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善不为

 空谷天籁 2021-01-09

来源丨网络


 

苏 成

  唐朝有位名叫苏成的人,天性十分地顽劣,生平没有做过一件善事。他每次看到书中所写的嘉言懿行,必定会说:“这一定是假的啊!”看到别人勤奋地做善事,必定会笑他说:“这个人一定是奸诈邪恶的小人!”苏成到了壮年的时候,身体就逐渐地缩小,两只手要趴在地上才能行走,他跟狗在一起吃饭睡觉,这样过了一年就死了。

来源丨网络

郭氏家族

  春秋时候,齐桓公有一次经过郭氏的废墟,就问住在附近的老人说:“郭氏家族是怎样衰败灭亡的啊?”老人回答说:“因为郭氏家族喜欢善事而厌恶恶事的缘故。”齐桓公就说:“喜欢善事,讨厌恶事,怎么会衰败灭亡呢?”老人说道:“因为郭氏家族喜欢善事,而不能够去做善事;讨厌恶事,而又不能禁止自己不去做恶事,所以才会衰败灭亡啊!”

  从这个故事看来,现在的人自己迷失了神识,不能够觉悟本性,加上万缘交互的干扰,心思整天都在疲于奔命,穷于应付。一个念头来了,又一个念头去了;一日一夜之间,就有了八万四千个念头!这就好像风在空中飞舞,而无处可以依止;又好像石头压草一样,一下子停止了,但是一下子又生了出来,哪里有专心为善的日子啊!所以纵然是知道善事应当要去做,但是却被自己的物欲所变更;就算是整天都在讲经说法,往往却多是带着名闻利养,就像树叶外表虽然茂盛,但是树根已经开始腐烂,最后自取败亡覆灭,这样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来源丨网络

姚好问

  姚好问为县令,平日谨慎廉洁,颇无失德,只是耳根太轻,常常听信吏役的话,以致利归吏役,怨归自己。

  时值暮春,雨下了四十几天还不放晴,各乡纷纷到县报灾。姚亲自下去查勘,发现各处地势高的地方灾情并不严重,而且水势渐退,二麦无损,只有西村这个地方,地处低洼,几百亩麦田都被大水淹没。姚想如实向上司报告,但是吏役从旁告诉他说:“本县各乡都没有什么灾情,只有此处被淹,过了几天水就退尽,仍可补种杂粮。如果分别报上,恐被上司驳诘,十分麻烦。”姚明知吏役有私心,但自己确实也是怕麻烦,于是就隐而不报。到了开征时,西村与各乡一样按丰收之地征税,村民叫苦不迭。

  姚好问平时又有几桩心愿,比如想建义学,修普济堂,最后都因书吏阻止而不去实践。他年过半百,妻妾都没有生下一男半女,时以为忧。一天,姚母病故,但心口还有些温暖,不敢入殓。过了三天,老太太复苏。姚好问惊喜不已,跪在母亲面前,哭问其回生之故。姚母说:“孩子,阴间的判官对我说,你为人廉谨,本应该有儿子,但是你每次遇到善事,明知道要去做,最后却都没有实行。就如报荒这件事,没有受灾的当然不可以妄说受灾,但是真正受灾的地区怎么能隐瞒不报呢?先前西村田园被大水淹没,你却一例报熟,致使灾民卖儿卖女去完皇粮国税,你的罪太大了!判官还说,愚蠢的人因为无知不去做好事,还可原谅,但是知善而不为的人,甘心自暴自弃,这是上天最痛恨的。可传谕给你,要想延续香火,就必须努力行善,不要怕难,不可苟安,久久自然会获得吉庆。”姚好问虽承母教,却不精进行持,终至无法挽回命运。

来源丨网络

文肃公

  太仓王文肃公,一贯清高自负。他的孩子不幸夭亡了,文肃公很悲伤,于是去忠肃庙祈梦。夜里果然梦见忠肃公对他讲:“你曾因为舍不得一张名帖,使得二十七人含冤而死,你还记得这事吗?”文肃公感到万分悔恨。原来曾经有某官吏诬报一些海商为海盗,很多人都知道这些海商确属冤枉,出于怜悯,一齐向文肃公求救,希望他写一封信去解救这些人。王文肃公坚决不肯。这样,二十七人都被拷打致死。文肃公这时才痛悔地说:“我曾经听说有个叫罗念庵的人被免官回乡,途经芜湖,和这里的关使项东瓯是老朋友。有个姓杨的商人犯了死罪,愿意拿出千金保全性命。念庵开始坚决不同意,静下心来一想:难道一条性命就这样断送了?于是就写信请求东瓯暗地帮助解救。后来这个商人果然免于死刑。我在这件事上比起念庵来差得太远了。我原来只是想成全自己的清高,没有想到却遭到上天的惩罚。由此可见,凡是能行方便且力所能及的事情,应当根据情况去做。不能因为要维护自己个人的名声,看见善事而不去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