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說︰ “做善事,貴在堅持不懈。 取小所以就大,積一所以成億。九層高的樓台,最初也是開始從累土漸漸累高的; 千里之遠的行程,最初也是開始從腳下一步一步的走!” 知道是善事,就要馬上去做,而且還要認真努力的去做,持之以恆。 例如北宋的韓琦德高望重,待人仁恕,每見到善事必定努力去做,每逢听到別人行善時,必定嘉許鼓勵,到處傳頌, 並說︰ “韓琦不如。” 有人問他為甚麼這樣做, 韓琦說︰ “人向善的心最為珍貴。 讚頌善行可使行善之人今後更加努力,使其他人聞之也心生嚮往,使有過之人感到羞愧而改惡遷善,所以揚善是非常重要的。 ”他還常誦讀和傳揚聖賢經書,說“這書可以指導人成為正人君子呀! ”韓琦後來成為一代賢相並受封魏國公,五福齊全,子孫世代在朝廷為官,一直到南宋末年。 人們都說這是積善得到的福報。 而有些人明明看見善事就在眼前卻不做,錯失了機緣。 例如周朝末期時, 齊桓公有一次經過郭氏的廢墟,就問住在附近的老人說︰ “郭氏家族是怎樣衰敗滅亡的?” 老人回答說︰ “是因為郭氏家族見善不為的緣故啊!” 齊桓公就問︰ “怎麼見善不為呢?” 老人說︰ “郭氏家族喜歡善事,可他們自己卻不能夠去做善事; 討厭惡事,而又不能禁止自己不去做惡事,所以才會衰敗滅亡啊!” 再如明朝的姚好問做邑令時,行為謹慎,做官廉潔。 但是耳朵太軟,總輕信別人的話。 一次晚春時節,連續下了四十多天的雨,姚好問親自去各鄉觀察勘問災情。 他看到西鄉有幾百畝田地被淹,其它鄉麥子沒受損失,就想申報西鄉局部災害。 跟隨的吏役卻說︰ “本縣各鄉平安穩定,這里雖說被水淹沒,幾天後水退了,仍可補種其它糧食。 如果分類別呈報上司,恐怕牽扯到駁難查問。”姚好問明知吏役出于私心,但恐怕惹麻煩,于是隱瞞災情,沒有上報。征收賦稅時,受災的田地與取得豐收的田地一樣收稅。 姚好問又曾經想建造免費學校,修造普濟堂,扶危濟困,但都被書役阻擋了。 而他已過了知天命之年,還沒有孩子,母親、妻子總是生病,一家人非常憂愁。 一天他母親生病死了,被救甦醒後對他說︰ “我見了幽冥的官吏,他說『你做人廉潔謹慎, 本來他母親應當有孩子,但是每當踫上行善的事,明明知道應當去做,卻常常被別人的言語所阻擋。 比如呈報災荒這件事,受災地方難道可以隱瞞不報嗎? 你隱瞞災情,以致災民受到了催逼,賣兒賣女納完糧賦,罪惡太大了,所以遭到報應。』 冥官還說『愚昧的人由于不明事理,還可以姑且寬容饒恕,只有明知善事不去做的人,存心不求進德的人,這是上天深深厭惡的, 可告訴你的兒子想要多福,必須勇于做好事,不怕艱難,不能苟且偷安,不能當初心上如此,轉念間又不去做。 行善久了自會獲得吉祥福份,使匿報災荒的罪惡可以得以消免。』” 姚好問雖然承受了母親教誨,但是每當文書吏役說讒言,仍被迷惑,最後以至于循環往復,不能振作,官職被免,家道也衰落了。 認定是善事,就一定要全力去做。 若能夠改過向善,也可以彌補損失,消去罪業而增加福報。 如果總是遲疑不做,不納善言,自己不能真正的主宰自己,將會給自己造下罪業,後悔已晚。 |
|