有定论,不过不少人认为是民国初年首次出现,而“川食”、“川饭”两词,出现在宋朝,很多人以之为川菜的最早名称,但是,“川食”、“川饭”中的“川”,是不是指四川一地,学术界尚有异议。

不过,近现代川菜,最晚出现在清朝末期,这一点已成基本共识。

我们研究川菜的发展源头,会发现,在川菜中,筵席菜的起源,往往被追溯到清末成都知名餐馆“正兴园”,主要原因,是这个正兴园出了个“厨神”般的人物——蓝光鉴。

蓝光鉴和他师兄戚宝斋联手创办的荣乐园,至今是川菜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被称为川菜窝子,据说,有上百道川菜,都是荣乐园创设的。

可其实啊,川菜诞生的时间肯定还要更早。

在嘉庆年间,成都市面上,尚没有可以被称为“川菜”的菜品和餐馆出现。当时成都竹枝词记载,有“大生堂”、“三山馆”——“延客官家嫌味劣,庖厨不及大生堂”、“三山馆本苏州式,不及新开四大园”,此外还有“北人馆异南人馆,黄酒坊殊老酒坊”之说。

在过去,四大菜系一说流行之前,中国美食语境里面,是没有川菜的,只有“北菜”(约同于现在的鲁菜)、“南菜”(约同于现在的淮扬菜)和“岭南菜”(约同于现在的粤菜)这三大帮之说,民国后,“川菜”一词,才逐渐见诸文字。

成都竹枝词里面的“北人馆异南人馆”,指的就是北菜和南菜,直到清末,成都、重庆市面上,南馆也是专指江浙风味的馆子。

同治年间,以同治四年手抄本《筵款丰馐调鼎新录》为标志,开始出现近现代意义上的川菜筵席菜,也就是一些专家说的传统川菜或者老川菜,它们的菜名,出现在这本书里面。

此外,成都华阳美女曾懿的《中馈录》,也记录了同时期(同治)成都城郊普通乡绅家庭的家常菜调味料。记录筵席菜的《筵款丰馐调鼎新录》,和记录家常味道的《中馈录》,这两本书,已经出现了两派川菜分道扬镳的痕迹。

《筵款丰馐调鼎新录》里面的菜式,极少麻辣味,绝大部分都是甘鲜厚浓的清雅风格,而《中馈录》里面,则记录了民间广泛使用的辣豆瓣、辣豆豉、辣豆腐乳和泡椒等辣味调料,这些民间家庭使用的辣味调料,在《筵款丰馐调鼎新录》里面则只字未提。

这里,川菜里面的筵席菜和大众菜,已经走上了各自的道路。

直到抗战前,风牛马不相及的两大川菜派系,还依然一个是上流社会筵席的主流,一个是民间老百姓的美味,二者同时并存。

开始,筵席里面根本不能出现麻辣。后来,随着麻辣势力的扩张,一桌筵席里面,最多可以出现一个或两个辣味菜,两个已经是他们能够容忍的极致,否则,辣味菜一旦超过两个,这桌筵席的档次,就立马掉落几个层级。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样的画面,一群衣冠楚楚的上流人士应邀赴宴,发现桌上摆了几个老百姓爱吃的、红彤彤的辣味菜,马上掉脸变色,拂袖而去。

这是真实的历史存在:味道也有鄙视链。

03

川菜的

两个起源

那么,这两种互不搭理的川菜——筵席菜和大众菜,其源头,分别是什么呢?

川菜筵席菜又有两个源头,一个是鲁菜,另一个是来自包邮区的江浙菜。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北人馆”和“南人馆”。

不过,川菜筵席菜,除了来自成都等地开设的传统“北人馆”和“南人馆”的传承,到成都当总督、巡抚等省部级领导的清朝高官,他们家里的家厨,往往来自北方或江南,他们的家宴,也是川菜中筵席菜的重要来源。

曾经有个鲁菜大厨,和我聊到“开水白菜”时,满脸不屑,他说,“开水白菜”其实是鲁菜的招数,被川菜学去,就成了你们川菜的招牌了。

他的理由是,开水白菜的精华在制清汤。而制清汤、奶汤,是鲁菜的发明。川菜里面的清汤、奶汤,就是从鲁菜那里学来的。

凡是稍微了解鲁菜的人,都会同意他的观点。尤其是孔府菜,制汤更是一绝。翻开包括孔府菜在内的鲁菜菜谱,满眼是大量的清汤菜、奶汤菜。而制清汤、奶汤,历来被川菜,尤其是筵席菜当做自己的招牌——确实,川菜的大众菜里面,几乎不见清汤和奶汤的影子,也难怪,这几种汤的制汤过程非常复杂,奶汤还好一点,清汤的工艺流程比较多,一般人真玩不起。

除了川菜里面的清汤、奶汤来自鲁菜,川菜里面很多技法也来自鲁菜。

比如爆炒,这是典型的鲁菜技法,最迟乾隆时期,鲁菜的爆炒技法就流传到了江南。袁枚的《随园食单》里面,就记录了这种方法。特别有代表性的是“宫保鸡丁”。

传统宫保鸡丁,分咸鲜味和糊辣味两个品种。

咸鲜味宫保鸡丁,过去主要流传于成都一带,用酱油码味后爆炒鸡丁,既没有糊辣、也没有甜酸荔枝味,有非常浓厚的鲁菜爆炒鸡丁的特征。而重庆这边的厨师胆子大,不那么守规矩,自作主张,加入糊辣和甜酸荔枝味,就把鲁菜爆炒鸡丁,大改成了现在的“宫保鸡丁”。

再比如,川菜筵席菜里面大量使用的鸡糁,在鲁菜里面叫“鸡料子”,不过川菜厨师学来后,扩展了“糁”的范围,还搞出了鱼糁、兔糁、肉糁等等。

川菜筵席菜里面,有些菜式,直接从鲁菜里面搬过来,换个名字,甚至名字都不换,就成了川菜传统菜。

如鼎鼎大名的“芙蓉鸡片”,其实也是鲁菜。孔府菜里面有道“炒软鸡片”,就是芙蓉鸡片的前身:鸡里脊肉捶茸,加淀粉、鸡汤调散,下油锅,做成鸡片,然后加海参、火腿等翻炒起锅。

而“蝴蝶海参”,“葱烧海参”,则名字都没有改,拿过来就是川菜。

不过,川人聪明,善于举一反三。鲁菜的鸡料子(川菜叫鸡糁),在鲁菜里面发展出“炒软鸡片”(川菜的“芙蓉鸡片”),然后,在四川厨师手里,就势还研发出“鸡豆花”、“雪花鸡酪”等同类菜品,但这些川菜,其底子其实还是鲁菜。

有时候,看着“芙蓉鸡片”,我就想,这到底是“正宗传统川菜”呢,还是“蓉派鲁菜”呢?似乎两者皆可吧。不过,算作川菜筵席菜的一个源头,好像从心理上,人们更容易接受。

川菜传统筵席,受鲁菜——尤其是京派鲁菜——影响更大。从海参席、燕菜席、鲍鱼席……这类命名法,到“柱子菜”(一桌筵席中的几道典型硬菜)这种称呼,都来自鲁菜。

也就是说,很多人口里的“正宗传统川菜”,从菜名到工艺技法,处处都透出浓浓的传统鲁菜味儿。有时候,你同时拿一本传统鲁菜菜谱和传统川菜菜谱,都很容易看恍惚,谁是鲁菜?谁是川菜?我是我,我非我,我是谁?

除了鲁菜,江浙菜的影子,在传统川菜中,同样挥之不去。

篇幅有限,我就不一一展开论证了。先举一个例子:我工作室楼下有个餐厅,做传统菜式,里面有道“萝卜丝鲫鱼汤”,挺不错的。这道汤,其实在传统川菜里面叫“半汤鱼”,白萝卜切筷子头粗细的二粗丝,鲫鱼煎一下后,和萝卜丝一起熬汤。

这道菜,大张旗鼓地被列为川菜,可其实,这是一道真正的江浙菜。去年,我去上海,在一家街头本帮菜馆,吃到过这道地道的本帮菜。“萝卜丝鲫鱼汤”何时混入川菜,已经不可考了。

再举一个例子。川菜中著名的凉菜“陈皮兔丁”,其演变流程是这样的:蓝光鉴的师弟周映南,民国初期,借鉴当时扬州妓女带到成都的江北菜“花椒鸡”——请注意,这个江北菜,不是指重庆江北区,而是指江浙的长江以北,主要即指扬州菜——加入辣椒、花椒,改为川味版的花椒鸡丁,再加入陈皮,就成了陈皮鸡丁。鸡丁换成兔丁,就成了风流蕴藉的“陈皮兔丁”。

此外,川菜里面的锅巴肉片、响铃肉片等等,都是来自江浙菜。

所以,我们可以说,鲁菜和江浙菜,是川菜的一个重要源头。

川菜的另一个源头,就是以曾懿《中馈录》为滥觞的大众川菜。这些川菜,源自四川民间。

一部分发源于广大的乡村,被辣椒、花椒加持后,换发出无限的生命力——这是麻辣川菜的主力军;另一部分发源于城市市井,主要由街头挑挑担担小餐馆发明,如麻婆豆腐、灯影牛肉等。

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麻辣——或轻或重的各型麻辣,他们和源自鲁菜、江浙菜的高端筵席菜不同,而是源自本土民间,构成了川菜的主力。

这部分川菜,是川菜的真正代表,也是正宗川菜、传统川菜、老川菜的组成部分——你能说回锅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麻婆豆腐、水煮肉片、江津肉片、合川肉片、灯影牛肉们不是“正宗、传统、老”的川菜吗?

我们希望,川菜内部这两兄弟,不要彼此鄙视,而应该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起发展、一起发财。能如此,则大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